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平衡视角中的古镇旅游开发

时间:2022-08-23 12:11:33

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平衡视角中的古镇旅游开发

所谓古镇,是指仍保留有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并承担着区域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产的一种介于城市和村落间的区域集合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周庄、丽江等古镇的开发,古镇旅游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古镇的文化留存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如何平衡古镇的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古镇的文化特征

提到古镇,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潺潺的流水,古朴的小桥,幽深的石板巷……这些已经成为古镇的景色象征,承载着古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古镇的旅游开发离不开古镇的文化,认识和了解古镇的文化特征,对其旅游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悠久,民居建筑古朴

古镇之所以被称为“古镇”,是因为它的“古”,但凡留存至今的古镇都有着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其无可替代的个性特征,为后人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现存的资料。江苏苏州的周庄镇建于北宋元年,距今已900多年:苏州的角直镇作为水乡古镇的佼佼者,具有2500年的历史:云南丽江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距今也有八、九百年。

古镇的建筑古朴自然。历经数百年沧桑,体现了古镇的历史价值。江南水乡古镇大都保留着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格局,如同里著名的私家园林“退思园”就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依河成街,临河筑屋,街桥相连,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名人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和谐的整体美,呈现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西南地区古镇则有着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如湘西别具特色的吊脚楼,大理的白族民居等,都充满少数民族风情和气息,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古镇精致、淡雅的生活氛围培育出了一代代勤奋好学、知书达理的古镇人,其中不乏名人志士,他们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古镇居民,构成了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江苏吴江的同里镇,自南宋淳丰占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先后走出了南宋著名诗人叶茵,明代著名造园艺术家计成,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等。浙江桐乡的乌镇,自古名人辈出,从1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漫画家丰子恺、文学巨匠茅盾……正是这些人,胸怀古镇的聪慧和灵气,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书写了永不磨灭的浓彩重墨,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古迹众多,民俗风情浓郁

文物古迹是特定文化精神的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构成了古镇文化的基础性层面。我国的古镇里,文物、遗址、史迹星罗棋布,展现着古镇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乌镇的茅盾故居、昭明太子读书处,丽江的玉峰寺,湘西凤凰的沈从文故居、万寿宫、杨家祠堂……无一不在诉说着古镇的历史,展现着古镇灿烂的历史文化。

以人为载体的民俗风情是古镇的特色所在,大大增强了古镇的旅游吸引力。古镇的民俗源远流长,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泼水节、火把节、端午龙舟节等。节庆活动是生动展现古镇文化的窗口,如四川黄龙溪一年一度的民间烧火龙节、正月的大庙会,乌镇的分龙彩雨、中元河灯,既有文化传承意义,又有浓烈地方风情,将古镇的文化风貌鲜活的呈现在游客眼前。

二、古镇的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古镇丰富独特的资源和极具特色的文化风貌有着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作为江南6大古镇之一的周庄于1989年最早进行了开发,古镇旅游从此拉开了序幕。紧接着,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湖南凤凰以及江南其他古镇也相继进行了经济开发,一时间,古镇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古镇旅游热。然而近些年来,在古镇的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破坏了古镇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之间的平衡,使古镇旅游难以持续发展。

(一)商业气息浓厚,当地特色产品少

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色古香的街巷吸引了各地游客的到来。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加速,老街巷中的古味却越来越淡。当今的古镇,可谓家家开店,户户经商,进入古镇仿佛进入了一条条购物步行街,嗅到的都是商业气息。在发展过程中,当地特色产品少,旅游商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凸现,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当周庄“万山蹄”泛滥时,用直推出了“甫里蹄”,同里也叫卖着“状元蹄”,最终招致骂声一片。同质化竞争不仅造成了客源分流,也使得游客体验下降,让古镇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随着商业化的加剧,古镇商铺的租金水涨船高,商铺门面渐渐被外来资本所占据,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店面,生意远不如那些喧闹的酒吧和饭店。珍藏着中国历史文脉的古镇,将经济开发置于文化留存之上,不少景区特色文化气息越来越淡,吸引力下降。

