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意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7:59:06

危机意识论文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策略

当前,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成熟,加上多种难以抗拒的因素,导致任何组织与企业,不管其规模性质与类型怎样,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危机,而危机所造成的后果不但会损害到企业短时期内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会产生多种连锁反应,特别是可能会波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可见,强化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旅游企业因为其经营环境所具有的综合性、依托性、敏感性与关联性,使其更为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面对随时会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并对已经出现的危机及时加以处理,就已成为旅游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危机管理基本理论介绍

什么是危机与危机管理,危机依据字面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从组织管理的层面看,危机主要是指在任何组织系统与子系统只中,由于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的转变而造成的对组织系统总体目标及其利益所构建的一种极为紧张的状态。这种难以确定的重要事件,很有可能对组织和相关成员、产品服务、资产与声誉等造成重大损害。危机管理则是对那些在事前无法预料到会在何时发生,但是假如发生又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害的各类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危机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产生于20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其依据就是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的观点是,任何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成长,都要经历以下各个阶段:一是创业阶段,二是聚合阶段,三是规范化阶段,四是成熟阶段,五是再发展或衰退阶段。所以,开展危机管理的目标,就是化危机为机遇,让企业从容不迫地越过陷阱,迈入发展的新阶段。

二、当前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危机

1.产品及价格危机

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对于产品的开发、营销和推广等所下的功夫少,而且投资不力,常常会出现一家企业开发、众多企业搭车的现象,导致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化程度偏低、产品往往重复利用,甚至压价竞争,导致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进而造成产品质量低劣,使旅游产业危机四伏。价格危机主要源自于旅游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两大方面。外部一般是因为政府调整,出现新的竞争对手和低价策略的使用等等;内部则主要是受到本身条件、实力与规模等限制,造成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在定价策略上也会低估竞争对手的能力,或是高估客户的接受能力等等。以上种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价格策略的失误,从而导致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近年来,因为一部分旅游企业者用低标准和低价格恶意压价,造成旅游行业面临严重的价格危机。

2.信誉及人才危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投诉事件也在一路攀升,一些黑社或超范围经营,或非法、变相转让许可证,或采用零团费与负团费欺诈客户,或使用虚假广告,或出现黑车、野导、回扣等现象,导致旅游企业信誉危机严重,其影响殃及到整个旅游行业。而人才危机主要是因为某种原因,掌握企业核心客源与商业秘密的人员及外联、营销等方面的企业骨干突然离职,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造成困难。

3.财务危机

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流动负债率。我国的旅游企业由于倾向于投资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硬件设施,这一部分的资金较多,导致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例很高,因为一般都认为旅游企业的流动比率为1.5时,而速动比率为1时,也就具备了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一旦比率过高,那就表示企业的流动资金停滞,就会影响到资金利用的效果。流动负债率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依赖短期债权人的程度高低,这一比率越高,就说明企业对短期资金的依赖程度越强,企业偿债的流动性压力就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所以,为保持资本结构的安全稳定,这一比率不能过高,而是要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4.重大危机

“9•11事件”、“国际恐怖主义袭击”、“世界金融风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对我国旅游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比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就给我国旅游企业造成了旅游收入的重大损失。因此,旅游企业要认真应对突发危机。

三、旅游企业应对危机的主要策略

1.切实树立危机意识

旅游企业要着力培养与强化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危机意识,营造一种危机教育的氛围。在旅游企业的危机教育中,不但应注重单纯技术层面上的强化,更要不断强化危机处理之前的心理建设,从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承受各种危机、处理各种危机的能力,从而建立起面对危机的必胜信念。在服务的态度上,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充分考虑、全面满足客户的安全、健康与舒适等各类需要。总之,要通过危机意识教育,使员工深切地了解到本人前途与企业的命运紧密配合、息息相关。

2.及时建设危机预警系统

如何做到在危机来临时保持不被动,仅仅有危机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有了良好的危机预警系统,就能及时捕捉企业即将面临危机的各种征兆,从而提前为各类危机提供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建设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应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组建企业的危机管理组织。二是要建立起危机预警机制,并明确危机的级别。三是明确危机处理程序与实施细则。

3.注重实施危机公关措施

因为危机情况的出现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及紧迫性,所以,尽管事先已严格制定出危机应变的方案,但是由于不可预知危机的具体存在,任何的事先防范措施都难以做到万无一失。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能帮助旅游企业尽快从危机之中摆脱出来。所以,凡是有损于企业社会形象的工作都不能开展;当企业具体利益和维护社会形象发生矛盾时,应当毫不犹豫地放弃具体利益。只要旅游企业能因势利导,积极地趋利避害,并把握好危机公关的各过程与步骤,加强舆论引导,就能顺利渡过难关。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些危机事件处理得当,还是一个很好地为企业改善品牌形象与提高品牌美誉度的良会。

4.引导旅游者改变固有行为模式

旅行者的生活方式和旅游行为模式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危机的严重影响。在危机之后,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仍然会长期潜伏在旅游者的心中,并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深入研究危机事件之后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及时而合理的设计与推出新型旅游产品,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从目前来看,安全顺畅的旅游行程、文明有序的旅游安排,将成为人们在选择旅游项目活动时的首要要求。旅游企业应当顺应危机之后旅游者所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积极引导旅游者实现行为模式的变化,从而更加有利于达成旅游者的旅行愿望、旅行信心恢复及旅游目的的全面实现。

5.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我国旅游企业长期存在着“小、乱、差”等情况,表现在旅游产品十分单一,内部管理较为落后,企业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不够强。针对这一状况,旅游企业一定要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兼并、联合等各种方式,从而实现集团化发展,要积极运用跨行业经营与跨地区经营的方法来分散风险。同时,要积极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从而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股权的多元化,以实现风险共担。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加大新产品建设与结构升级的步伐,要依据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逐步推出度假旅、生态旅、自助旅、自驾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使旅客能真正游得满意。

6.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但是,我国大量的旅游企业还对各类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因此,旅游企业应当积极尝试运用网络开展网上查询与预订,并积极在企业内部实施网络化管理,从而提高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与反应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企业危机主要与天灾、人祸、财务、事故等多个方面有关。鉴于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和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其发展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极大制约,而那些外部因素常常是旅游业自身所难以预料与控制的。一旦发生负面事件,对于旅游企业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不但表现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之中,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负面事件所引起的各种恐慌及流言,导致其在市场中不断扩散,进而对旅游企业产生持久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游客对于旅游业的负面认知,进而对旅游企业的安全、吸引力、舒适度等,甚至企业声誉等造成很大的损害,造成旅游者的数量不断减少、旅游支出大大减少,旅游经济出现持续衰退,并有可能让旅游产业活动的经营发生倒退。可见,我们应当深入分析造成旅游企业危机的各种原因,有针对性地建立预防危机体系。旅游企业在实施危机管理中,不但要强调忧患意识,而且要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让危机的损失尽量减少到最小程度。同时,还应实施积极的危机公关,重新树立旅游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并认真研究危机之后旅游者行为模式有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从而设计出更新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瑾.论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J].社会科学家,2003,(4).

