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自由写作,教师的愉悦收获

时间:2022-08-22 05:25:38

【摘要】(1)内容自由。每次自由写作,教师并不统一标题,只大致给个题材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生活情况或独特个性喜好来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2)形式自由。教师不规定作...

学生的自由写作,教师的愉悦收获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在日常生活中憋着一直不说话,任何人都觉得难受;同理,到书面中不“写作”也会感觉到憋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乐观――纵观各年级学生,不爱写作、抗拒写作的不在少数。笔者认为,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语文教育者改变了“写作的初衷”(即“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忽略了“自由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师们应重点关注并大力贯彻实施的写作教育 策略。

一、自由写作的思想核心

自由写作是在自省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的一种革新和尝试。其思想核心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写作的天赋和潜能,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潜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的过程。正如冯骥才所说:“写作是一种灵魂的自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精神行为。自由注定是写作的本质,自由对于写作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选择了写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由――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表达。”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诚然要为悬在考生头顶的中考作文、高考作一些“考场作文”的各专项技巧的努力,但在此之前要放开胆,广泛地应用“自由写作”策略来挖掘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遇到学生大谈作文难时,要真诚地告诉学生,老舍先生谈初写作时说,“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写不出大的,就写小的;写不出好诗,就写散文;这样高高兴兴地,不图名不图利地往下干,一定会有成功那一天”。而就在这样一个名人支持印证、教师鼓励赞许、学生主动探索坚持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了,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自信也回来了,何乐而不为呢?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初中教育阶段的教材编写者将“自由写作实践”作为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册中都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此类练习。它把“自由”引入作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给学生的作文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主动的写作动机,更丰富的写作内容。

这种自由体现在:

(1)内容自由。每次自由写作教师并不统一标题,只大致给个题材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生活情况或独特个性喜好来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2)形式自由。教师不规定作文体裁,完全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挥,爱好叙事则记叙文,擅长抒情则散文,善于说理则议论文,喜欢哲思诗意则诗歌,不一而足。哪怕文章中的核心事件,也完全尊重学生个体的主观意愿来选择写作的 体裁。

(3)技法自由。在考场作文中,教师一般会规定几个套路:尽量写记叙文;开头要优美精练且点题;中间事件要集中突出且有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结尾要有意蕴升华且点题;尽量写自己为主人公的事;不许创作小说;不许全篇文章发牢骚或写社会阴暗面等等。但在自由写作(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称之为“随笔”)中,则恣意而为――说自己想说,写自己想写。这其实是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个很好的举措。在这些“随笔”中,教师能看到学生真实的见解,真实的烦恼,真实的想法,真实的心灵――他们有思想,有忧愁,有细致的观察,有精彩的反思。

(4)字数自由。不再是考场作文所规定的700字、800字,而是随性为之的字数。可以二三十言,记录一刻的哲思;可以百来字,写下心动的瞬间;可以八九百,记下深刻的事件;亦可上千文,创作出自己的世界。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自由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的“无话可说”的艰难写作境地,让学生们的作文不再“假”“空”,而是真正地贴进了生活,贴近了心灵,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热情和自信。

二、自由写作的具体实施

1. 明确“随笔”(即“自由写作”之作文)与“考场作文”的区别。

叶圣陶曾提到:“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像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因此,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的第一堂作文课一定普及“随笔”与“考场作文”的区别:一个“我手写我心”、随性而为,一个则抖擞精神、勇夺高分;一个为平常练笔、自由率真;一个则为考场亮剑、展现锋芒;随笔一周必须一次,考场作文则只需一月一次且必须遵守条规……这样一来,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第一时间能明白作文原来有区别:既为终于不再篇篇写正儿八经的考场作文而开心,又找到了抒写自己所有真实的阵地;既能明晓随笔的特性,又可领悟到考场作文的各项“高分秘诀”。

2.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

(1)课内阅读。精讲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在了解作者、精读课文后既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时间,也要给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写下思想火花的空间。如师生共同研习朱自清经典散文《背影》后,继续学习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样,学生们看到了一位父亲的伟岸细腻无私,也看到了另一位父亲的渺小唯利是图;看到了亲情的温暖,也看到了金钱对亲情的践踏;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毁灭。同样的亲情题材,作品却有完全不同的诠释。读完这两篇文章,指导学生广泛思考:有的联想到了自己家人的无私付出,有的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世态炎凉,有的选择以客观面对世界为作文的介入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抛出问题,学生们按小组自行讨论,研究感兴趣的相关话题,自选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随笔。这样让学生有话题可选,有感想可说,有感悟可写。