(二)居民缺乏保护意识,人为破坏古建筑

一些古镇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片面强调利用和开发,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给古镇的保护增加了难度。如凤凰有些居民将祖传的老屋拆掉,重修两三层的砖房开“家庭旅馆”,或随意开门面开商铺,或肆意在房顶加层,使越来越多的新式房屋穿插于古巷之间,破坏了古建筑的格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各古镇拆旧建新的现象不断发生,致使古镇的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消失速度日益加快。历史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原真性,古建筑是古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载体,人为改造和破坏本质上就是对古镇文化原真性的破坏。古镇文化是古镇旅游的灵魂。灵魂已遭破坏,旅游出路何在?

(三)旅游客流量大,破坏了古镇的宁静氛围

在经历了第一轮的建设性破坏后,古镇的文化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旅游性破坏。随着旅游的飞速发展,古镇的客流量也迅速攀升。一些著名古镇旅游胜地,如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游客络绎不绝,即便不在旅游旺季,仍然是游客盈门,形成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现象。据报道,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周庄共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其中4日达到传统人流高峰,接待游客4.14万人次,大大超过了该镇的实际旅游承载力,破坏了古镇原本具有的宁静安逸氛围,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导致游客旅游体验下降,引发了旅游投诉、交通拥挤、消费爆涨等一系列负面问题,直接危害到周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平衡古镇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的对策

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性的主题,如何在古镇旅游开发中既体现其经济效益又实现其文化留存,即达到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问的平衡,使古镇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古镇的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间的关系

古镇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它的根本属性是“不可再生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正确处理其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间的关系是保护好古镇和古镇文化的前提基础,也是影响古镇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古镇文化的原真性是古镇的价值所在。古镇要进行经济开发,但是不能盲目。要注意其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保护其原来的、真实的状态,以实现古镇文化留存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的内容不只是文物、古迹这些显性文化资源,还应包括当地的习俗、节庆、手工艺等隐性文化资源,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构成古镇完整的文化风貌,体现古镇的魅力。

(二)增强古镇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

古镇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居民是古镇文化的传承者,因此,要使古镇文化留存下来,就需要古镇居民的积极参与。在古镇进行旅游开发前,有关部门应当多咨询当地居民的意见。开发部门和当地居民之间并非简单的主客体关系,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尊重会使古镇的旅游开发工作做得更好。在这方面,丽江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为了留住居民,从2003年起,丽江每年发放居民生活补助,采取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在保护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又取得了经济效益。

要加强古镇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保护意识。有些古镇居民只看到眼前的商业利益,为了做生意而肆意开窗挖门、改造房屋,破坏了古建筑和古镇独有的风貌,阻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居民认识到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到保护古镇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投身于古镇文化的保护中,使古镇的文化留存下来,不致因经济开发而流失。

(三)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古镇文化原真性

古镇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已经明显破坏了古镇原有的古朴宁静的生活氛围,使得部分旅游者失望而归。因而,古镇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要考虑到其游客承载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不但使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到干扰,还会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旅游满意度,在保护古镇文化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良性效果,达到文化留存和经济开发之间的平衡。

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载体。古镇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注意给产品融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如开发古镇特有的民俗节庆活动和当地的特色商品、美食等,无疑会增添古镇的旅游吸引力。在开发特色活动的同时,要保持活动本身的原真性,而非以短期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目前在傣族园中已成为日日可见的旅游产品,对表演者来说它丧失了本身的意义,游客也体验不到泼水节的真实性,这实质上是对节庆活动本身的破坏,对傣族文化原真性的破坏。保持古镇文化的原真性,还它原来的、真实的状态,并将之赋予一定的载体真真切切地呈现给游客,使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当地文化是古镇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在古镇旅游开发中,文化留存与经济开发之间并不矛盾,经济开发是手段,文化留存是目的。我们能够在文化留存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开发,在经济开发中实现文化留存,使二者达到平衡状态。保护好古镇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延续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使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一篇:试论独立审计的契约本质 下一篇: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