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数据范文

时间:2023-11-03 06:43:34

西部数据

西部数据篇1

尽管今天的硬盘有各种用途,硬盘的种类和尺寸也数不胜数,但毫无疑问,应用于企业级的硬盘代表着硬盘的最高科技水平,当然其利润也是最高的。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消费类产品领域做得红红火火的西部数据(WD)近年来不断开拓企业级市场,并紧跟业界潮流,加大对企业级硬盘的研发力度,推出了多种针对企业级市场的产品。

西部数据中国区资深销售经理王啸虎认为,企业级硬盘在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这一市场过去几乎被希捷所垄断,尽管西部数据曾在SCSI硬盘方面有所作为,但在业界的影响并不大。近年来,随着西部数据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强大,以及资金方面的日益雄厚,西部数据加快了进军企业级市场的步伐。王啸虎认为,要想做业界的龙头老大,企业级市场断不可缺少。

跨越式发展SAS硬盘

日前,西部数据公布了截止到4月2日的2010年第三财季业绩。这一业绩足以让西部数据自豪和欣慰:在本财季,西部数据总营收达到26亿美元,出货量创纪录地达到5110万块,其中净收益为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其总营收为16亿美元,出货量为3160万块,净收益为5000万美元。且不说在当前全球经济仍然低迷的大形势下,西部数据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实属不易,更令业界关注的是,据市场研究公司公布的数据,在本季度,希捷的硬盘出货量为5030万块,也就是说,西部数据的出货量终于首次超过了希捷,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硬盘厂商。

当然,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但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西部数据追赶和超越竞争对手的脚步越来越快,正像西部数据CEO John Coyne所说,对于旺盛的市场需求,西部数据开展了大规模的行业整合、业务模式调整和产品线延伸,因此得以把握市场契机,提高了在整个硬盘市场的占有份额。

而John Coyne说到的产品线延伸当然包括西部数据在SAS硬盘方面的重要举措。此前,西部数据针对企业级应用早已经推出了SATA硬盘,并且全球的销量与希捷不相上下。但在第一代SAS接口的硬盘产品方面,西部数据却迟迟未见动静,其表现似乎过于谨慎了。不过,当第二代SAS进入市场后,西部数据终于打破了在SAS上的沉默,采取了跨越式的策略,紧跟市场步伐,在去年11月推出了首款采用第二代6Gbps SAS接口的硬盘产品WD S25。这款产品具备超高性能,对外传输接口的峰值速度提供3Gbps或6Gbps,持续顺序数据传输率可达每秒128MB。除能够满足企业所需的服务器速度要求外,它还拥有160万小时的无故障时间(MTBF)。其高性能存储适用于高I/O的任务密集型企业服务器和存储应用,以及数据中心、大型数据阵列等领域。

王啸虎介绍说,针对企业级市场的特点,西部数据在SAS硬盘方面采取了与其他产品线不同的销售策略。在S25推出之前,该产品就已经在业界两大规模最大的磁盘系统厂商中进行了测试,目前,S25已经为这两家厂商OEM全面供货。同时,王啸虎透露,该产品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采取同样的销售策略,先在行业OEM,然后进入渠道销售。

王啸虎认为,这款专为高端OEM客户打造的任务密集型企业级硬盘将填补西部数据企业级产品线的不足,并在这一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从而改变一直被竞争对手垄断的市场格局。同时,这也是西部数据将硬盘业务真正扩展到传统企业级市场的前奏。

固态硬盘抢占先机

固态硬盘(SSD)以其高I/O读取速度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存储大厂商在企业级存储系统中开始采用SSD,更是加速了SSD的高端应用的普及进程。在SSD的发展策略上,西部数据可谓勇抢先机。去年3月,西部数据宣布6500万美元现金完成了对SiliconSystems公司的收购,这是一家嵌入式系统市场上领先的固态硬盘提供商。

这次收购体现了西部数据在全球化架构以及技术和资金储备方面的实力,而SiliconSystems公司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能力无疑将加快西部数据进军SSD市场的速度。收购之后,西部数据即开始了两家公司的整合。王啸虎介绍说,SiliconSystems原来比较侧重SLC(单层式芯片)和定制化产品,收购之后西部数据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流程,使生产规模大大扩大,增加了更高端的生产线,同时制定了明确的产品远景规划。

那么,作为一家传统的硬盘厂商,西部数据对SSD的未来发展持什么样的观点呢?王啸虎认为,未来,SSD一定会与HDD并存,而不可能完全取代HDD,因为SSD毕竟有成本和性能的障碍,尽管成本会越来越低,性能也会不断提高,但硬盘的海量却是SSD不可比拟的,即使5~8年之后,SSD也未必能做到HDD那样的海量。王啸虎认为,未来的应用一定是越来越专业化和细分化。

新技术撑起企业级产品

在企业级市场,西部数据近年来频频有新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SAS硬盘和SSD外,西部数据在其他企业级硬盘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像RE4金盘等,其背后的支撑来自于技术上的创新。

