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产业地域联动研究

时间:2022-09-06 08:09:09

西部产业地域联动研究

摘要:自2008年之后,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东-西”之间出现了大规模产业跨区域联动。文章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地域联动情况进行了重点研究,并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关键词:产业联动;发展梯度

自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东部沿海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步伐都在不断加快,面对这一形势,广东在2008年便提出了“腾龙换鸟”战略,即“珠三角”劳动型密集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其实不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产业也在不断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中国第一次面对着如此大规模的“东-西”产业跨区域联动场景。本文试图在产业的跨地域联动过程中,探究西部如何更好地同东部互动和西部内部各发展梯级之间如何协调联动。

一、西部产业地域联动架构

(一)产业联动概述

产业联动是指区域之间以行政区为单位,顺应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内在规律,借助行政力推动,努力破除要素资源关联互动障碍,以产业互为需要,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的一种“系统”。

产业联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毫无联系的产业之间是很难形成产业联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关联是产业联动的基础。由于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前东部与西部之间的跨区域产业联动基本上属于单向的、初级的后向产业联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前东西间的产业联动基本上以东部沿海向西部转移产业为主,并且在转移的过程中很少发生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协作,基本以“独立”的单个企业重复投资为主,缺少“企业群集聚”和深加工。

(二)西部地区产业联动架构

当前我国跨区域的产业联动是以区域间发展水平的“梯级差距”为基础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区域间巨大的“梯级层次”,不仅东部沿海与西部之间,就在西部内部也在逐渐形成以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等重点发展地区与西部其他地区间的发展梯度。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结合产业在不同区域间转移的客观规律,西部产业的跨地域联动必然会经历一个由东部向西部内部不同梯级有侧重地联动和西部内部不同梯级间联动的过程,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1.东部的产业在向西部转移时会发生区分

比较高端的、附加值高的会倾向于转移到成渝、关中-天水和北部湾,中低端的会转移到西部其他地区。

2.成渝、关中-天水和北部湾的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也会开始向周围扩散

第一阶段成渝基本只是具备了与贵州之间进行产业互动的能力,关中-天水只是具备了与宁夏产业联动的能力,北部湾辐射能力暂时不是很强;第二阶段成渝将逐步具备与云贵之间后向联动,与关中-天水、北部湾之间横向产业联动的能力,从而辐射西南,联通西北,而关中-天水则逐步具备辐射西北的能力,北部湾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辐射云贵的区域联动格局。

二、西部产业跨区域联动定量分析

(一)产业联系潜力的测度

目前关于产业联动的测度方法,一般是通过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来反映。本文使用的是沈正平等(2007年)使用过的测度产业联系潜力指标,之所以使用这一指标是因为这一指标对于产业结构的测度,既包含产值结构又包含就业结构,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联动程度,其具体形式是:

Lijλexp[|Xi-Yi|]/

(二)西部地区产业联动定量分析

西部承接产业的主要来源地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且西南和西北有所差异,西南承接产业的主要来源地是珠三角和长三角,西北则主要是环渤海和长三角,距离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用前边介绍过的产业联动程度指数,用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1.东部沿海和西部之间的产业联动分析

(1)珠三角与北部湾各产业联系状况

如果我们以强(L>0.05)、中(0.38

(2)珠三角与成渝各产业联系状况

如果我们以强(L>0.045)、中(0.032

(3)珠三角与云南省、贵州省等的产业联系状况

如果我们以强(L>0.02)、中(0.01

2.西部重点地区与周边地区产业联动的定量分析

(1)成渝与贵州省的产业联系状况

如果我们以强(L>0.05)、中(0.04

(2)关中-天水与宁夏地区的产业联系状况

如果我们以强(L>0.1)、中(0.06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西部跨地区产业联动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西部的跨地域产业联动因西部内部存在“梯级差距”而有所不同。产业联动存在两条路径:中低端产业直接转移到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产业先转移到西部的重点地区,再经过重点地区扩散到周边。二是由于地区间工业部门各行业的基础不同,各行业在地域联动的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选择产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西部在与区外、区内不同地区发生产业联动时,应该注重重点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协调,重点地区要侧重中高端。

参考文献:

1.车冰清等.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8).

2.沈正平等.产业地域联动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探讨[J].经济地理,2007(6).

(作者单位: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上一篇: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几种民营经济模式对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