[2]孙春华.浅谈旅游业的脆弱性及其规避途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3]杨兴柱,陆林.旅游危机管理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6).

[4]江东权.试论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意识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4,(9).

[5]杜宗斌.我国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5,(2).

[6]侯国林.旅游危机:类型、影响机制与管理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5,(1).

[7]陈玲.浅谈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及措施[J].商业经济文荟,2006,(2).

[8]张双才,王玉成.旅游企业危机管理初探[J].商场现代化.

[9]李享.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10]詹宁斯.旅游研究方法[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1]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0,(3).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管理机制

论文摘要: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危机意识;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官员问责制度,修正考核体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对于危机的界定是:“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关系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意味着在社会中,一系列终止和平进程和瓦解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正在迅速展开,使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大大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相关的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控制或调节行为,以维持系统的生存,如果举措不当,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及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笔者以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危机意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起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回应和对危机局势的严厉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换言之,各级政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将危机管理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政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二、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包括危机治理必须依法进行。法治是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常态还是危机状态下,政府行为法制化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公共危机管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他们有比较全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在紧急事态面前,有法律依据,政府应该做什么,公民应该做什么,相关的社会组织应该做什么,法律有基本的甚至是详尽细致的规定。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检疫法》《突法性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体系尚不完整。一是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每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应一种紧急状态,一旦紧急状态产生的原因复杂,就很难有一统一的紧急状态下的指挥机制;二是有关紧急状态法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行政权力或不作为留下法律上的漏洞;三是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但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因此,针对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特点,亟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敏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满足法律体系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标准:第一,法律体系的全方位内涵,囊括国家安全、经济、交通运输、福利保障、新闻舆论等宏观领域的危机立法,以及具体管理环节的实施细则。第二,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在全方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宪法、部门法、地方的行政法规等法律条文不得相互矛盾冲突,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错和补救。这样才能在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责任,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用法律保证应急减灾的胜利。

三、加强官员问责制度

修正考核体系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在“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树立统一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衡量政府绩效的最终标准。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当人们获取的信息不足时,就会出现各种流言。这时,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危机真相及相关信息,以官方的权威来稳定民心。只有及时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在危机事态中保持理性,不产生过激反应和行为。而且,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并且会影响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效能。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政府防治危机而且便于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缩短危机周期。在公开危机信息时,要通过召开新闻会、面向群众开通信息网站以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确保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所需的有关危机的信息。

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高校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69-002

一、高校管理危机的诱因

1.高校安全隐患增加、教育不到位是重要诱因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扩招与合并等系列举措,高校学生人数急剧膨胀、构成成分多样化、质量良莠不齐,而原有的办学条件、教学生活设施、后勤服务已经不能与学生规模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校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外来人员增多也给高校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一些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作用不明显。

2.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是直接诱因

社会带来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爱情至上等消极思想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和影响,致使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难免出现偏差,容易受鼓动或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在经济、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各多重压力下,大学生容易产生巨大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当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又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及时调节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感、人生阅历浅、言行容易感情用事。

3.教育培养失调、家庭环境影响是关键诱因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重知识教育和成就教育,轻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现象[1]。学校和家长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情绪情感、心理需求和心理调适能力,这种失调会引致大学生过激行为的产生。当然,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不严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调。高等教育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的重负,而高校内学生家庭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别,鲜明客观的浓缩汇集到一起,往往容易引发较为激烈的冲突。

4.社会治安状况、周边环境堪忧是外部诱因

转型期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震荡不安,治安状况不良,一些人蓄意将不满情绪以极端的方式发泄到学校和学生身上,引起社会恐慌;一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人数众多、思想相对单纯的大学生,把高校当成作案基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冲击着高校及高校师生,诱发各类危机。学校周边不良环境的社会化、人员的复杂化和交通状况混乱,也威胁着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不足

1.高校管理者理念滞后

目前,校园危机呈现出综合性、突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而部分管理者仍依靠个人经验、学识和个性来处理危机事件,管理方式仍着重于补救式的事后管理,缺乏权威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高校管理者尚未很好的树立危机的全程管理理念,忽视了最关键的事前预防监测,不注重预案的编制建设。部分高校校园的日常管理只注重学生的安全管理,对于自然灾害、火灾、失窃、安全事故等常规性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比较强烈,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危机、和管理危机等公共性更强的危机管理。

2.高校师生危机意识薄弱

由于危机管理引入我国时日不久,传统教育的缺失和舆论宣传的有限,公众对危机和危机管理了解不多,我国公民普遍存在危机意识淡薄的问题,有待加强学习深化。高校作为精英教育培养的摇篮,对危机意识宣传教育明显缺乏,更没有实践性的危机应对课程。这直接导致高校师生危机知识和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自己身处的工作或学习生活环境了解甚少,缺乏应有的防患意识和正确面对危机的自我防范、自救知识与技能。当然,高校师生参与危机处理主动性也不够,潜意识里把自身当成危机管理的受助者,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危机管理的愿望和要求,一旦危机发生就束手无策,只能坐等救援帮助,造成危机的升级衍化。

3.高校危机预防与应对体系有待完善

大多数学校忽视了监测预警这一降低危机管理成本的最优措施,对潜在的危机无法预测和监控,不能实现事前的有效防范。高校现有预案大多停留在规章制度层面,没有真正的落实。对危机的心理干预和预防缺失,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在校园危机事件处理实践中参与者只有高校自身,缺乏多方面的支持,应急力量明显不足。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通常是“临阵磨枪,仓促应战”,事后也没有对危机处理进行经验总结,缺乏一个长效危机应对机制。