去年9月,西部数据推出了基于其单碟500GB技术的企业级硬盘RE4 2TB金盘,专门面向服务器、NAS及存储网络方面的应用需求。RE4 2TB硬盘提供了7200rpm,以及64MB大容量缓存,并采用双处理器及SATA 3Gb/s接口,支持两级驱动伺服系统技术,从而成为业内拥有最尖端性能的超大容量硬盘。王啸虎介绍说,在WD RE4 2TB企业级硬盘中,包含了多种西部数据特有的技术,像双处理器、两级驱动伺服系统(DSA)、IntelliSeek智能寻轨、StableTrac以及NoTouch非接触斜坡加载技术。同时RE4支持动态节能技术、增强型旋转加速伺服系统(RAFF)技术、多轴震动传感器、全速命令排队(NCQ)技术、压力感应器、第三代动态飞高(DFH)、限时错误恢复(TLER)等。王啸虎说,RE4中采用的DSA是西部数据最新研发的技术,它是拥有两个读写臂的磁头定位系统,可提高磁头在数据磁道上的定位精度,其中第一个读写臂利用传统电磁驱动原理提供粗略定位,第二个则利用压电驱动原理进一步调整磁头位置,提高精确度。

西部数据篇2

外观简洁大气

从外观上看,My Book Live与一个普通的3.5英寸的移动硬盘没什么两样,实际上也的确如此,除了产品背后的USB接口更换为网线接口之外,它的外形同WD之前推出的My Book系列移动硬盘完全相同,这样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也保持了产品风格的统一。这款产品的尺寸为167x139x50mm,重量虽达到了1.09kg,但毕竟不是作为携带之用。磨砂工艺的外壳手感不错,而且容易清洁。My Book Live正面下方印有西部数据的Logo,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极致简约。

考虑到工作环境不一以及3.5英寸硬盘的发热量,这款产品在顶部设置了大量的散热槽,在使用中笔者几次试着感受My Book的温度,总体来讲比较令人满意。在产品背后的接口设计上,My Book的设置更加简单,仅有不可或缺的电源接口及网线接口,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能够再增加一个USB接口就更好了,但所谓专物专用,将这么的大个儿接在笔记本上使用,感觉多少有些怪。此外,在产品的底部,My Book Live也贴了产品相关了一些标识,周围同样散布了大量散热槽。

My Book Live内置千兆网卡,速度上更有保障,当然我们在使用时也要搭配千兆网卡接口的路由器及相关设备方可发挥它的最大威力。My Book Live从容量上有1—3TB不等,可以让用户根据需求进行挑选。我们此次的评测产品容量1TB,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这样的容量可以存放大量照片、数据、视频等,完全可以满足需求。除了简单的网络映射存储之外,这款产品还内置了西部数据独家的WD SmartWare软件,可以提供自动备份等功能,并且享有三年质保。

使用体验及速率测试

首先我们将My Book Live通过网线连接到路由器上,打开My Book Live的电源,产品正面中部的状态指示灯会自动打开,默认状态下为绿色。随机光盘内附带了针对普通用户的硬盘搜索配置程序以及WD SmartWare软件。通过自带的硬盘搜索程序,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将My Book Live映射为网络硬盘。WD SmartWare使用起来也比较简单,而且全部为中文操作,不会有什么使用上的障碍。通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对电脑里的数据定期备份到My Book Live上面,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的问题。另外只要连接成功后,我们不光可以在网络映射盘中看到My Book Live,而且通过专门的网址也可以直接访问到它。

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中,My Book Live的表现不错,最大写入速度达到了29.053MB/s,而最大读取速度则为37.562MB/s,完全超出同类产品的表现。在使用千兆网络浏览硬盘中的电影文件时,My Book Live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一段200MB、3分钟左右的1080P电影预告片在网络上访问速度基本正常。

西部数据篇3

王成继贾正兰当选榆林市政协副主席

2月26日上午,政协榆林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选举大会。经过投票选举,王成继和贾正兰(女)当选为政协榆林市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杨兴玲(女)、张静(女)、高卫林为常务委员。

靖边五里湾乡400亩山坡地变梯田

在榆林市靖边五里湾乡,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400多亩坑坑洼洼的山坡地成功变身宽幅梯田,放眼远眺,层次分明。这项改造工程的顺利完工,不仅大大提高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使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200吨,对于元峁沟、磨阳洼和阳山三个村民小组58户人家来说,这是马年开春最大的喜事之一。(杨晓荣 曹晔 马景波)

靖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近年来,榆林市靖边县致力民生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硕果累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升。廉租房、公租房建设有序推进;困难群体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三下乡”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基层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统万城、龙洲丹霞地貌、小河会议旧址等旅游景点开发有序推进,全年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书法、绘画、秧歌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曹晔)

书画红木作品展亮相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前不久,一个题为“守望经典”的书法、国画、红木作品展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开幕,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组织方介绍,书法与国画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源于明清的经典红木家具则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与艺术符号之一,长期以来,中式红木家具与书画一起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如今仍然是我国民众追捧的收藏热门,但将书法、国画与红木家具进行组合展览,在陕西尚属首次。这次展览的三位作者王智杰、崔伟刚、杨彩萍,都是很有特点的青年艺术家。本次展览展出王智杰篆、隶、行、草各体书法精品23幅,崔伟刚山水画精品20幅,杨彩萍经典红木家具近30余件。(尚儒)

中国纺织西部论坛在重庆隆重召开

2月2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转移办公室、重庆市纺织工业联合会、重庆合川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4中国纺织・产业转移西部论坛在重庆合川召开。本次论坛通过分析并总结中国纺织企业产业西移的情况及出现的问题,为纺织服装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供了经验和建设性意见。

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

博览会将于10月底举行

西部数据篇4

>> 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数据库上线 浅谈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建设 互联异构数据库系统构建综合数据中心平台的研究 Pocket PC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同步 基于JMS和XML的异构数据库同步 论信息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文献建设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中国网络道德研究的文献分析——基于CNKI数据库 基于资源共享的地方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建设研究 基于私有云整合数据库的研究 哈尔滨市社会经济综合数据库的建设研究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保护的制度设计研究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技术研究 基于XML和WebService的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研究 基于XML异构数据库转换研究 在云中整合数据库 关于异构数据库数据共享的分析 运用XML实现异构数据库的数据转换 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测井网络数据库的实现 一种基于xml中间件的异构数据库集成的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戴剑威,徐海洋,吴宇潇.民族文字,迎来数字化时代.人民网[EB/OL].[2013-09-26]..

