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6-01 03:08:01

摘 要: 政府公信力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同时对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并分析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 政府责任 有效途径

一、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及评价标准

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程度,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的信任,就构成了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公信力的评判标准。

(1)政府的诚信程度。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也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正确行使权力,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

(2)政府的服务程度。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政府应追求的目标,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效率和质量更是其本职工作,一个公信力高的政府应高效自觉地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

(3)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在政府的行为举措中,要做到依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的精神和目的来为人民服务,努力形成人们对制度和法律的信仰,通过制度和法律来展现政府的诚实信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4)政府民主化程度。政府的存在是由于社会公众有着各种利益需求,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因此凡是为了实现这些需求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都应为社会公众所知悉、了解。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行政程序、人员配置、执法依据、政府机构职能、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公开或者放置于公众便于查询的地方。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政府公信力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很高的,抵御“非典”、抗震救灾、应对金融危机、成功举办奥运会都显示出我国政府的成熟和稳定,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政府真正发挥了社会带头人的角色。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政府目前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影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1)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为民服务的精神。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以“父母官”自居,凡事搞个人主义,大权独揽,不尊重民意,大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巨大负担。如“阜阳机场”案件,就充分暴露出某些官员不切实际、盲目决策的拙劣行为。只有彻底转变“官本位”的思想,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合格政府。

(2)有法不依,行政执法缺乏监督与规范。一些政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暴力执法,或者使用非法手段侵害老百姓的利益。

(3)滥用权力、、等现象屡禁不止,政府形象大大受损,人民对政府的认可度降低。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随意扩大自身的处罚权、审批权等,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部分政府官员甚至利用职权收受贿赂,为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其消极的影响,使人民对政府的公平公正产生了不信任与怀疑。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公款消费,直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1)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具体到行政行为方面,比如在政府的行政执法过程中,缺乏明确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某些官员执法尺度不严,滥用自由裁量权,以“人治”代替“法治”,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对于不规范执法造成的后果缺乏相应的追究机制,进一步放纵了某些官员的“权欲”。再者,有法不依的现象也时有存在,造成法律权威缺失,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降低。

(2)行政程序繁琐,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不仅反映在政府内部的运作上,而且反映在政府处理公众事件的过程中。一些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说明了政府机关的服务质量不合格。

(3)行政监督不力。一些政府官员有法不依,或者推诿塞责,不按规定办事,利用手中权力“抓拿卡要”,老百姓作为弱势群体,有苦难言。特别是某些直接为百姓服务的部门,其工作作风、态度直接代表政府形象,直接影响政府在公众心理中的地位高低。而对此类的行政行为,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说自己监督自己的做法从本身来讲就是不合逻辑的。而公众监督缺乏力度,难以形成普遍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得某些政府部门有恃无恐,政府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4)政府决策缺乏公众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治,关心民生,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一些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还不能够做到充分了解民意,调查民意,大多是内部人员会议商定。这不仅是受制度和条件的限制,更多的是因为政府决策机制、决策过程不合理。公众不能参与决策,不了解决策过程及决策目的,等等,难免使公众对政府决策产生“暗箱操作”的疑虑。

(5)政府决策不力,政府不作为,市场监管存在漏洞,等等,这些都对政府权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任度。

三、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有效徒径

政府部门的执法方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促进我国政府公信力有效提升,首先是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其执法行为。然而,一些政府官员的“经济人”本性决定了其随时有利用手中权力谋求不当利益的可能,从而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有鉴于此,完善有关行政法律制度,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公民社会环境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效对策。

1.转变执法人员行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政府执法人员头脑中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他们对民众的利益、呼声毫无反应。要改变现状,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权力源自于民、用之于民”的权力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首先,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训,端正执法人员的执法目的,要求执法人员把维护、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行政执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其次,倡导“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是文明执法、社会进步的体现,它把尊重人、关心人作为执法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一种和谐的、高度文明的执法理念,也是营造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充满人文关怀的大环境的需要。最后,完善公务员的政绩考核办法。对公务员的考察应从“指标数字型”转变为“群众满意型”,用群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作为他们升降任免的主要标准,使政府公务员真正变为人民的公仆。