4.高校危机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不畅通

目前,高校没有建立及时、准确、全面、透明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信息难以实现互通和共享。当危机来临之时,学校和政府通常是持有“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和“捂、瞒、盖”的观念,从自身利益出发封锁消息、回避媒体,结果流言小道消息满天飞,学生胡乱猜测甚至采取冲动行为,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造成危机情况的恶化,加大危机处理的难度。

三、高校危机管理发展的路径

1.创新危机管理理念

树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目标。高校能否有效实现危机管理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危机管理理念。高校危机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先、信息公开、全面整合的全程危机管理理念,把危机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来做。重视把学校、政府、社区、社会融入一体的防危体系,树立“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通过对高校危机应对人员定期进行理论培训和学术经验交流会来加强高校管理者的危机管理理论,强化其应对危机事件能力和必备心理素质,以更好地指导高校危机管理实践。

2.强化危机意识

当危机迫在眉睫或正在发生时,个人的行动是否积极合理,往往决定他在灾难中能否生存。[4]高校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急知识讲座、宣传教育片、板报、校园广播、以“安全、应急”为主题的文艺比赛、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危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以培养和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知识。以危机演练等方式培养师生员工各种自救互救的应急能力和应对危机的生存技能,用心理辅导教育等方式向师生员工传授预防危机事件的知识和方法,使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5]高校还可以编写危机应急手册让师生学会辨别危机,开设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

3.完善高校危机预防体系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预警体系,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预警信息传播、共享和咨询系统。[6]在危机潜伏期或来临之际感知到信号,并综合分析、判断是否能形成危机以及预测危机可能的发展变化情况,以供相关部门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危机解决在最初的萌芽状态。危机监测系统要进行有效监测,收集完备的信息,发现情况及时向学校危机管理最高领导层上报,促使尽快创造条件解决问题。应急预案的编制完善也是危机预警监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制定危机应对计划和专项危机应急预案,定期与社区、政府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危机模拟演练,以提高危机应对专业能力,让师生熟悉应急情景和流程。[7]高校可以利用校领导恳谈制、校园BBS、心理咨询等方式为师生员工建立情绪宣泄服务的天然“安全阀”,排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问题,缓解和消除高校内部矛盾向危机转化的可能性。

4.健全高校危机应对体系

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借助和发挥多方力量,形成校园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在高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下设多个工作小组,如决策组、行动组、信息组、专家组、保障组、医疗组等,各个二级学院有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的校园危机应对体系。在危机管理实施中不仅需要学校应急领导机构、二级学院(系)、行政部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学校社区内的各类服务单位及组织,而且还要积极与校外相关单位、职能部门、社区公民、医院、安保机构和媒体等进行沟通合作,广泛吸纳多重力量,建立以学校、社会、社区一体化的防危机制,确保高校应急的外部保障,[8]形成从上到下、纵横交错的校园危机应对网络状体系,以实现高校危机的应急联动。

5.畅通高校危机沟通反馈渠道

清晰有效的信息沟通,是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条件。由于危机事件沟通难度大、沟通对象多样化和影响多面性,使得高校从危机事件发生前就要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信息,建立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系以致学校相关部门的纵向信息联网[9]和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心理咨询室、学生会、社团、党团组织、社区相互合作的横向信息反馈渠道以及学校与家庭共同合作系统,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机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动态。高校要选择适当渠道与消息人,在危机发生时能及时与师生沟通,以了解反馈最新的思想动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应对危机。同时,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在校园网络上权威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信息,与媒体做好沟通,掌握舆论的主动权,稳定师生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管凤仙.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C].2009年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论坛文集, 2009, P233.

[2]杨馨玫.高校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18 P27-29.

[3]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08),P3.

[4]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P26.P93

[5]余宏明,陈晓春. 高校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05), P41.

[6]刘志顺.美国公共危机预警体系特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P22-25.

[7]谢一帆,邵泽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思路与方略探析[J].兰州学刊,2008,(06), P187-188.

[8]简敏,杨化.创新危机管理体制与构建和谐校园[J].江西社会科学,2005,(08),P127.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只有找到问题,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地改进,也会促进教师们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设计教案和投入到校企合作的研修中去,这样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问题意识会强化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针对毕业论文的设计,提出问题可以让指导老师带着思考和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此外,教师无论是指导毕业论文还是平时的授课,都要事先做好准备,积极查寻资料,正确认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思考去研究、指导,并且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们在“研修—实践—研修”的循环体验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在研讨中,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显现出来,同时可以增加教师的危机意识,促进自己提升和改进。学校方面也要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增加校企合作,让论文和实际合起来,让老师们和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开阔指导教师的眼界,从而可以使危机意识越发强烈,而危机意识正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催化剂。要实现超越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就必须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或指导后要反思个人反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校本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与自身开展的对话,是校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普通的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阶段的核心因素。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学反思要抓住其四点基本特点:(1)抓住妙点进行反思;(2)抓住疑点进行反思;(3)抓住失败点进行反思;(4)抓住常点进行反思。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教师可以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中找回自己,重新拾取研究的权杖,通过处理自身出现的教学问题来走上专家的道路。强调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回顾、观察、诊断和自我监控等方式,来针对自身的教学概念、行为、艺术等进行思考和改正,将教与学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反思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单纯的教学反思不单单只依靠自律,还要求学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规律、有计划地促进反思。常用的方法是“事后回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原来打算做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已发生的情况的原因和具体采取的措施。

二、实施方法与措施

需求是推动科学和一切创新的动力,它推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向前发展。问题导向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活动。以优化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来源、实施、管理与评价方法为内涵,深入企业走访、座谈、比较、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完善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或论文)阶段的教学工作。由印刷企业提出(或由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发现)课题,学校组织人力收集、分类,并甄选出符合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并归于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名下,在校园网上课题及指导教师信息,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课题后,在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师)的指导下(由学校或企业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支持)按计划、按要求完成毕业课题,课题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应用于产生,经受生产实践的检验。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一)课题信息收集与借助校园网,建立校企合作课题信息平台,为印刷工程专业教师与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实战课题,解决教师出题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①收集500个以上的课题信息,甄选出300个以上适合作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②建立课题信息库。③建立课题跟踪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反馈学生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④每年更新20%左右课题信息。