[5]包和平.我国民族文字文献工作的现代化[J].图书与情报,2000,(3):36-37.

[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暂行办法[EB/OL].[2013-09-24].http:///v6520179.htm#11.

[7]王海涛,付鹰.异构网络融合――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数据通信,2012,(2):18-21.

[8]栗华军,宋顺林.异构数据库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8):4026-4028.

[9]刘泳洁,王月娥.关于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几点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4):47-48.

[10]谷遇春.论大湘西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1):73-76.

西部数据篇5

一、“东数西算”将优化西部算力资源,支撑东部数据运算

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力已由人力时代和马力时代转向动力时代,现正加速转向算力时代。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对算力的需求十分旺盛,预计未来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我国东西部算力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供求矛盾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拥有众多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公司,算力需求旺盛,但是东部地区资源有限,尤其是电力、土地价格高企,不利于大型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电力、土地、人工便宜,气候适宜,而算力需求较少,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应势而生。“东数西算”工程中,“数”指数据,“算”指算力,“东数西算”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旨在利用西部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建设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的算力需求,打通东西部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和东西部协调发展。我国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根据地理位置和发展定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详见表1所示。一类枢纽节点是位于东部地区的京津冀枢纽、长三角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和成渝枢纽。这四大枢纽节点计划布局六大国家数据集群中心,其地理位置与我国四大城市群高度重合,所在地区用户规模大、算力需求旺盛,主要用于满足本区域算力需求,需要进一步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算力部署与当地资源的协调可持续,不断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拓展算力增长空间。另一类枢纽节点是位于西部地区的贵州枢纽、内蒙古枢纽、甘肃枢纽和宁夏枢纽,计划布局四大数据集群中心。这四大地区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是算力设备的天然冷却场所,同时土地、电力、劳动力等成本低廉,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的潜力较大,用来打造面向全国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延时要求低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东数西算”工程对于优化西部算力资源、支撑东部数据运算、提高数据要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位于东部地区的四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布局在我国四大城市群内部或者周边地区,主要服务于东部地区延时要求较高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在线游戏、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视频通话等业务;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资源,承接东部地区延时要求较低、价格敏感度高的数据运算、存储服务,比如存储备份、后台加工、网站维护、制造业研发设计等业务,分担东部地区算力压力,更好服务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二、通过算力设施向西布局,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转化

业内人士预计,“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后,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杠杆效应达到1∶8。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前期有望涉及到温控设备、电力设备等机房配套设施采购,后续随着流量及算力需求的增加或将为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等IT设备带来进一步增量。“东数西算”投资总额度目前没有官方数据,类比“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可以预见的是,“东数西算”项目建设将是一项长线工程,同时作为重资产投资项目,投资体量或在数千亿级别。根据相关机构测算,到2025年“东数西算”工程仅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总投资规模就有望达4000亿元~5000亿元。根据投资的杠杆效应,“十四五”期间,“东数西算”工程每年将带动4000亿元以上的相关投资,被誉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南水北调”工程。“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东部地区产业创新,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东数西算”工程可以缓解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紧张局势,将有限资源集中用于发展科技含量更高、技术前景更广的产业,有助于东西部产业分工和协调发展。“东数西算”工程叠加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整个数据通信领域将是确定性较大的机会,将带动数据中心相关的IDC、ICT、光模块、运营商、温控设备、光通信等领域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而这些产业及核心技术大都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这些企业将会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数据要素及其配套资源将在东西部之间跨域流通。一批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等将会从东部地区转移到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企业将会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使中西部地区逐渐开始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数据加工、数据清洗等数字产业,将自身资源丰富的“瓦特”经济转化为科技含量高、未来发展潜力大的“比特”经济,从而拉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升级,拉动当地就业,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数据集群中心的产业链条长、涵盖门类广,将有助于培育和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数据集群中心的产业链条既包括传统的土建工程,还涉及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信息传输、基础软件、清洁能源供给等。“东数西算”工程将带动相关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技术向西部地区转移,拉动西部地区的新基建投资,加快西部地区通信设施升级,实现云网协同,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当数据中心向西部地区集聚之时,数字经济产业在西部地区便有了萌芽乃至发展壮大的可能。以贵州为例,贵州早在2014年便开始布局大数据产业,目前已有阿里巴巴、华为、苹果等5000多家企业落户,数字经济产业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当地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贵州也跻身全国数字经济重镇。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同样有望借助“东数西算”工程实现数字经济产业的腾飞,从而带动本地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算力网络创新体系建设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东数西算”工程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和东西部协调发展带来诸多裨益,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我国数据跨域流动和算力网络体系创新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关注。问题一:数据作为继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之后新的生产要素,具有可复制性、易传播性、产权界定不够清晰等特点,这给数据的跨行业、跨地域流动和数据共享带来诸多阻碍,一些保密要求高、靠数据构建竞争壁垒的政府组织或企业出于安全考虑可能不愿将数据交由其他机构进行处理,尤其是远距离异地处理加工和存储。问题二:西部地区存在的数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络带宽有限、产业配套不够齐全、人才技术缺乏等短板,会制约西部地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对东部地区算力需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无法满足东部地区对数据计算、存储、运输等较高的延时性、准确率等方面的迫切要求。问题三:由于运营商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等人为因素导致数据传输和跨网转换环节出现阻碍,使数据跨域流动和处理时间过长,无法满足部分对延时性要求较高企业的急迫需求。此外,数据处理的结算和定价标准等制度不健全也会导致网络延时问题时有发生,不同数据类型、不同企业对数据处理和传输的速度和准确率要求不同,未建立精准的算力资源供需分配机制。

