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时间:2022-08-22 08:24:26

西部高校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然而西部高校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西部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培养符合西部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国贸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石河子大学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社会上对既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又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各地高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贸专业”)。西部高校大多为教学服务型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双重责任。因此,西部高校应找准自身定位,依托地方特色,在有限的资源下培养出适应西部地方经济需求的国贸应用型人才。

一、石河子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以北,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学校共有经济、法律、教育、人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1大学科门类,84个本科专业。国贸专业是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0年新开设的专业,由于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相关办学经验,再加之受到地域限制,师资力量有限,目前石河子大学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首先,国贸教学更偏重对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比较欠缺;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沿袭内地重点高校的模式,严重制约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次,受大学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制约,上大课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缺失。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逐步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石河子大学作为新疆综合性高校,定位于“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中国、辐射中亚”的办学理念。鉴于此,我们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国家经济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同时富有实践性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西部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近几年新疆与中亚国家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西部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石河子大学为例,主要表现如下: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当前,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沿袭传统四段式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导致专业课的课时被压缩,在专业课中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又高于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理论知识性基础课程当中,而对具有区域特色和前沿性的知识掌握较少。虽然当前西部高校相继开展国际贸易教学模式改革,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但是学生对外贸知识的感性认识主要来自仿真的贸易模拟软件,很少从真实的外贸企业中获取外贸实践经验。

2.教学方法单一。在实际教学中,目前国贸专业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讲授、理论教学为主,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仍然是在老师设置好的路线中被动地完成实践任务,缺乏与此相对的“主动实践”,严重制约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3.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原因,西部高校国贸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师资主要来源于我国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出校门到进校门,理论知识丰富,往往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加之面临评职称,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的双重考评指标,专业教师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实践锻炼,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很好地结合,如此学生在学校学到的都以理论为主,在就业前对外贸工作的具体业务难以形成感性认识。

三、西部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西部高校相较中东部高校而言,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师资力量,软硬件教学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西部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与中东部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土,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创新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一是强化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英语与国际商务谈判等课中,可以同时开设上机操作课程穿插在理论课程当中。二是压缩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同时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数。在课程设置当中,除专业主干课为必修外,其他专业课均设置为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开设像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亚五国区域贸易专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可以增强课程设置的广泛性和可选择性。三是设置宽泛的专业基础课。本着“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目标,可以根据当前经济发展要求,增加开设一些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以避免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丰富教学方法。一是在校内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基地。分别建设外贸业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购置专业主干课的模拟操作软件,学生可以在仿真、模拟的外贸环境下完成从贸易磋商到制单结汇的整个完整交易过程的实际操作。二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老外贸”走进校园,开设专业选修课,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传授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操作技能。三是加强与政府及其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通过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既给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增强师资力量。一是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充分利用内地高校援疆的机遇,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深造,既开阔教师的视野,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二是鼓励教师深入外贸企业进行轮岗锻炼,与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推行“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三是建立见习导师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企业工作人员作兼职导师,每名导师负责6~8名高年级学生,制定见习方案,由导师带队,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保证每名学生都能零距离接触到到真实环境下外贸业务的全部流程,帮助学生形成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黄传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1(1)下旬:20-21.

[2]吴海兵,李丹.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6):83-87.

[3]傅海霞.高校国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13(1):144-145.

[4]杜小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144-145.

[5]陈辉,纪秋颖.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22-24.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联合外语学院针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方案(项目编号:JGJG-201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探究生物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情境创设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