(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由学校老师根据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给出相应的成绩(为主),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并给出相应成绩(为辅)。从而彻底打破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环境,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力薄弱的现状,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1.拓展了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范围和来源。改变了毕业设计来源于教师科研、虚拟及模拟性课题,缺乏真实性与实用性的现状。2.开拓了校企产学合作的新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以教师为主体,着力在科研与实习基地的合作,而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服务企业产生需求为目的的合作。3.创新了校企“互利”与“三赢”的新机制。企业获得了学校技术与理论的支持;学校得到了解企业需求、了解新设备与新技术的机会,也会相应地提高教师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的机会。4.创新了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评价体系,引入了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通过本研究课题信息平台的建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学生选企业的实际问题做毕业设计课题,可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服务,为企业分忧;企业也可从中选聘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员工,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学生不仅可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逐步树立起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其工作适应期,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 公众参与

近几年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事件还是社会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作为管理体系的主导人承受着巨大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单靠政府的单薄的力量是无法出色完成公共危机的治理完善,这个时候就需要组成社会成员的公众、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古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公众的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意义

首先,公众参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表达了一种管理的新思想,要实现治理,实现善治,不单单依靠政府这一角色,更需要公众、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进来,努力协作,共同实现善治;其次,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大等特点,政府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在短时间内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的密度也有限,从而对于某些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无法做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导致大量人力、财产损失,这样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危机管理的,公众的参与是实现良好危机管理的重要保障;再次,公众参与能够增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公众通过参与危机管理,了解危机事实,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而且,公众能够监督政府,保证政府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公共利益,促进政府有效及时的处理危机事件。政府也通过公众参与,了解到公众的利益诉求,尽可能的满足公众的正当利益,从而也能够减少了一些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在近些年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到,公众参与在不断地进步。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参与的能力也不断地增强。例如云南鲁甸地震后,有许多公众自愿组成救护队赶往灾区,大量的公众捐献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第二,公众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增加。在以往的危机参与中,公众分析看待事件往往依据情感因素,理性因素比较少,而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推进,公众在分析事件中就尤为客观和科学,参与管理时也比较理性化。

第三,与政府的沟通互动趋于良性化。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保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到事情的进展,也有效的抵制谣言的传播扩散;第四,危机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广泛,各种社会组织,各个社会阶层都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齐心协力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公众参与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参与危机意识不强,参与意识与能力欠缺

首先,从公众自身情况来看,公众习惯把自己当做危机管理中的受助者,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政府的救援,虽然在每次自然灾害发生后,很多公众会自愿献血,自驾车去救灾等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次,大部分的公众缺乏危机前积极的预警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使得危机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再次,由于公众在危机发生时会处在一种恐慌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低,任何一种风吹草动都会使其做出强烈的反应,更有小部分公众会产生从众的心理,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圆满解决,而且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传统管理理念严重阻碍束缚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一直占据各种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浓厚的官僚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公众一直被看做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危机发生之时,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广大的公众参与进来,政府对公众参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忽视公众的力量,这样可能会导致政府作出的决策与公众的实际利益脱节或者相冲突,达不到良好的危机管理效果。而且,政府官员本身还有自利性,为防止公众触及自己的利益,极力排斥公众的参与。

(三)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为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公众参与的程序,需要承担的责任等具体事项并没有在法律中呈现,保障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很多有关的程序规则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无法为公众参与提供参考,具体表现在:公众成为管理主体的地位无法得到制度程序上的保证,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制度上的不明确使得公民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无法可依,极易造成混乱。另外,对于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出现的人身或财产上损失也没有制度上的保障。

(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缺乏广泛灵活的组织

公众作为单一的个体,没有形成有序的组织或集体,盲目参与到危机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危机管理的无序和混乱。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代表公众、表达公众利益诉求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如志愿者协会、慈善协会等,但是在数量和能力上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且,我国的社会组织一般为官办组织,寻求政府的庇护,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相对来说缺乏自由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很难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三、 公众有效参与危机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第一,全国各大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应该开设危机教育课程,政府注重加强危机方面的宣传监狱,让每位公民都能切身体会到危机防范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起公众的危机意识。

第二,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实现需要实践,在危机管理中,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防范危机的意识和知识,而且更需要具备相关的防范技能,所以,各个社会单位要经常组织危机演习,通过虚拟的危机现场,不仅可以完善危机管理的监控和预警体系,而且能够提高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二)转变政府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第一,在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是管理者和主导者,公众作为被管理者要接受政府的领导,听从政府的安排,被动的接受政策,按照政策开展工作学习。而且由于官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管理强调技术和专家指导,公众参与一直被否定排斥,但是,随着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单薄的力量需要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帮助,因此,政府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大胆放权,给予公众充分的信任。

第二,政府还应当不断改革和完善组织结构,促进组织更加透明开放,为公众参与奠定基础。

第三,政府应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改善传统的公民参与制度,如制度,保证公众参与渠道畅通。

(三)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第一,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公众的参与权利,使其成为合法权利。这点是重中之重,也是首先必需要做的。在我国,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公众没有合法的参与权利,就无法实施合法的行为。

第二,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明确哪些危机事件是需要公众参与的,哪些事件是避免公众参与的,换言之,就是公众参与事件的范围。同时,还需要对参与的主体范围、参与的方式、程序、参与权的监督和制约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公众做到有法可依,有程序可依。

第三,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危机事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必须对公众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或限制,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四)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组织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桥梁,也是危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建立发。

第一,政府应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同时,在财政上给予社会组织优惠或补贴,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

第二,政府要在社会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和规范,保证社会组织在法律范围内,按照程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危机事件圆满解决。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危机意识;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官员问责制度,修正考核体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对于危机的界定是:“ 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关系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意味着在社会中,一系列终止和平进程和瓦解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正在迅速展开,使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大大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相关的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控制或调节行为,以维持系统的生存,如果举措不当,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及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笔者以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危机意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政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起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回应和对危机局势的严厉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换言之,各级政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将危机管理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政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二、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政府的所有管理行为,包括危机治理必须依法进行。法治是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常态还是危机状态下,政府行为法制化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公共危机管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他们有比较全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在紧急事态面前,有法律依据,政府应该做什么,公民应该做什么,相关的社会组织应该做什么, 法律有基本的甚至是详尽细致的规定。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检疫法》《突法性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体系尚不完整。一是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每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应一种紧急状态,一旦紧急状态产生的原因复杂,就很难有一统一的紧急状态下的指挥机制;二是有关紧急状态法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行政权力或不作为留下法律上的漏洞;三是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但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因此,针对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特点,亟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敏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满足法律体系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标准:第一,法律体系的全方位内涵,囊括国家安全、经济、交通运输、福利保障、新闻舆论等宏观领域的危机立法,以及具体管理环节的实施细则。第二,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在全方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宪法、部门法、地方的行政法规等法律条文不得相互矛盾冲突,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错和补救。这样才能在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责任,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用法律保证应急减灾的胜利。