四、如何提升我国算力网络创新体系建设能力

为不断提高我国算力网络创新体系建设能力,顺利推进“东数西算”重大工程建设,更好服务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本文提出加快算力网络体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逐渐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不断完善数据中心绿色发展能力等政策建议。第一,加快算力网络体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提高数据处理、存储、运输能力,促进数据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东数西算”相适配的“电网”和“数网”体系。优化提升电信网络布局和通信能力,提高数据远距离接收和反馈的传输效率,满足算力需求企业的延时性要求。加快数据计算、数据存储等数据处理软硬件的研发和技术突破,不断提高算力网络体系的数据处理、计算、存储能力。第二,不断破除数据流通、数据共享、跨行业跨地区流通的体制机制壁垒,提高数据资源的充分流动性,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率。逐渐完善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资源的产权界定,对数据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进行明确区分,建立数据“可用不可见”等共享机制,促进数据在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的充分流动,最大化数据资源的社会价值。加强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使数据在跨网传输环节流通顺利,实现“数网”“电网”和业务层面的“三网融通”,解决数据跨网跳转带来的网络延时问题。第三,不断完善数据集群中心产业绿色生态体系建设,促进云网融合、数据安全流通等绿色创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能力。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和数据集群中心建设要立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定位和高度,充分利用西部地区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为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提供能源,同时利用西部地区气候适宜的特点为数据处理设备提供天然的冷却场所,为节能减排助力。同时要继续探索和突破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冷却等节能减排技术,我国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力争成为我国超大型用电设备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标兵,推动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成为产业绿色发展的创新高地。

西部数据篇6

1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建设源流

1.1馆北地方文献资源状况

甘肃省图书馆已有80余年的建馆历史。自本世纪初建馆之日起,就把征集各县志乘、乡贤遗著作为藏书建设的中心。到了40年代初,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兰州创立国立西北图书馆,提出藏书建设中的三项特列任务:“募集西北文献,搜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刘国钧《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正式奠定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基础。自刘国钧先生到今天,历任馆长都十分重视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和利用,力图将甘肃省图书馆办成“西北文献的中心,西北文化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的参考中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一个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占有优势的“西北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目前共收北地方文献14265种,5万余册,其中西北史地类图书4566种,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类图书也占有很大比例。1988年甘肃省文献资源普查时,确定我馆社会科学研究级学科文献12人,达到能够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第一位的是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新疆研究并列第四,甘肃省图书馆也因此成为海内外研究西北问题的文献中心。但是,在新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发展的今天,地方文献工作仍沿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西北地方文献工作必须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对作为重要文献信息资源的西北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才能使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1.2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

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明确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根据1982年文化部颁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规定,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要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因此,我馆确定:凡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五省(区)边连地界有关的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均属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但西北五省(区)地方出版物及地方人氏著作,内容无地域待征的一律不作西北地方文献资料处理)。其中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汉简及其考释研究,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研究资料,西北历史地理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灾荒史料,西北地区石窟寺艺术及文物考古的研究考释资料等是我馆西北地方文献多年来收藏的特点和重点。近年来,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现代丝绸之路”的贯通,特别是党中央作出了在世纪之交经济建设战略西移的决策之后,对西北地方经济建设资料的收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1.3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源

广泛征集西北地方文献资料,保证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有充足的文献源,是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另一重要环节。地方文献搜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获取,此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是不通过正规售书途径的内部资料,这类文献印刷数量一般较少,且多为一次刊印,编辑出版的标准不一,不便进行书号控制,但其中包含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原始情报信息,鉴于这些特点,这类文献不为人们重视而极易流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追踪征集。近年来,我馆多次派专人到西北五省(区)各新闻出版部门搜集到内部报刊目录1500余种,其中符合西北地方文献收藏标准的有500余种,采取信函征订。另外,我们还与各文献编纂机构建立关系,掌握文献出版信息,近年来我们从甘肃省、兰州市及各机关的志书编纂机构,搜集到大量的各类志书的送审稿、工厂志和原始资料档案。我们还积极参加省内外有关西北问题研究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研究会”、“省地方志学会”等,及时掌握学术研究动态,搜集会议专集、论文汇编等。对那些零散的、过时的文献资料,我们还亲自登门访求。从80年代以来我馆多次向有关部门宣传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政府行为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199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颁发了《关于征集省内出版的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及内部资料样本的通知》,以保证文献资源的系

统收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丰富的藏书资源为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西北地方文献的深层次开发