2.完善行政法律制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安排和国家法治化程度。正如哈耶克所说:“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活动应受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的制约。”如果政府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轨道上运营,人民就会在心中对政府产生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依赖感,从而会更加信任政府、支持政府;反之,如果政府行为不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就会降低。因而,我们应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的权限范围、权力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特别是行政责任固定下来,以保障政府取信于民。目前,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亟须做好的工作有以下几个。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制度的意义就在于以刚性规定及其后果设定来提高违法的机会成本,并通过严格的操作程序进行责任预期和认定,有效遏制恶性违法行为。首先,需尽快制定一部完备的行政程序法,以实现行政程序的公开化、法治化;其次,出台《行政决策监督法》,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承诺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和行政公示制度,建立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快捷的服务机制;最后,普及和完善行政机关引咎辞职制度、行政官员问责制和行政赔偿制度。

(2)规范行政执法过程。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而政府不去遵守,危害比没有法律法规还大,会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3.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推动责任政府尽快建立。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阿克顿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监督与制约的权力,最终都会导致权力的专制和腐败,既侵害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破坏基本的政治架构,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我国现行的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因此,要促进责任政府的真正建立,还需要强化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以及新闻媒体等监督主体对行政权监督与制约的力度。

(1)健全人大监督的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这就需要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落实监督内容,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代表视察制度、制度,以增强监督效果。

(2)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机关有效督权。当前最重要的是赋予司法机关独立的权力和地位,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尽快出备的反贪污法、监督法,实行审务公开、检务公开,等等。

(3)强化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发挥行政监督的优势。与其他监督比较,行政监督的主体比较熟悉行政活动情况,监督可以深入到行政活动的全部过程,而且其监督的内容、方式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限制,因此监督的成本更低。因此,应当合理划分政府内部监督权限,明确各监督机构的职责,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提高监督的效率。

(4)营造媒体监督的良好氛围,促进媒体舆论依法评价,一方面,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独立性,限制和约束政府的失信行为,督促政府取信于民,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要依据事实,依法评价。

4.保障公民参与,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公众期望的满足程度,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直接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的建设。随着社会民主制度的不断改革,民主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对政府期望的程度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仅要求满足物质追求,而且转向要求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环境质量、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等价值追求,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地适应公众需求的变化,公众和政府之间的隔阂就会使政府的满意度大大降低,使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加深。因此,为增进互信,必须保障公民的参与,加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并努力拓展合作渠道。

(1)保障公民参与行政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公民参与行政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本质上是公民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政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行政立法和政策体系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参与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过程,并能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行政立法和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从根本上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2)强化公民对政府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力度。行政权力运作规范,公民就会成为受益人;反之,公民就会成为直接的受害者。所以,公民对于行政机关的作为往往有着敏锐的感知,行政机关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公民权利或利益的得失。当前,要强化公民对政府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力度,最重要的是尽快制定公民监督的法律、法规,对监督范围、职责、权力、手段制定具体实施规则,形成一套完备的、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机制,使公民监督法律化、规范化、科学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3)保障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不仅能使公民了解政府为提高绩效所作的不懈努力,而且能使公民了解政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克服公众对政府的偏见,巩固和增强政府公共部门的号召力和社会公众的凝聚力,建立起社会公众与政府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当前,应当通过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参与的权利,这些相关的法律制度包括政务公开制度、公开听证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这些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健全,有利于促进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法治化,以实现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常态化,使政府公信力获得持续的提升。

四、结语

民无信不立,官无信不治,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转轨期政府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应取信于民,讴歌并大兴诚信服务之风尚,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受群众信赖的责任政府。

参考文献:

[1]张旭霞.构建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途径[D].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博士论文,2004.

[2]王和平.政府信用的危机与重振[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5).

[3]刘长杰.必须坚守程序正义的底线[N].时代商报,2009-10-28.

[4]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

上一篇:如何给小班幼儿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下一篇:在教学活动中让语言“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