三、加强官员问责制度

修正考核体系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 在“ 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 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各级政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树立统一的“ 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衡量政府绩效的最终标准。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当人们获取的信息不足时,就会出现各种流言。这时,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危机真相及相关信息,以官方的权威来稳定民心。只有及时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在危机事态中保持理性, 不产生过激反应和行为。而且,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并且会影响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效能。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政府防治危机而且便于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缩短危机周期。在公开危机信息时,要通过召开新闻会、面向群众开通信息网站以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确保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所需的有关危机的信息。

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危机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常设管理机构,以搜集分散的各类信息,同时负责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预警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地方到中央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可能的危机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减小在最小范围。在公共危机全球化的今天,危机管理机制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考验,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以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J].思想战线, 2008.01

[2] 欧子艳.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字:企业;危机;危机管理

一、危机管理概述

企业危机管理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个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深受企业界和理论界的认可。1987年,国际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英国查尔斯·巴克公关公司危机管理部经理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Register)首次出版《危机公关》(CrisisManagement)一书。它透过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危机公关案例的分析,引出企业危机管理的步骤与方法、传播技术、技巧与策略,总结出一份危机管理纲要。危机系指企业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1]一般而言,危机通常具有三项要素:(1)危机乃是未曾意料而仓促爆发所造成的一种意外。(2)威胁到企业组织或决策单位之价值或目标。(3)在情况急速转变之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所谓危机管理,即是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情境所带来的严重威胁,而所从事的长期规划及不断学习、适应的动态过程,亦可说是一种针对危机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应付策略。[2]有效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1)预防第一原则。企业危机管理应从事前做起,避免危机的发生,预防胜于治疗。(2)快速反应原则。危机的突发性特点要求危机处理必须迅速、有效。危机一旦发生,企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调集人员、设备、资金,以便迅速查明情况并进行处理,实施危机管理计划。(3)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危机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更会给某些社会公众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危机发生后,企业危机管理部门以负责的态度来维护公众的利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危机。(4)真诚坦率的原则。危机发生后,企业要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和安慰,尽量避免强词夺理地为自己辩护,使社会各界知道企业是要真心真意地处理危机的。(5)主动面对原则。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应该主动出面担负起责任,立即承担第一消息来源的职责,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提问,掌握对外信息的主动权。

二、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危机的新特点

1、企业声誉危机事件迅速上升在企业危机类型中,涉及企业声誉方面的危机事件大幅上升--许多企业在诚信度、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力度、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企业危机的爆发。

2、网络成为企业危机策源地

中国网民已突破3.38亿,\"自媒体\"时代全面来临,每一名网民都可以成为企业、品牌的\"杀手\"。近年的企业危机事件中,几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扩散、深化都与网络舆论息息相关。网络成为企业危机重要策源地,例如BBS、论坛社区、博客、大型网络社区、MSN、QQ群等方式。

3、行业领导品牌遭遇危机冲击机率大增无论王老吉、万科、康师傅、农夫山泉还是富士康,每一家都是响当当的行业领导品牌,正是因为这些品牌都是企业标杆,所以媒体关注度以及社会关注度都很高,企业点滴的失误更容易被放大,危机一触即发。

三、目前我国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危机意识淡薄,重视不够任何企业在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企业的\"常态\",因此必须警钟长鸣。那些最优秀的企业总是常常有一种忧患意识,例如比尔·盖茨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海尔集团的生存理论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现阶段,众多中国企业的危机意识还不强,还在\"自我感觉良好\"之中,对危机管理不够重视。

2、管理人员的危机识别能力薄弱管理人员能否在危机尚未全面爆发时敏锐快速地意识到潜在危机,对于化解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的危机识别能力的国有企业仅为24.1%,合资企业为34.8%,外资企业为25.2%,私营企业为29.4%。[3]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管理者在危机识别中还存在着轻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具有非常直接关系的危机,而对于法律诉讼、诚信缺失、媒体危机等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系不那么直接的危机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3、缺乏完善危机管理体系,企业危机管理专业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将危机管理计划纳人到企业年度经营计划中,没有投入适当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与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没有对危机管理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没有对危机的紧急处理进行培训与演练,使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处在较低的水平。

四、我国企业转\"危\"为\"机\"的应对策略

1、企业领导者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企业领导者要有远见,未雨绸缪。要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正确态度来面对危机,事先制订好危机应急计划,确定和培训处理危机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再以长期规划的观点来对组织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准备,并建构一套周详的危机管理策略。有了充分的准备,企业才能在危机出现时,有信心地实施危机处理计划,做好危机处理工作,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成效。

2、应该建立网络危机的实时监测体系企业危机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发性,对于危机的发生企业无法预测,要想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实时的、立体的监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监测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将监测的范围从平面媒体、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向下级网页中BBS、论坛、以及热点博客中延伸,从中发现可能发生危机的关键信息,及时警示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给予重视。这是应对网络危机的核心。

3、对危机进行有效切割

一旦危机发生,企业需要建立防火墙,切断其局部市场与整体市场的联系,把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排除在企业整体之外或控制在小范围内,这就是危机切割,也就是把危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危机进一步被扩大化。

4、将危机管理常规化、制度化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 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营企业要想不断壮大,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则需要企业首先认识到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对于民营企业实施战略转型,企业家作为民营企业创始者,推动者,首先要进行企业家自身革命,因此本文指出民营企业此时进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进而指出民营企业家存在的个人战略瓶颈,最终提出民营企业家突破瓶颈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 战略转型 民营企业家 个人瓶颈

一、民营企业战略转型刻不容缓

(一)市场竞争全面展开

纵观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30年,可以把其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称之为“寻租”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追求的是“好买卖”,也就是抓机会。企业所需能力是“拉关系,找资源”;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称为“一招鲜”阶段,企业追求的是“好项目”,打一枪,换一炮。盲目多元化就是当时发展的产物,最终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企业所需的能力是掌控资源能力、广告能力及销售能力等。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以中国加入WTO为起始,中国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不断成熟的竞争市场。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完善,一味的资源寻租已经无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有优势。跨国企业的进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也逐步消失;市场增长的趋缓和消费行为的理性化,使企业仅仅依靠一两个“好项目”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投资回报的需求。企业面临的不再是天气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气候的根本性变化。企业需要调整自己成为适应冬天气候的物种,而不是幻想冬天的过去。