馆藏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再建设,为了提高西北地方文献的馆藏质量和广泛的利用率,我馆多年来一直把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开发,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意识、有目的地责成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广览群书、选择专题、摘录资料、汇编成册,已刊印出版的资料有《西北地区经济建设资料书目索引》、《黄河书目索引》、《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分为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四部分)、《甘肃地区物产资源资料汇编》(包括河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陇南地区暨天水市三部分)、《丝绸之路文献叙录》,《西北稀见方志》、《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西北研究通讯》等30余种。自1988年以来,我馆作为全国文献缩微中心的15个工作点之一,开始拍摄西北五省(区)的方志,古籍善本和解放前出版的报纸、期刊,另外还拍摄了《西北少数民族资料专辑》和《西北历史地理资料专辑》等。通过这种挖掘、研究、提炼、归纳己有的馆藏各类文献中的西北地方文献信息,使之方便有序的一系列工作,为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基础。

2 建立多种类型的馆北地方文献数据库

鉴于西北地方文献学科覆盖面广、内容繁杂、载体形式多样的特点,所以在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时,理应选择利用率高,有一定学术和史料价值的文献,逐步建立类型齐全的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照片数据库、拓片数据库等等,以便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因目前我馆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不宜全面铺开,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馆西北地方文献的藏书重点和特点,以及以往传统书目工作的基础,可先从建立馆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着手为宜。

2.1硬件环境

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目的就是收录和存贮反映西北历史和现状的地方文献资料,编辑出版综合性的西北地方文献通报书目和各种专题的西北地方文献目录,为广大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并通过联机网络同其他兄弟馆联网,逐步实现西北地方文献的联机编目和检索,从而促进地区性的资源共享。为实现这一目标,选择具有良好汉字处理功能和远程通讯能力的微型电脑作为数据录入工作站和脱机检索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馆采用的网络系统如图所示:

以总线通道为主干,结合星型和Rs232串行连接,构成网络系统。两台主服务器采用美国COMPAQ公司原装PL2500型服务器,64MECC内存,4.3G可插拔硬盘,操作系统为较成熟的UN1X5.0,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系统还利用一台PC机作第三联机备份,网络可通过该服务器实现DOS与UNIX格式的相互输入、输出。终端服务器可将任何RS-232串行设备连接到网络UNIX主机上,如登录的UNIX主机发生故障,能够灵活改登到其他主机上,不用重新接线,安全、易用。总之,系统的设计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不但适合我馆业务运行规范,而且也适合地区或全国网络发展的需要。

2.2软件环境

我馆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是文化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LAS推出近10年了,用户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图书馆500多家。此系统功能完备,书目数据格式是国标CNMARC格式,在数据交换与网络的数据共享上具有极大的优势,采用可变长的存贮方式,节省空间,可为书目数据中所有有检索意义的字段中的子字段建立索引,如不同形式的正题名、有意义的副题名、分卷册题名、所有责任者、主题词、ISBN或统一书号、分类号、索书号等,并可组合条件检索,排序输出,提供全屏编辑的书目数据录入方法,编辑命令联机帮助,待输入字段与子字段自动提示,同类内容的数据自动追加,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多方位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护。输出的产品包括:卡片、书本目录、机读目录、书标、财产账、订单、通知单、催询单、统计报表等。以上功能对建立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提供了系统保障。

报刊索引数据库和以图书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数据库建设,除了外部特征检索外,对某些特定文献还应作二次文献检索,即文摘或全文检索。这些在项目编制、著录格式等方面目前的ILAS系统是否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还有待于调研。

2.3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传统的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是通过手工方法编制的,根据不同的检索需要,分为地区目录、书名目录、分类目录和著者目录4套卡片,工作量浩繁,工作进展缓慢,读者查找一种书只能通过单片检索,要花很多时间,计算机处理西北地方文献书目,只要一次输入,就可多次受用,通过一定程序下的指定式命令,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制、打印各种用途的不同线性排列的索引,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查找所需的书目,还为馆际间的联机检索、网络化打下基础。

目前,我馆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己全面展开,分为新书书目数据库和回溯书目数据库两步走,新书建库依采访、编目、流通顺序,引用国内现有的标准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套录,对没命中的图书本馆自行详录,完全按照CNMARC格式著录,工作顺序是标引人员填制工作单—>专业录入人员录入—>标引人员进行校对—>修改—>再校对—>修改—>总检查。回溯建库也是首先套录北图发行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对没套录上的数据,为了尽快流通,采用简单录入,即只包括书名、责任者、ISBN号、索书号、价格等。以后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再详细录入。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其实是我馆书目数据库的一部分,多年来我馆的西北地方文献一直是由采编部统一采购、分类、编目的。所以它的新书建库和回溯建库都与馆内普通书目数据库建库一同进行,我们就不再另行建立专门的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2.4馆北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

如前所述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同馆内普通书目数据库建设一同进行,不另行建库。那么,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就可考虑从专题着手,根据西北地方文献藏书的重点和特点,以及我们多年来对西北地方文献深层次开发的经验,第一步可以设立以下几个专题:西北民族宗教史料、西北历史地理、西北方志、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现代西北经济建设等专题数据库。对专题数据库的著录,要求不但要把图书的外部特征、主题、分类等详细著录外,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某些专题进行文摘或提要式录入,对比较重要的文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应进行全文录入。这就使得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在上网之后,国内外的用户都可随时随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我馆的西北地方文献中,还包含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这类文献的文字形态、编排体例、载体形态和装帧形式都与普通图书有很大的区别,在著录过程中,应对古籍进行描述性编目,除了要反映古籍与普通图书具有共性的部分外(如书名、著者等),还要把每部古籍文献的特点和价值反映出来,即图文并茂。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采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古籍的建库问题。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影像、动画信息形式为一体,不仅可以用键盘和鼠标操纵计算机,而且可以用笔、语言、触摸屏幕来与计算机对话,使人们与计算机的交流达到自然会话的境界。我馆在古籍善本自动化管理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兄弟馆建立古籍地方文献的经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2. 5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

