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参战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

时间:2022-09-22 04:11:30

抗震救灾参战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

和武警官兵在5・12汶川大地震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大部分抗震救灾部队已经撤回归建。在参与抗震救援的过程中,官兵零距离接触灾区惨状,其认知、情感和意志受到强烈冲击和考验。一些官兵由于年龄较小、阅历较浅或本身心理素质上的脆弱性,心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创伤,而这些创伤在灾难过后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一旦发现官兵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及时对其进行危机干预,否则将会影响官兵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阻碍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PTSD的主要症状及其共病问题

多数情况下,PTSD在地震发生后的3个月内出现,但有些官兵的PTSD症状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出现。任何年龄组的官兵都可能发生PTSD。部分患者症状在发病6个月之内缓解,而其他患者的病程可能更长。

参战官兵一旦患上PTSD,将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一些参战官兵的头脑中会反复闯入性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对灾区现场惨状的印象、思想或知觉;反复而痛苦地回忆、幻觉、闪现或梦到那些惨状。二是对创伤伴有的刺激做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有的官兵会努力回避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努力躲避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有的官兵不能回忆此创伤的一些重要方面;有的官兵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有的官兵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三是警觉性增高。有的官兵难以入睡、醒得早或睡得不深不稳,有的官兵易被激惹或易发怒,有的官兵难以集中注意力。

PTSD可与焦虑、抑郁、物质依赖等多种心理疾患或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躯体疾病相伴发生。据Roca报道,对129名主诉有记忆障碍的PTSD士兵(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用临床询问量表(韦氏智力量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简明症状量表以及分离体验量表)分别检验了患者的智能、记忆以及主观记忆方面的能力下降情况。结果发现:患者的记忆评分与智商、语言记忆指数等不相关,而与抑郁量表及简明症状量表等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提示PTSD患者主诉的记忆障碍并不能真正反映记忆损害;相反,它提示了与情绪障碍相伴发生的危险性。在台湾9・21灾后6个月及1年半时,研究人员通过对重建区幸存者的追踪调查,发现重建区幸存者中PTSD和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率均维持在10%上下,而且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幼年有创伤经历的PTSD患者更易发生其他疾病相伴问题。Herman等经过研究指出,PTSD可持续50年,并且与抑郁症共存的患者自杀危险性亦增加。因此,应密切注意患有PTSD官兵的共病问题,PTSD本身及其共病会给官兵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生理和经济等方面的负担。

PTSD的危机干预

一、健全机制,制定灾后参战官兵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在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和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心理干预如果能与军队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会发挥良好作用。当前阶段,部队有关部门应结合灾后参战官兵的实际心理援助需要,抓紧制定灾后参战官兵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其内容应包括:针对军人个体和群体的危机干预技术,沟通交流技术,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技术,识别严重心理障碍和建议转诊、会诊技术,常用精神科药物的使用技术,一级应急处理队伍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技术等。以上技术均应编辑成册,并下发到相应部队。

二、利用心理学、医学技术进行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共病和阻止迁延。危机干预具有短程、及时和有效的特点,因此,干预重点是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主要的干预措施是认知行为治疗、心理疏泄疗法、系统脱敏法以及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综合运用。对认知行为治疗,国内在过去10余年中已有系统介绍和临床应用,本文不再赘述。

⒈心理疏泄。疏泄是指治疗师与患者共同深入探讨患者受害经过,使患者在探讨回顾中宣泄压力的过程。对部分患有PTSD的官兵,可让他们身心投入地、全面细致地回顾所看到的种种悲惨景象、所感受到的令人恐惧的地动山摇和所体验到的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在探讨回顾的过程中疏泄郁积在心底里的恐惧、悲伤、抑郁等情绪,并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排除内疚感、自责感和无助感。心理疏泄并不能对所有患有PTSD的官兵起作用。对于某些患有PTSD的官兵来说,心理疏泄可释放其内心的压力,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但这种方法对于另一些患有PTSD的官兵来说意义并不大,有的甚至可能会加重其病情。心理疏泄治疗虽然是目前帮助创伤和危机个体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但迅速推广它仍需要慎重考虑。

⒉系统脱敏法。对部分参战官兵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回避等症状,可采取系统脱敏法加以治疗。系统脱敏法利用交互抑制的原理或反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达到治疗目的。在系统脱敏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的是人的肌肉放松状态去拮抗由焦虑或恐惧引起的个体的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患者焦虑或恐怖的刺激物相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惧的条件反应。由于人的肌肉放松状态每一次只能拮抗一个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因此,治疗要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惧的刺激物开始。一旦某一刺激不会再引起患者焦虑或恐惧的反应时,治疗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患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惧状态在患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多次反复地呈现,患者便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焦虑或恐惧。如对一个怕进狭小房间的战士,可先给他看狭小房间的图片,以放松训练拮抗恐惧,直至不再恐惧;再带他来到小房间前,以放松训练拮抗恐惧,直至不再恐惧;最后是进入狭小房间,以放松训练拮抗恐惧,直至不再恐惧。在实际接触训练中,开始时可由治疗者陪伴,以后则要求患者自己去接触,这又成为新的系统脱敏系列。

⒊其他有益的心理学应对方法。积极暗示法和深呼吸放松法可用于缓解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强制休息、强制娱乐可强行打断情感与事件的联系;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或读书、学习等可以转移注意力;及时合理宣泄可减轻患者的内心压力,如哭泣、呐喊、倾诉、书写等都是科学有效的宣泄方式;社会支持系统可极大缓解官兵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⒋药物治疗。使用各类抗抑郁剂的报告最为多见,除改善睡眠、抑郁、焦虑症状外,抗抑郁剂能减轻PTSD症状。临床试验证实,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抗抑郁剂、单氨氧化酶抑制剂均有减轻PTSD的症状的作用,但应避免或慎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慢性PTSD患者或创伤性事件后立即用阿普唑仑(佳静安定)均无明显效果。除非患者有过度兴奋或暴力行为,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PTSD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首先,施治者对被治疗者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感同身受,不加任何评价地倾听被治疗者表达出的各种想法和情感。干预过程中,施治者要随时提醒自己,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或某种丧失,被治疗者完全可能赋予它与自己的看法根本不同的意义。所以,施治者不应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做假设,而必须从被治疗者的立场出发来认识问题,这是干预的前提。施治者必须帮助被治疗者确定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干预。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分担被治疗者的痛苦与悲哀,同时又要与被治疗者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被治疗者孳生绝望或过分依赖的心理。

其次,要对干预的效果抱现实的态度,正视困境和问题。施治者无回天之力,但施治者存在的本身就是对被治疗者的一种给予。促使被治疗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使当事人认识到回避、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都是不健康的行为;告诉被治疗者创伤后应激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其了解自身反应过程、识别自身症状,能够有效减轻其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要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使他们尽快度过悲哀反应期。

第三,要避免不成熟的干预。与改变人类行为的其他任何努力一样,对PTSD患者的危机干预同样也存在着危险。危险之一是不成熟的干预,不仅会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而且还干扰某些受害者的创伤自然恢复过程。因此,首先要明确危机的性质,然后再考虑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干预、如何干预以及估计干预的效果,要避免进行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等不成熟的危机干预。

上一篇:八种坏情绪会让男人生病 下一篇:别把跖疣当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