(二)看不见的新大陆出现

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而世界的主流经济已悄然发生变化,工业化虽然依旧占有重要地位,但已不是主流,信息化成为21世纪经济世界的主流。“后工业化社会”、“知识型社会”就是新经济社会的预兆,但对于无形经济取代有形经济的趋势,却依然让多数人无法理解。近几年的世界五百强和财富榜,无不是通过网络起家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没有有形的商品,没有库房和工厂却可以获得高利润,高收益。这一切都是无形资产带来的。

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和网络经济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让人们感到变幻莫测的世界“多元经济”,这也就是21世纪看不见的新大陆。

(三)企业自身生命周期的约束

企业与产品和企业家一样都有周期规律,企业发展周期受到产品和企业家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显示,20年左右的企业最容易有盛而衰。当前领先的中国企业大部分处于这样的危险期。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可以用企业生命周期来展示。如图:

1是指好想法,2是指好产品,3是指好团队,4是指好体制,5是指好文化,6指看不见,7是指看不起,8是指看不懂,9是指学不会,10是指挡不住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对企业发展的约束,要想在达到顶峰之后,再次创造辉煌,企业必须提前做好战略思考,认识到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居安思危才是立身之道。

二、民营企业家存在的个人战略瓶颈

(一)个人知识瓶颈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企业家是企业创建和获得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础。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创始企业家以前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作用逐渐减弱,同时企业家自己的先天性缺陷暴露出来,并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企业家的先天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个人知识瓶颈:学历和专业知识。在中国,多数民营企业家,特别是第一代创始企业家,在创业之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中专以上正规教育或系统的创业和经营管理理论的学习。“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造成当时从上的多数是低学历,甚至是无学历。他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凭借勇气和胆识闯市场。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民营企业。可以说,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企业是成功者,更像是幸存者。

与无学历相比,一些民营企业家以技术专家的身份创办了企业,但一个技术专家在生产产品上是专家,在销售产品方面不一定是专家。改革开放初期,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不需要营销。当市场由买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时候,由于缺乏管理知识,事必躬亲、身体力行的领导作风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经理封顶”理论即说明了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家(经理人)的境界有多高,企业就能走多远。中国民营企业创始者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了民营企业当前的经营困境。

(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

纵观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发家史,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是在力排众议,特立独行,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种想法会变成一种主导逻辑,被固化。

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往往分不清“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关系,企业家沉溺于过去的成功,把偶然条件下获得的成功经验,当做必然规律,不加思索,“拍脑袋”决策的情况就会随之出现。

个人英雄主义还表现在不信任任何人,民营企业家通过寻租和一招鲜的行为完成了原始积累,企业的成功使之认为,只有自身是全心为企业付出的。对于招聘进来的人才,不下放权力,且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为标准来衡量,认为他们不是人才。只有自己的掌控和管理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企业的长足发展。

面对全新的竞争环境,企业家对创业初期成功决策模式的过分依赖和自信心的过度膨胀,事事亲力亲为、搞一言堂、家长制,听不见别人的建议。但随着企业的逐渐扩大,民企老板放不下手中权力,欣赏着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乐在其中,对周围竞争者视而不见,最终走上看不懂――学不会――挡不住的穷途末路。

三、突破民营企业家个人战略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家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的亲力亲为显得力不从心时,创始企业家最初的角色和关系将不可抗拒地发生变化。企业家要树立我属于企业而不是企业是我的的信念。首先要问自己:“今后企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能力,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认清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和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是创始企业家第一位的责任赋予的,这个信念的建立是企业战略成功转型的先决条件。

企业家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不能一人面面俱到时,应该吸引人才并实施授权。以董事长的身份抽出时间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问题。任正非疯狂的人才搜索战略,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认识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以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师,应该主动让位接受“空降兵”。2010年末,万科笼罩上“千亿”光环,60岁的董事长王石在这巅峰时刻决定淡出万科;柳传志在联想完成跨国并购之后,退位于杨元庆。这些成功的企业创始人能够在企业最辉煌的时刻离去,是由于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企业到达巅峰时刻,也就是经理人能力发挥到最大值的时刻。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总裁理论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此时,企业家必须树立我属于为企业,而不是企业是我的的信念,才能保证企业突破生命周期,再创辉煌。

(二)不断超越自我

万科年销售额破千亿后,在企业财富呈几何级增长的过程中,掌门人王石主动淡出,计划出国学习三年。这是对“简单道理”的坚持。企业的战略就是计划加变化,没有计划企业根本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进而不也不知道外部的变化与企业现在的能力是否匹配。这样的企业最终会走向黑暗,迷失自我。但是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计划不断修正,以保持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在此就给企业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民营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者和领导者应该首先身体力行,不断更新超越自我。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治愈成功后遗症的良药就是自我创新,自我突破。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讲过:“对于任何一个CEO,一个经常要问自己的问题是,假如一切重新开始的话,我会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CEO打破思维定势,寻找新的增长点。

(三)强烈的危机意识

民营企业快速的发展势头和取得的成功导致企业家的危机意识薄弱。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和规范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判断一个企业是否稳定和成熟,首先要看它在过去的两到三次经济危机、行业危机中的表现如何,它是如何度过成长期中必定遭遇到的陷阱和危机的。从这个判断角度,中国企业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经历过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民营企业初次感受到了寒冬的严寒。而对于那些有思想准备的企业,相对则彰显出活力。任正非在创立华为伊始,就时刻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这也许与他的军人背景有关系。从《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到《北国之春》都能体会到任正非强烈的危机意识。

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任正非讲到,“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能存货下来,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活得久一些。失败的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的规律。”正是这样的危机意识,华为在3G时代才拥有了独特的技术支持,领先于世界水平。

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已然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的机会导向,成本优势正逐渐远去。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应引起企业的高度警惕。在这样的巨变时刻强烈的危机意识,清醒的自我认识是企业家保证企业在动荡的市场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大前研一.专业主义.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

[2]曾鸣.略胜一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1.

[3]谭伟文.民营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2005.12.

