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的创作思想

时间:2022-08-22 05:10:51

探究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的创作思想

摘 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1792年前往维也纳师从海顿,后终生定居维也纳。贝多芬一生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交响曲、康塔塔、奏鸣曲、声乐套曲等等。而《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全名叫《费德里奥或夫妇之爱》。贝多芬为这部歌剧呕心沥血,历时11年终完成定稿,仅是序曲就写过4首。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并借助于对歌剧《费德里奥》的音乐分析,探究其中的多重创作思想。

关键词:《费德里奥》;音乐分析;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99-01

一、歌剧《费德里奥》的故事情节

佛洛雷斯坦是皮查罗看管下的一名政治犯。其妻雷奥诺拉为了寻找丈夫,乔装男青年,改名为费德里奥在监狱看守罗科手下工作。皮查罗得知总督费南多将要来监狱视察,便下令将佛洛雷斯坦处死,雷奥诺拉帮助罗科挖掘墓穴。皮查罗到达时,雷奥诺拉公然反抗,并说明自己是佛洛雷斯坦的妻子。正在这时,号声宣布费南多的来临,佛洛雷斯坦和妻子获得自由。

二、《费德里奥》的创作背景

在探究这部歌剧的精神内涵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夫妻之爱视为歌剧内在精神的全部。这部作品,歌颂了忠贞的爱情和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歌剧的情节发展接近于法国的“拯救歌剧”,体现了从苦难、悲痛、绝望到最后的胜利的欢乐过程。这部歌剧的形式是属于“歌唱剧”类型的,广泛应用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乐队等形式。

三、以其中三首序曲分析歌剧《费德里奥》的音乐特点

《莱奥诺拉》第一序曲:

第一序曲采用了C大调,奏鸣曲式的结构,以安逸舒缓的引子开始,它优美而富于装饰性,为全部四首序曲中情绪最为中庸的一首。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与其说是英雄性的,不如说是充满热情的,与随后在G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形成了对比。这种主、副部主题的调性布局完全符合古典主义奏鸣曲式的规范。第一序曲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展开部中插人了歌剧中的片段:弗罗伦斯坦的咏叹调《风华正茂》的主题。在插部的结尾,一个长时间的属准备句以后,主、副部主题在主调上再现。尾声发展为第二个展开部,其中主要是主部主题的再展开。

《莱奥诺拉》第二序曲:

奏鸣曲式,C大调。引子开始的部分用森严的下行八度音阶。展开部发展成极为强烈的高潮。首先是主部主题在E大调上的展开,它引出了连续的切分节奏,形成一个高潮。随后是副部主题和主部主题的交替展开。而代表首相到来的小号声成为展开部中的小插曲,这是贝多芬处理该序曲的独特之处。为了更忠实地概括剧情,贝多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打破了严格的奏鸣曲式结构,将再现部与尾声合而为一,省略掉副部,只在主调上再现了主部主题。这样既保证了奏鸣曲式的相对完整性,又明显地暗示出故事的结局。

《费德里奥》序曲:

这首轻巧明快的序曲,几乎被人们一致认为最为符合歌剧的需要,它突出的概括性以及更紧凑和不过分的戏剧性,恰当地衬托出其后戏剧表演的光彩,更加适宜为歌剧作铺垫。。与多年前创作的另外三首《莱奥诺拉序曲》相比,贝多芬在这一序曲的写作中,尽量避免对整部歌剧的故事情节作过于细节化的描写,该序曲没有刻意地引用歌剧中的主题,配器上则突出了圆号的色彩。同时,音乐开始处附点节奏的引子主题和英雄性的主部主题,堪称是贝多芬的“标志。而《费德里奥》序曲采用的是温暖的E大调,这就使它与后面部分的衔接更加自然、顺畅。

四首序曲各部分长度对比如下:

通过以上分析,歌剧中的多重精神内涵逐步被揭示出来。对“拯救歌剧”模式的运用,体现出贝多芬对当时社会中重点矛盾的敏感反映。但贝多芬并没有满足于此,对完美的女性英雄莱奥诺拉的歌颂和对深处狱中的弗罗雷斯坦的强烈同情,使所有人都不能不将这一切和贝多芬所处的困境联系起来,即耳聋的痛苦和对完美女性的企盼。

四、结语

在歌剧《费德里奥》中,贝多芬以爱贯穿始终,并与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大胆的启用了创新的思维和作法,在歌颂真爱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渴望与追求。在古典主义通向浪漫主义的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安宁.歌剧四首序曲的分析.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2期.

上一篇:浅析水彩画语言在建筑绘画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