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用什物简介

时间:2022-08-22 04:31:42

古代常用什物简介

古代常用什物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叙述。现在只选主要的而且古今差别较大的谈一谈。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登堂必先脱屦。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字用来表示宴饮的陈设。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金樽对绮筵。”近代“筵席”成为一个词,用作酒馔的代称。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诗经·小雅·斯干》“载寝之床”,那是用作卧具;《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①那是用作坐具。

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②,坐时可以凭几。几是长方形的,不高,类似今天北方的炕几。《孟子·公孙丑上》说孟子“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机就是几。几通常是老年人凭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几杖并举,作为养老敬老的用具。

古代进送食物用的托盘叫作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在地上,这是食案。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所以《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举案齐眉”。此外还有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内曲成弧形,不很高。后世因为坐的方式改成今天的样子,所以才有较高的案几和桌椅。

先秦已有烛字,但是上古的烛并不是后世所指的蜡烛。《说文》说:“烛,庭燎大烛也。”烛和庭燎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火炬。细分起来,拿在手上叫烛,大烛立在地上叫庭燎。据说大烛是用苇薪做的,小烛是用麻蒸做的③。

战国时代就有照明用的镫(灯)了,当时的镫和后世的灯不同。因为形状类似盛食物的登(瓦豆),所以就叫作镫④。古代点镫用膏,膏是兽类的脂肪,《楚辞·招魂》说:“兰膏明烛,华镫错些。”⑤点灯用植物油,是后来的事。

耒(lěi)耜(sì)是上古耕田的工具。《说文》说:“耒,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后来知道“揉木为耒”。耒和耜本来是两种农具。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则是一块圆头的平板,后来嵌入青铜或铁片,就成了犁的前身。古人常以耒耜并举,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说:“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⑥古代注家往往认为耒耜是一种农具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认为耒是耜上端的曲木,耜是耒下端的圆木或金属刃片,可见耒耜混淆由来已久了。后来耒耜用作一般农具的代称。

铚(zhì)是一种短小的镰刀,钱和镈(bó)是耘草挖土的铲形农具。在上古时代,钱大约曾经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晚期和战国的货币模仿钱的形状,称为钱或布(布和古音相同)。

上古的烹饪器有鼎、鬲(lì)、甗(yǎn)等。有陶制的,也有青铜制的。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⑦,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⑧。鼎足的下面可以烧火,有几种肉食就分几个鼎来煮,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所以说“列鼎而食”。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⑨

古人用匕从鼎内把肉取出来后,放在俎上用刀割着吃。所以古书上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匕是长柄汤匙,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两端有足支撑着,一般是木制的,铜俎很少。

铜俎的出土是很晚的事情。这是因为俎本来就是多以木而为之的。木材岁久腐朽,当然保存不下来。所以,直至清末,学者们还在根据文字学的理论推测“俎”的具体形状。现在这个问题随着铜俎的出土已经彻底解决了。

上古煮饭用鬲,蒸饭用甗。鬲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甗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似鬲,里面盛水,烧火煮水使蒸汽上升到上层。上层似甑(zèng)(底部有孔的蒸器),里面放米谷之类。上下两层之间有个带着许多孔的横隔(箅子),既便于透过蒸汽,又免得米谷漏到下层。

古书上常见釜甑并举。《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cuàn),以铁耕乎?”⑩《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釜甑是配合起来用的。釜似锅,它的用途相当于甗的下层;甑似盆,底部有细孔,放在釜上,相当于甗的上层。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上古盛饭用簋(guǐ),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圆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又有一种簠(fǔ),长方形,用途和簋相同。古书上常以簋簠并举。上古的盛食器还有豆,像今天的高脚盘,有的有盖。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了。古代木豆叫作豆,竹豆叫作笾,瓦豆叫作登。《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登。”铜豆还有别的名称,这里没有必要细说。