[4]李杰.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中国优秀硕博论文.2002.05.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 本文依据高校危机传播的四个阶段及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传播策略:危机潜伏期:以内部传播为主,培养危机意识;危机初发期:迅速反应,准确地传播信息;危机持续期:进一步掌握传播主动权,综合运用传播手段;危机消退期: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高校一向被视为内部组织稳定性较高、外部因素侵入较少的地方。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急剧加速,高校出现了各种危机,如大学生自杀、集体中毒、意外伤亡等等。危机事件一旦出现,对高校而言不仅面临着危机本身所带来的危害,还面临着学校声誉、形象等一系列危机,很多高校因此陷入被动、有损形象的局面,如拒绝媒体采访、流言满天飞、学生或家长产生不满、社会公众质疑学校管理等等。形成这些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校对危机事件把握不够准确,导致了信息的传播不到位,或者信息的不恰当传播。

其实,任何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以某一突发事件为爆发点,之前的酝酿阶段称之为潜伏期;初发期是指危机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并逐渐过渡到持续期,这两个阶段时间有长有短且没有严格的界限;最后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危机进入消退期。

要减轻或化解危机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和后果,高校应当把握危机事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并针对性地采取必要传播策略,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危机潜伏期:以内部传播为主,培养危机意识

危机在爆发前会有各种各样的征兆出现,流言也可能随之出现。这时新闻媒体一般还没有介入,即使是危机意识比较强、观察比较敏锐的媒体也可能只是密切关注,不会有报道动作。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外的信息传播不是重点;而高校内部的信息沟通应该开始。

1、传播预防知识,培养危机意识

在日常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危机意识培养包括危机知识的普及宣传、危机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等。关于危机事件及相关知识,可以由学校主管部门领导、相关专业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搜集、整理成专门的教材或宣传资料,例如发生地震的前兆知识、躲避地震的逃生知识、防止余震破坏的知识;火灾的预防、扑救、逃生知识;食物中毒、烈性传染病的防护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干预知识等,都可以作为危机事件教育的素材。在这些宣传教育中,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逐渐培养危机意识。

2、高校危机事件信息的监测与识别

高校对危机爆发前出现的各种征兆应当高度重视和谨慎。如何获得信息,可以直接从学生口头表达、网络表达信息中获得;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彼此交流所掌握的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可以通过社会上新出现的事物和问题,结合高校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反应来获得宝贵资料;也可以从政府官方资料、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关决策者的回忆录、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相关事件的资料中了解必要的信息。

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后,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如对征兆的风险、可能的发展趋势等结合周围环境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并及时在高校内部进行必要的沟通,但要确保用一个声音说话。

二、危机初发期:迅速反应,准确地传播信息

高校危机事件一旦爆发,相关信息会迅速在学校内部传播,同时也势必会引起新闻媒体的空前关注。此时信息的流通速度相当快,可能会在一夜之间传遍校园,而新闻媒体也可能同时获得几个不同版本的相关信息。这一阶段的信息传播会对整个危机事件的传播甚至危机处理的整个过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1、内部的信息传播,重在速度、透明度、诚信度

流言在高校危机事件爆发初期会大量涌现,在校内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这时,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对此做出应对,准确地传递信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稳定情绪,并积极表明学校的立场和态度,传达学校的应对措施。不论引发危机事件的责任在谁,这时候都不要计较,重要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化解危机的措施。

这个阶段要遵循“第一时间、主动作为、行动信息、简明扼要和前后一致”的原则,在最快的时间里传达信息。同时,还要利用其他传播途径不断地重复和补充相关信息,如召开师生见面会、制作和散发材料、传单、悬挂标语等等。内容上要选择简洁的格式,语言简明扼要,避免使用术语、缩略语或者技术用语等。

同时要注意信息的反馈,为学生向学校传播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例如,提供多种联系方式,公布领导部门的值班电话、危机事件中专设的24小时电话、信箱、电子邮件、论坛,甚至是领导人的电话、信箱、电子邮件等。校园网可以设立相关的专区、专题,供学生讨论、咨询和提供信息。

2、与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重在主动传播、态度谨慎、信息准确

(1)正确认识与新闻媒体的关系:避免成为敌人,努力成为合作的伙伴。应当认识到,对于高校来说,记者和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更不是上下级关系,而应当努力成为工作伙伴。因此,高校应“以事实为底线”,与媒体进行信息沟通,公平对待媒体的采访要求,即尽可能地确保所有媒体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同时获得信息。例如,召开新闻会,并在新闻会后两个小时内将相关内容挂在网上,供各家媒体查阅;高校应当熟悉各类媒体的截稿时间(尤其是报纸和新闻类杂志),在安排新闻会以及与媒体联络时加以考虑;在媒体的选择上,要兼顾各种媒介形式,并且尽量避免对新闻对象进行挑选等等。

(2)深入了解媒体,实现有效合作。运用新闻媒体的前提是了解新闻媒体、理解新闻媒体、支持新闻媒体。[1]一般而言,对高校的危机事件记者最为关注的有:谁来负责处理危机?死伤者是否得到妥善处理?局面是否得到控制?危机为何发生?危机为何是不能避免的?危机发生之前,有关部门是否提出过警告?今后还会发生什么?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危机还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还有哪些坏消息没有?同时,全国性的媒体和地方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会有不同,不同形式的媒体(报刊、广电、网络)报道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不仅要了解媒体的信息需求,高校危机传播团队要和新闻媒体打交道,还需要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比如需要适当地将行政语言转化为新闻语言,最大量地提供具体的事实信息等。同时,对于媒体来说,危机期间学校有关人员的态度也是一种信息,摒弃行政语言、平等沟通等原则也显示了高校的一种态度。危机初发期召开新闻会是一种比较可行有效的传播方式。

三、危机持续期:进一步掌握传播主动权,综合运用传播手段

危机事件进入持续期时,学校应该完全掌握对内、对外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并且提供完整、全部、甚至有广度有深度的信息内容(如危机事件背景知识、材料等)。危机初发期的信息传播主要强调“快”、“及时”,这个时期强调的是“全面”、“丰富”。

