在教学活动中让语言“舞”起来

时间:2022-08-23 09:31:54

在教学活动中让语言“舞”起来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向幼儿授业解惑,而孩子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在有的幼儿园老a师的语言存在一些问题,没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主要问题

1.无谓唠叨

如在教学“美丽的热带鱼”时,在绘画之前教师先交代了绘画要求,并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停地走动,反复地强调:“你们想想一想要画什么样的热带鱼?”“比如说可以画弧线花纹,可以画三角形的热带鱼,等等。”“画好了还要涂上美丽的颜色,每一格里要涂不一样的。”……

在案例中,老师很想把自己的想法都告诉给孩子,甚至想帮着学生画。在幼儿作画的时候,老师可以点拨也应该点拨,但关键是老师的点拨要让孩子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走出思维的盲区。点拨要适时、适度,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点拨,都应以协商、激励的口吻进行,不能“如影相随”,更不能喋喋不休。

2.明知故问

如教学小班语言活动《小兔子找太阳》时,师:“小朋友,我们刚才看的那些图好看吗?”“好看!”师又说:“那些图合起来就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叫“小兔子找太阳”,你们想听吗?”“想!”师接着问:“那你们准备好了吗?坐端正了吗?我要讲了哦!”“准备好了!”

好热闹的场面,乍一看师幼互动很密切,孩子们很开心。可是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师问幼答”是活动中少不了的形式,但是不能无疑而问,更不能明知故问。对于幼儿而言,教师的设问语言应对于他们理解活动的要求和内容,有效参与活动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案例中一些“好看吗?想听吗?准备好了吗?”的问题对教学没有实质的意义,让幼儿回答这样的问题易造成幼儿思维的简单化,不能使幼儿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平淡无味

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头到尾都是用一种语音、语调,不要说幼儿不爱听,就连成人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那么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运用有效的语言,增强教学效果的。

二、解决办法

1.在听觉上吸引孩子

幼儿是活动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老师语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都能很好地吸引幼儿,让幼儿围着你转。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是能否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说话,怎样把握音量感染幼儿显得十分重要。在很多时候,精彩的效果就产生在教师的一句话语背后。

如小班语言活动“小兔子乖乖”,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学兔妈妈讲话的时候用圆润、细腻的声音,学小兔子讲话的时候用细细的、嗲嗲的声音,学大灰狼说话的时候用粗粗的声音,学大灰狼唱歌的时候用很难听、近似于嚎叫的声音,此时小朋友则跟着老师的语音变化,情绪、表情也跟着一起起伏,听故事的气氛非常好。

2.在视觉上感染孩子

有效的语言不仅要声音抑扬顿挫,而且要运用肢体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就如小班语言活动“小兔子乖乖”。当讲到小兔子的时候,我就把双手放在头顶,模仿小兔子的样子,小朋友们见了也不自觉地模仿起来;当大灰狼出现时,我就做出张牙舞爪的样子,见了一个个都身体往后退,显得非常害怕。

在教学活动上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些复杂难懂的知识可用简单的动作解释得明明白白,难以言传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的动作直接表现出来,很多时候能起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作用。

3.在兴趣上激发孩子

如大班命题意愿画“海底世界”:(1)阳阳很快就把“海底世界”这幅画完成了,没事可干,就东说说、西弄弄。老师发现了,过去一看,阳阳画的是几条很简洁且涂色又不均匀的鱼。于是老师说:“阳阳,再给鱼画上好看的花纹吧。”可是,阳阳像没听见似的不再作画。(2)玲玲只画了一些小鱼,因较均匀地分布着,主体不突出。老师看见了:“玲玲,把鱼妈妈也画上吧。”玲玲想了想,看了看画面(没空间可画大鱼),不知所措。直至活动结束,阳阳和玲玲的画仍然还是原来的模样。

在(1)中,假如老师这样指点:“阳阳,你(阳阳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图案可真好看呀,让鱼儿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它一定会游得更开心。”利用具体的凭借物,易唤起幼儿再度创造的欲望,避免幼儿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参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创作。同时,也可渗透审美教育。

在(2)中,假如老师这样引导:“玲玲,小鱼如果看见鱼妈妈来了,它们会怎么做呢?(向鱼妈妈游过去,在鱼妈妈身边亲亲鱼妈妈……)那你就让鱼妈妈游到小鱼身边来吧。”并用手示意玲玲可在小鱼中间叠画一条大鱼,再引导幼儿怎样把鱼妈妈和小鱼区分开(或用粗黑线,或用颜色)。由此,画面自然就丰富了,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初略感知运用重叠带来的美感。这样把个性心理感受与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的指导,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可见,有效的语言,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保持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在自然真实上放飞孩子

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即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就如活动中班儿歌“我为中国而骄傲”的最后,师:“小朋友除了儿歌说到的奥运会项目,你们还知道哪些比赛项目呢?”幼:“跑步,举重,跨栏,排球……”师:“那我们回去之后一起把你们想到的编进儿歌。”

可是回去之后有没有兑现呢?我们不知道。总之,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活动的并非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地随口而出,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以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活动结束并非一定要用什么花哨的语言,但是,一定要注意自然真实。

此外,教师语言也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总结性,如:小朋友有的说红色,有的说绿色,有的说蓝色,……这时老师就可以说彩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

总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注意好语调、肢体语言,关注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平等交流,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孩子们就会学到更多。

上一篇:浅析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开辟幼教美术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