筷子古代叫箸,但是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礼记·曲礼上》:“毋抟饭。”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饭弄成一团来吃,可见当时是用手送饭入口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则用筷子。《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孔疏:“以其菜交横,非不可。”这里讲的就是一种筷子。大约到汉代才普遍用筷子。《汉书·张良传》说:“请借前箸以筹之。”

上古的盛酒器有尊、觥(gōng)、壶等。《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sì)觥”,那是盛酒器。觥,同时又是饮酒器,所以《诗经·豳(Bīn)风·七月》说:“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壶除了盛酒外,还用来盛水。古人用斗勺来舀酒、舀水。舀叫作挹,舀后倒到饮器中叫作注。所以《诗经·小雅·大东》说:“不可以挹酒浆。”《诗经·大雅·酌》说:“挹彼注兹。”

尊不仅是一种盛酒器皿的专名,而且还常常被用作礼器之总名。古人作器,皆称为“宝尊彝”,或是“宝尊”。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总名使用时,尊也有两种不同用法: 第一种是“大共名之尊”,即全部礼器皆可曰“尊”。另一种是“小共名之尊”,即壶、卣(yǒu)等之总称。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称。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它有三只脚,下面可以举火。上古常用的饮酒器是觚(gū)和觯(zhì),觯比较轻小,所以古人说“扬觯”。战国以后出现了一种椭圆形的杯,两侧有弧形的耳,后人称为耳杯,又叫羽觞。杯可以用来饮酒,也可以盛羹。《史记·项羽本纪》说:“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杯的质料有玉、银、铜、漆等,汉代很流行。

古书上常见盘匜(yí)并举,二者是配合起来用的盥(guàn)洗器,像一只瓢,有把,有足,有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怀嬴为晋公子重耳“奉沃盥”,可见盥是用来浇水洗手的。古代祭祀燕飨有沃盥的礼节,浇水洗手时,下面要接住水,所以《说文》说是“承”。盘在上古又用于饮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到“乃馈盘飧(sūn)”,《史记·滑稽列传》提到“杯盘狼藉”,但还不是现代所谓的盘子。现代的盘子是瓷器发达以后才出现的。

以上所说的饮食用具,大多数是贵族所享用的,平民则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古礼器的名称,大多是宋代人所定。然此中又有两种情形。

像钟、鼎、鬲、簋、尊、壶、盘等,都是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属第一种情形。像爵、觚、觯、角等则在古器铭辞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是宋人根据其大小、差异等而定的名称,属第二种情形。

19世纪以来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为我们了解古代礼器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是人们却吃惊地发现,无缘见到这些资料的宋人所定的名称,至今仍无以易其说,可见当时学术水平普遍是很高的。

注释

①琴,用如动词,弹琴。

②古人坐着要起身时,先把腰挺直,这叫长跪。长跪可以表示敬意,《战国策·魏策》说秦王“长跪而谢”。又,箕踞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恭敬的坐式,所谓箕踞,是说坐时臀部着地,两足向前伸展,膝微曲,其状如箕。《战国策·燕策》说荆轲刺秦王不中,“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正表现了蔑视敌人的气概。

③依朱骏声说,麻蒸是去掉皮的麻秸。

④后来镫的形制多样化了。

⑤兰膏,加兰香炼的膏,燃起来有香味。烛,动词,照耀。错,错镂。些,语气词。

⑥耒耜,犁,犁铧叫耜,犁柄叫耒。

⑦所以古人用“鼎足”“鼎立”等词语来譬喻三方并峙的情况。《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⑧铉是木制的杠子,以金为饰。

⑨钟鸣鼎食之家,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指富贵人家。

⑩釜,锅。甑,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炊,烧火做饭。铁,指铁制的农具。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上古没有和现代碗形大致类似的器物,不过它们的名称用途和现代所谓的碗不同。

觥,饮酒器。兕觥,形似兕头的觥。

《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此外还有别的说法,这里不列举。

(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上一篇:学习的革命?! 下一篇:《秋浦歌》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