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论下加强古代诗歌教育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08-22 07:13:16

危机论下加强古代诗歌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诗教传统,而现今诗歌的落寞,使很多人认为诗歌已陷入危机。诗歌对于我们并非遥不可及、没有意义。在汉语面临困境,想象与创造力缺乏,以及物欲横流、重物质轻精神的市场经济时代,加强古代诗歌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诗教传统及现状

中国历来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是诗教最早的提倡者,他在《礼记・经解》中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汉代,儒士为弘扬孔子的诗教传统,将《诗经》作为群经之首,使之蕴涵道德、礼义的内涵,并延展出一个人的社会、政治、人生等方面的意义。此后,诗教成为我国的教育传统。《毛诗序》对诗教评价颇高:“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现今,很多学者、研究人员甚至诗人认为诗歌已陷入危机。2016年2月,由央视推出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栏目介绍”中这样描述:“为贯彻落实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可见,诗歌的现实尴尬处境,已引起国家重视。有关诗歌危机的研究文章众多,大抵都与外来文化、网络冲击、诗歌传统的虚无、语文教育的边缘化等有关。著名当代诗人北岛在《汉语诗歌再度危机四伏》中指出“四十年后的今天,汉语诗歌再度危机四伏。由于商业化与体制化合围的铜墙铁壁,由于全球化导致地方性差异的消失,由于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洗脑方式,汉语在解放的狂欢中耗尽能量而走向衰竭。词与物,和当年的困境刚好相反,出现严重的脱节――词若游魂,无物可指可托,聚散离合,成为自生自灭的泡沫和无土繁殖的花草。诗歌与世界无关,与人类的苦难经验无关,因而失去命名的功能及精神向度。这甚至比四十年前的危机更可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指出:“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淡薄、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诗歌本身没落,致使诗歌教育显得困难重重,高校人文教育的边缘化,使学生无缘谈诗或少于接触诗,既然开设有相关课程的班级,其诗词教育也是沿袭“背景介绍、题解、诗词赏析、问题讨论”等传统形式,这使学生学诗的兴趣消减,甚至课程更加被边缘化。

二、古代诗歌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生汉语感受力

近年来,常有人提到“汉语危机”这个词。究其原因,在于两个层面:一是浅层次的语言基础应用问题,即不能很准确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语法和用词不太规范;二是深层次的语言感受力的问题。“太多的话中缺乏真正具有直观的、直感的、情感的、审美的底蕴”。对高校学生来说,解决第二层次的语言问题比前者要复杂和重要得多。约瑟夫・布罗茨基指出:“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级形式,诗不仅是表述人类经验的最简洁的方式,而且它还为任何语言活动尤其是书面语言提供最高标准。”这样看来,诗歌对解决深层次的语言危机问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关系看,有创意性和诗意性的语词是从诗歌中萌生的,之后又进入到日常生活领域。在日常语言表述中,寻常的主题在诗歌中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传统汉语文学在对语言的使用上近乎苛刻,《文心雕龙》中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在诗歌领域,这种苛刻几乎发挥到极致。这样看来,在对待语言的态度上,汉语诗歌树立了榜样。然而,长期以来,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和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汉语固有的结构和语词审美正逐渐被改造,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文化的被改造和被丢弃。由于诗歌对语言的独特贡献和认知态度,决定当前高等教育在缓解汉语危机和实现汉语语境教育目标过程中,诗歌教育不可缺少。

(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自从摄影、复印等现代复制技术诞生以来,一个可以复制的世界正在慢慢改变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和价值判定。技术化、模式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生活方式在逐渐异化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疏于创造,依赖模仿与复制带来的与轻松。同时,这个读图时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被沦为作者思想的接受者。当前的高等教育中仍然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学生很大程度上仍然在被动接受知识。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伟大的诗人就是本民族的教育家和未来伦理的预言家。聆听伟大诗人教诲的人们不仅被他们的作品所打动,而且也将注意力转向了自身,思考其存在的问题来。”这样看来,诗歌是一种让读者共同参与的艺术,它需要有思考、有想象。对于诗歌的体悟,同一首诗或同一主题,不同的读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情感。因此,诗歌教育不同于没有创造的复制、没有想象与思考的读图和被动接受对于专注知识说明性的高等教育,而是注重思维方式的改变,尤其对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古代诗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并丰富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

(三)塑造健康崇高的审美人格

王国维在《教育杂感》一文中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在那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社会背景下,经历过洋务运动洗礼的王国维依然没有被“唯物”流所影响,要求在教育中贯穿文学精神,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王国维这一番话是有警示意义的。诗歌在人类精神塑造方面意义重大。中外先哲们历来强调诗教的重要性,如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R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亚里士多德说,诗歌具有净化作用。诗歌虽然并非人类生存所需,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的不仅是肉体的温饱,还需要精神有所寄托、心灵有所安顿,而诗歌艺术正是人类精神寄托心灵安顿的方式之一。人不听贝多芬的交响乐依然正常生活,但听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人对生活的感受可能大不相同。同理,人要培养一颗诗心,他的生活与生命也会更加有声有色。他的生命将与诗人的生命交流,与大千世界的生命交流,他的人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富丽。他将从单调的日常生活中解脱,从种种烦恼中超脱,去发现、感受人生与自然的诗情画意,哪怕是一片绿叶、一朵白云、一点星光、一声鸟鸣,都会引起心灵的震颤和共鸣。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如此诗意的生活,就是一种升华与超越。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穿优秀诗歌和诗人经历所营构的崇高人格和深刻的人生理念,对当代学生的人格塑造来说,获益良多,亦能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太阳意象折射出的早期宇宙观 下一篇:体育类大学生练习健美操的动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