1、对高校内部的信息传播更加公开和透明

前一阶段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为了“稳定民心,化解恐慌”,到了危机持续期,危机传播团队已经掌握足够的信息,能够对危机事件的进程、原因、相关背景等做出解释。此时,学生对高校信息的信任和依赖基本形成,并希望更加公开和透明。高校应及时调整传播战略,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危机,公开透明的信息也会让学生对学校充满信心,并有可能参与到其中来。学生了解了更详尽深入的信息,会理解和支持学校,在此基础上,他们会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主动对外界传递消息,说明危机事件的进程或解释高校的应对措施。他们的人际传播方式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外界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会更加信赖其传递的信息,同时也愿意将信息再度传递给其他人。

2、与新闻媒体全面合作,引导舆论

在前一阶段,新闻媒体传播了相对有限的信息,学校也只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来了解和观察社会舆论的动态,收到的信息反馈同样也是相对有限的。而到了危机持续期,危机事件的各种因果关系逐渐清晰和明朗,相关信息随着事件的发展和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完整。全面有机的信息通过媒体的传播,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情况、理解学校。

学校与新闻媒体的全面深入合作也体现在这里。媒体在这个阶段的报道策略也会有一定变化,学校要充分了解媒体的需求与其合作好。

四、危机消退期: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随着事件的推移,危机事件也进入了消退期。消退期虽然标示着事态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新闻媒体和公众进入“信息疲劳期”,这会影响到学校的信息传播效果。

这一时期应当传播的信息包括:及时通报本阶段学校恢复工作的进展情况,继续提供宣传教育性的信息以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对危机的前因后果和危机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诚恳的解释,表达诚挚的歉意和希望,以此次危机事件为契机改进和完善整个学校危机传播体系。

本阶段危机传播的重点要转向那些受危机事件影响最严重的人,尤其是那些受到“后危机综合症”[2]困扰的人,更加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对公众实施心理援助,提高危机心理承受力。例如可以与新闻媒体合作,在报纸、网络上为某个心理医生开辟专栏,邀请其定期撰写一些相关文章;电子媒体可以直接请相关专家出镜,解答人们的心理困惑。在高校内,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经常性的心理医生咨询热线,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消退期并不意味着信息传播的结束,同时学校也应该从危机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有关危机事件传播的经验教训。重点对学校发言人工作和应对媒体的工作、对学校的危机传播有效性进行反思和评估。

以上四个阶段在现实中不可能是界限分明的,不能很明确地指出到某个时候是第一阶段,然后到某一时候是第二阶段,实际情况往往是各个阶段相互联系、交织,有重复的部分;也不一定所有的高校危机都可分为这四个阶段,有的时候可能没有所谓的“潜伏期”就突然爆发,因此实际的高校危机传播对学校的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本文所探讨的传播策略,也并不是说在某一阶段就一成不变地去运用某些策略。所有的技巧和策略都是可用的,应针对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最有效、最便捷的传播手段。从整体上看,在整个高校危机传播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从始至终贯穿的是“人性化传播”的理念,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高校对大众传播手段的运用需要建立在深入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因此不仅是危机期间,危机过后也要关注媒体、研究媒体,继续保持沟通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麦希斯著.吴友富,王英等译.媒体公关十二法则.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2:1.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曾读过北美阿拉斯加鹿苑的故事,使我有了感.陇。在动物群体中引进忧患意识,就能让它们健康成长。我们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一定要不乏有这种意识,而当今的时代,当代的中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意识。本文主要就是想通过历史课唤回学生的忧患意识。

从小我们就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也悉知这句话对现实有着太多的借鉴。但往往我们对此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原因何在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特别是青年学生,富裕的家庭条件,舒适的学习环境,使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没有一点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他们心里,想的只是怎样去享受生活,从不想怎样去创造生活。那么怎样才能让现在的青年学生具有忧患意识呢?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历史课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1历史课呼唤忧恩意识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渊源至深。古往今来,每朝每代,有志之士都有忧患意识。战国的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体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也正是这些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不论欧洲的传统强国英法,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还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们都无法用强大的军事攻势和野蛮的侵略方式来征服这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都以忧患意识为精神内驱力,艰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伟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毅然地举起了民主共和的大旗,投入到改造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去,仅管屡战屡败,但孙中山愈挫愈奋,终于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中共成立以后,正是带着这种忧患意识,才带领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新中国建立之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但忧患意识丝毫未减。我们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就是让中国人民时刻记住我们民族的每一个“危险时候”,要让全国人民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有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有忧患意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更安。我们中国一路蹈珊走来,时刻不忘忧患意识,要用历史让国民重新找回那份应有“紧迫和危机”。

2历史谋感受优息意识

j优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生于i优患,死于安乐”、“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这些古训,不仅是前人对治国安邦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后人做人、做事的忠告和警示。它包含了一种“前知其当然”的明智,蕴含着一种“防患于未萌”的清醒,折射出“无事则深忧”的责任。我们中国有过光辉灿烂的过去,有过耀眼的文明,从火药到印刷,从指南针到造纸,从天文到地理,我们无一不走在世界前列。而正是由于这些辉煌,让一些人觉得可以高枕无忧,狂妄自大,闭关自守,认为可以永远独占世界鳌头。正得意于这些成就的时候,西方国家带着自己的忧患意识,奋起直追。到十七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萌兴了,我们的古代文明就显得暗淡失色了。从此以后,我们便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继而,西方列强又开始侵略中国。直到那时,我们又有几个人有忧患意识呢?皇帝闭目塞听,大臣愚昧保守,只有一些有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才使中国免于亡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我国己步入世界强国之列,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我们决不能和自己的过去比,而应当主动与国际先进的国家比。通过此产生忧患意识,通过此产生进取精神。在今天世界百炯争流的形势下,停滞不前,必然落后,而步履瞒珊也必然会落后,而耻于落后,就必须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就要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团结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历史课萌发优患意识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爱国,才会为国家忧患;因为爱民,才会为百姓忧患。班固的投笔从戎和祖逛的闻鸡起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陆游、辛弃疾的诗词,所包含的对失去家园的忧愤以及对恢复中原(上接第“页)的强烈渴望。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书记曾指出,“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骄不躁,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发工作。”忧患意识能使人头脑保持清醒,从而敢于迎接挑战。事实上,如今世界并不太平,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综合国力竞争越演越烈。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唯有保持忧患意识,增强爱国热情,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加快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忧患意识抛在脑后。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仅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在很多领域,我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必须有忧患意识,不要让中国屈辱的历史重演,通过历史来孕育出忧患意识。

上一篇:互动教学模式范文 下一篇:pbl教学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