(2)课外阅读。教材外有大量的学生爱读,也适合读的文章,教师可大量地引进课堂。①早读最后7分钟采取老师与学生竞赛的方式,与学生比一比谁选的文章更受大家喜欢,谁写的文章读后感或文章推荐语更受大家欢迎。②课堂上5分钟“书香共赏析”,随机抽取学号,让学生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自己最近看到的喜爱的小文章、小故事或书籍,并展示自己的读后随笔――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将最精彩的部分呈现。③每周四下午的阅读课30分钟时间阅读,最后10分钟写相关随笔,并将其贴在班级留言墙,供师生评析,选出最优十份。笔者以为,这些方式能极大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达到人人爱写随笔的目的。

3. 建立班级博客,人人可发表,人人可评改。

笔者发现学生们特别钟情用微博、微信或QQ个性签名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不需要老师家长督促,他们会积极地在这些平台上发表许多条心灵感悟或心情状态。微博、微信等总是喜闻乐见的、随时抒发心境的,因而学生们乐此不疲。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教师抓住的契机,笔者抓住这点在班级开办一个班级博客,分为两大板块:随笔展示(即笔者所要求的每周一次随笔)和“微写作”(即微博模式)。在随笔展示板块中,人人要求评价两个随笔以上,要求评语中肯到位。在“微写作”展示板块中,字数不限、内容不限,格式不限,但语言尽量优美;每周至少一次发表。这样一来,学生们网络上的微发言终于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大家热情高涨。在这个班级博客中,每次那精彩优美的文章或小片段出现时,大量学生自发的“赞”和一连串的各种表扬评语接踵而至,学生们内心渴望被认同被赞扬的心理也被激发出来,他们变得更爱“自由写作”,更爱在语言表达上自发地追求“语文美”。

4. 确立师改、生改、己改的评改模式。

虽说只是随笔,却是以后“常写作”“好写作”的基础和“温床”,因而不能听之任之,不做评价。因此,在学生每周一次的随笔展示中,教师做到每篇必看,必写评价;每位学生也必须做两篇随笔以上的评价;最后作者本人综合教师和其他老师的评价写一份反馈(字数不限)。所有这一切均在班级博客中操作,所以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其他学生和老师的随笔、评价和反思。这样的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也能够清晰地展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讨论和思考过程。这一次一次的交流碰撞,有助于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的薄弱之处,从而及时调整、不断进步。而教师和学生的评论和留言,会极大地提高该生的写作积极性,也会让该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5. 建立多样展示平台。

除了上述的在课堂展示、班级博客、班级留言墙上展示自己的随笔习作外,还可以在一学年一度的班刊,甚至是学生自己做编辑办的期刊上让学生们的随笔发表,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赏。笔者所采用的是班刊形式,在平常的练笔中选出教师喜爱、学生们欢迎的优秀例文,辑录在一个电子word文档中,然后让学生自己对文档进行编辑整理,可插图、编辑文字、嵌入背景等,最后展示在班级。这个过程尽量做到人人是作者,人人受表扬。这样既大面积地表扬了学生,肯定他们的写作水平,还有利于他们坚定写作的信心和激发写作的潜力。

三、结语

在整个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教育者们不应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们的写作热情,更不应该时刻拿出“考场作文”的分数来吓唬学生要注意各种高分守则。其实,在中考、高考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撒开网让这些鱼儿在生活的大海中畅游,想游到哪儿就游到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畅游了大海后,他们的考场作文照旧可以出彩。这并不是矛盾的双方,相反地,这两者是互相支持的兄弟。我们从“自由写作”中出来,教师收获的,一定不是只有“考场作文”的精彩。最后引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朝阳初上,让他们自由写作,我们所收获的,一定是遍地的精彩。

(广东省深圳市福永中学;518000)

上一篇:例谈文章魅力之源 下一篇:变“画蛇添足”为“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