地方文献报刊是地方文献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信息源,在我馆的西北地方文献中,报刊文献占11.8%,其中解放前期刊389种、报纸65种,解放后期刊857种、报纸441种。这些文献非常准确地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动态,并对西北地区的历史进行着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我馆建有卡片式地区期刊、报纸目录各一套、并自1956年开始编制《西北地方文献索引(报刊)》,至今已40余年,从未间断过。已编制印行的书本式目录有《西北地方文献索引》“1905年-1949年部分”共收录450余种报刊资料7000余条,“1950年-1965年部分”共收录报刊资料14000余条,1966年-1977年的西北文献索引已有油印本印行,1978年至今的索引卡片已积累了数万条之多。这一传统的报刊索引系统的建成,为我们今天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一个实用的、可行的报刊索引数据库应是外部特征检索、主题检索、分类检索、全文检索的综合应用。但是我馆目前的ILAS系统建立的报刊数据库只有外部特征检索,即刊名、作者、受控的数个索引词,这仅仅实现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对读者检索效果不明显,也就是说,只有用户在事先知道查找的资料所在的刊名和期号的条件下,才能快速简便地查到所需的资料,否则,用户要想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查全查准资料就十分困难。我们要建立的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就我馆现行的ILAS系统的连续出版物管理子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建库要求。在正常的报刊外部特征检索之外,更重要的是二次文献的著录,这就要求著录至少详细到报刊的篇目,对某些重要篇目还应作文摘或全文录入,所以,还要调研其它能适合此要求的软件,借鉴兄弟馆的经验,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把分散于各报刊中的有价值的各类文献信息进行系统的选择、收集、整理、加工,达到可以按类目、专题形式检索报刊资料的目的,充分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2.6西北地方文献数据著录的标准化、规范化控制

我们建立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献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只有建立相应的通用型、标准化的数据库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西北地方文献数据著录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非常重要,并且,与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相比,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存在着许多困难。一般中文图书的建库大多引用国内现有的标准书目数据库套录,如图书采用北图发行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套录,期刊可套录中国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发行的《中文社会科学报刊篇名数据库》和《中文自然科学报刊篇名数据库》等。然而西北地方文献的套录命中率很低,大量的数据需要我们自行建立。目前,还没有关于地方文献的标引细则,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西北地方文献收录范围的标准化

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首要条件是尽量把属于西北地方文献的资料收集全,但由于地方文献类型涉及领域广,数量多而分散,内部出版物和零碎资料所占比重大等特点,所以要把西北地方文献毫无遗漏地收集全,似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把西北地方文献确定一个标准的收录范围,特别是报刊索引的收录范围不应受政治气候、个人好恶、人员素质的影响,而应把“全国报刊索引”和“馆藏报刊索引”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总结,有主题、有重点地制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收录标准,确保文献的收藏与索引的质量。

②确立西北地方文献分类表

在《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内容和特点,确立西北地方文献的分类表。如果直接采用《中图法》,由于类目的概念泛指,造成大量文献资料过于集中,所以应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和各项事业的特点,以及研究者多年使用习惯,将类目细分。如首都图书馆将类目设置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方经济、地方事业4大部类、17大类。我们可以作为参考。

③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

主题词是机检的主要检索点之一,主题标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数据质量的优劣。图书馆界通用的《汉语主题词表》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标引工具,收词多而广泛,但用其标引西北地方文献,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不可能收录众多的带有西北地方特点的词汇。为了建立有特点的、实用的文献标引词表,应选拔一批专业基础深厚、学科知识渊博、业务技术精湛的图书管理员,对西北地方文献进行全面考察、科学分折、权衡利弊,以《汉语主题词表》为基础,根据西北地方文献的特点,编制出满足适度标引,质量较高的《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

④制定《西北地方文献标引员手册》

该手册应对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文献著录标引工作细则等作出详细规定,为西北地方文献著录和标引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图书馆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现代化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馆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还刚刚起步,我们今天撰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衷心希望得到专家和兄弟馆的指导和帮助,使我馆的西北地方文献自动化建设能够一开始就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少走或不少弯路,为早日实现西北地方文献的资源共享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易雪梅.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及书目体系建设.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1)

2.甘肃省图书馆编. 甘肃省图书馆八十年. 1996

3. 常林. 北京地方文献及其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8(1)

4. 莫少强.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促进地区出版物资源共享. 图书馆学通讯,1986(3)

5.林小玲. 浅谈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 文献信息学刊,1994(3)

6.韩朴编著.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文津出版社,1992

西部数据篇7

关键词 西部省区 经济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2009年年末人口3.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92%。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但由于气候、地貌、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相对落后。

西部大开发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及西部各省区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生活水平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加强,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交通、历史等因素,一些省区在大开发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要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质量,缩小东、西部的差距,首先要对西部各省区的基本状况作出分析评价。因此,在经过12年的发展之后,西部12省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否依然存在,都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与指标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3项经济指标数据来进行研究:总GDP、人均GDP、卫生机构床位数、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总货运量、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决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投资企业年末投资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普通高等学校数。

为了使分析结果更为科学,本文所选用资料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数据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计算机会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人为干扰,分析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三、实证分析

本文用SPSS统计软件对西部12省市2010年的13项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13项指标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因子成分,即降维,然后再分别根据各个因子得分及综合后的因子得分对西部12省市综合经济水平进行排名。

表1 对方差的总体解释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分别为8.927、2.215,并且对全部指标数据做出了85.701%的解释,即它们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701%,符合因子提取标准,因此选取这两个因子来对全部数据进行解释。

表2 旋转成分矩阵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卫生机构床位数、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普通高等学校数、总GDP、地方财政决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及进出口总额上的载荷比较大,涵盖了所选取的13项用来测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中的7项,因此第一主成分可以定义为综合经济因子。

第二主成分在人均GDP、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上的载荷较大,因此第二主成分可以定义为居民生活水平因子。

由此,提取的两个主成分很好地概括了原来的13项指标,并且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各个省区的经济实力。

表3 西部省区按一、二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排名表

第一主成分反映的综合经济实力方面,四川、陕西、广西排在前三位。

第二主成分反映的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内蒙、重庆、宁夏排在前三位。

综合得分方面,四川、内蒙、广西排在前三位,这也是2010年西部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宁夏、青海、排在后三位,这也是2010年西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方。

四、结果分析

1、从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卫生机构床位数、总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普通高等学校数、地方财政决算收入、进出口总额、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人均GDP、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成为西部12省区2010年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解释指标,从统计意义上看,它们解释了这种差异的85.701%。

2、综合得分高的省份,其各主成分得分未必高,反之亦然。如四川第一主成分排名和综合排名都是第一,但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第二主成分却排在第六位;宁夏综合排名第十位,第一主成分排在第十一位,但第二主成分却排在第三位。

3、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从综合排名得分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四川得分为1.49,明显高于其他省区,是西部经济实力最强,最发达的省;内蒙虽然排在第二位,得分却为0.59,与四川相距甚远;有六个省区的综合得分为负数,排在最后一位的得分仅为-0.92。

综上,西部地区面积的广大,决定了其内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对各个省区经济的发展有影响,导致各省区发展不平衡,这与我国共同富裕的宗旨相悖,因此,西部省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寻求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建议――走非均衡发展道路

西部地域辽阔,自然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差异很大,虽然当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存在,但在资金、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全面开发不可能实现,必须实施相对集中、重点开发战略,发展多个区域增长极,并最终带动整个西部全面发展。从西部各省区经济指标数据的比较也可以看出,12省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水平是不同的,所需国家的支持就必然会有差距,不能一刀切,应重点突出,充分考虑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对不同区域类型制定有差别的分类指导政策,由整体支持转为差异支持。具体来说(1)增强西安、成都、重庆、乌鲁木齐、兰州等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发展机械电子、化学工业为主导,形成具有高新技术和较高服务业水平的现代化城市经济;(2)重点建设关中、成渝、河西走廊、宁夏沿黄、、三峡库区、广西北部湾、天山北坡、一江两河以及陆地边境的重要区段,打造区域增长极,形成开发新高地,率先实现现代化,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3)陇海―兰新线、长江贯穿西部大部分地区,又横跨中东部,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城市建设和支柱产业向沿线、沿江地区集中,进而培育成与东部发达区相联系的发展轴;(4)对于黄土高原、内蒙草原、祁连山、青海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地区,应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森林、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主,追求发展和保护的双赢。(5)对于青藏高原区、滇西山区、武陵山区、南疆地区等广大集中连片落后地区,要集中力量发展小城镇,使其发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人民增收的作用;(6)应把广大欠发展优势的地区作为国家坚持长期扶持的对象,加大政府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直接支持,使其保持现有发展能力。(7)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因此,对于这些地区要加大其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作者: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613页.2003年4月.

[2]马俊 马双强.西部大开发绩效评价――基于2006年数据的主成分因子分析.区域经济,229-230页,2007年11月.

[3]姚泽清,张倩,蔡波.西部十二省市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运筹与管理.152-156页.2008年4月.第17卷.第2期.

西部数据篇8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献信息系统;共建共享

1 引言

2007年12月27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规划》的通过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阶段。[1]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风生水起,充满勃勃生机,经济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呼唤新的文献信息体系。而要实现《规划》的目标,把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中国一东盟的信息交流中心,就必须根据北部湾区位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文献信息系统,本文就系统的构建目标、原则和内容做初步的探讨。

2 系统的构建目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沿海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玉林、崇左(“4+2”)等城市共同组成,经济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区位优势[2]。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献信息系统的目标,就是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根据建设中国一东盟信息交流中心的功能定位,结合广西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区情实际,建立一个经济区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这个系统吸纳经济区内的科学、教育和文化三大领域的图书馆参与,采用整合其中现有资源、引进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等措施,共同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联合数字参考咨询等服务,实现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建立创新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和提升经济区文献信息保障能力。

建设目标的实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内的文献信息资源,特别是特色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用户的需求情况,研究适合经济区具体情况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第二阶段开展经济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试点示范平台建设;第三阶段总结经济区站点建设的经验,提出适合而有效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具体实施方案并付诸行动。

3 系统的构建原则

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文献信息系统,必须立足区位特点,保障经济区的发展,以及中国一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要。因此,在文献信息系统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沿海的“4+2”城市共同组成,因此,在构建经济区的文献信息系统时,必须将整个经济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的方式,以最小的投入建立起整体化的保障系统,获取最大的保障成果。首先,成立北部湾经济区文献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文献资源建设和技术专业委员会,负责制订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引进的审议工作。其次,设立系统建设管理中心,负责系统的日常协调、管理及具体实施工作。集中财力、人力、物力,重点建设若干个文献中心,实现多点联合保障的体系结构,在整体化建设的前提下,做到统筹安排、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文献中心的确定应首先制定出相应的条件与任务,由具备条件的图书馆自愿申报,经批审后确定。中心的审批原则应慎重选择、逐步覆盖。[3]另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文献信息系统还是广西区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甚至是国家信息保障系统一个子系统,因此在建设上应与上级系统有机衔接并服务于全国的整体化建设。

3.2 标准化原则

由于本系统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利用,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的、多馆协作的联合型系统,涉及众多参建单位的参与和众多应用系统的集成,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规范与接口的标准化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确保资源的共享,在建设中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在数据库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中,系统建设的参加单位和个人都要坚持执行统一的标准规范,如统一的用户界面、数据格式、描述与语言的标准化等;数据的加工处理技术要采用相应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

3.3 特色化原则

系统数据库的建设要体现特色化,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建设相关的特色数据库。要针对北部湾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紧扣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服务。第一,紧扣经济区丰富的海洋资源、港口资源、林业资源和土地资源。第二,紧扣经济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洋运输业;二是临海工业,如沿海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以及延伸产业;三是服务业,包括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等等;四是海洋渔业。第三,紧扣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需要。经济区的开发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区人民信息素质相对落后,因此要重点培养全民的信息素质,把知识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

4 系统的构建内容

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献信息系统需要把全经济区各类图书馆的资源重新加工组织,形成一个全经济区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的集成系统。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区内各大图书馆的馆藏除了拥有纸质文献资料外,还拥有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当务之急是把这些现有的数字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建立起新的数字检索平台;另外,通过自建和引进一批数据库,实现对经济区现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区重点建设项目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提高经济区系统总体文献信息保障的水平。具体来说,北部湾经济区文献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4.1 开展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构建公共检索平台

虽然目前经济区内各大中图书馆已实现馆藏文献书目数字化,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利用,但大部分县级图书馆基本还是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尚未实现自动化管理。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各县图书馆创造条件,尽快实现现代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建设经济区的联合目录数据库,构建公共检索平台。在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中,各馆共同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 是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最理想的方式,若考虑到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实现这一理想方式会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建议采用分散式加工存储与统一分布服务相结合的合作机制。

在规模上争取基本满足经济区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实用的联合目录数据库;在操作上依托Intemet,选择遵循739.50协议,用户界面好,具有多文种信息处理能力的软件;在服务方式上,本着见效快、受益面广的原则,提供全经济区范围内的网络公共查询服务,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示范联机合作编目和网络馆际互借,同时紧跟经济区的建设,使系统滚动发展。

4.2 结合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数据库体系

特色数据库是针对本地特色、馆藏特色或重点产业,集中搜集各类文献建立的数据库。目前经济区内的一些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了一些专业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和地方数据库。如广西科技数据资源中心专门整理搜集了18个科技信息数据库、9个广西特色科技数据资源网站(栏目)和7个业务系统;[4]防城港市科技情报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情报所针对广西的产业特点和需求,整合了广西重点产业专题文献和特色文献资源,建立了包括基础文献、辅助文献和广西重点产业专题文献等三大类文献资源体系,建成制药业、食品饮料、机械、汽车、金属信息等多个行业专题数据库[5]。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献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立足经济区现代化技术发展高度,坚持高起点和高要求,根据经济区内高校、公共、科技三大系统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特点,针对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有重点有分工地搜集各种信息资源。对经济区的优势产业(海洋运输业、临海工业、服务业、海洋渔业)、未来产业所涉及的信息资源,力求达到基本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针对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如本地土特产、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数字化建设,建成具有特色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并组织一批专业人员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全文数据库和网上专家系统数据库,使经济区的特色文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优化重组,初步形成以经济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为特色的数据库体系,实现特色数据库的协作共享。

4.3 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系统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范围较大,信息资源比较分散,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区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必须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系统。为此,在区域中心图书馆的成员馆中建立经济区文献资源馆际互借网络,建立馆际互借的物流系统,成立专门的快递公司,开展馆际互阅、馆际互询、馆际互借、馆际互复、文献传递等服务;在有限的馆藏资源难以满足各种读者无限需求的情况下,重视在线数字化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与利用,各馆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进行协调,确定各馆的重点,按照专业、课题等组织开发印刷型文献及电子资源,实现印刷型文献和在线数字化文献开发利用的协作与共享。

4.4 建立信息共享的对外合作平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际经贸活动频繁,是国际经济合作最活跃的中心之一。因此,信息系统中心要建立对外信息共享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协同开发新的信息领域,实现信息共享的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体现信息系统的利用价值。通过合作平台,系统各成员单位应紧紧围绕经济合作和出口贸易等专题信息,有侧重地搜集、整理,报道相关国家近期经济信息,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定题信息服务,积极开发经济信息新领域。

5 结语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风生水起,勃勃生机。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文献信息系统将有利于经济区在文献信息资源总量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确保优势产业发展和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通过经济区文献信息系统的一系列创新服务手段,能够提升经济区的文献信息服务水平,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为经济区科技创新、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消息.广西“两会”热议北部湾开发[N].钦州日报,2008-01-31(5).

[2]岑丽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通道建设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8(6):43-46.

[3]周力青等.桂林地区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5(11):135-137.

[4]广西科技数据资源中心[DB/OL].[2008—12—22].http://202.103.234.55:8090/ClientWeb/Res-sjkview.aspx.

上一篇:数据分析师范文 下一篇:数据恢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