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思考

时间:2022-08-21 04:55:50

高中历史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思考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灵活的备课方式,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分析,提出了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新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优化教学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思维冲击着不少仍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与学生,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组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依据个人教学经验提出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打破“圣经”崇拜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作是“惟一的资源”。这种资源是狭小、封闭、不全面的,其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而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样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必须强调的是, 教材绝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 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 还具有“ 工具性”, 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这种工具与功能性的增加, 意味着教材不仅不是师生学习的惟一资源, 也不会是师生学习借助的惟一工具。这也必将打破原来对教材做为“圣经”一样的盲目崇拜。因此, 过去那种将教材奉为“圣经”认为教师必须一字一句地讲授教材、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背熟教材的观念已经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了。“一纲多本”和“一标多本”的局面也应运而生。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情景教学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情景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情景设计时会出现教师的问题设计直白简单,缺乏意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也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它对现实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利用现实素材,营造现实情境也是教学的必需。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产生的关键。

(二)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的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因为思维以问题开始, 创造力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深入学生的起点,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倡“问题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图片教学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拓宽学生知识面,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高考趋势的必然。新教材编排了数量可观的图片,它们承载着许多形象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93 幅图片,除了历史知识,还涉及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以及绘画、文学、军事等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资料上述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片,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学习信息量,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比如:抗日战争这节课可以给学生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展示一些抗日英雄的照片及其不甘为亡国奴的话语,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互长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 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 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 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 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总而言之, 万事开头难, 课程改革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代表先进教育文化方向, 顺应历史必然趋势, 但也应作好持久战的准备。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 努力学习、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 重新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以便在这场改革中, 更好地展现自己, 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张崇善.探究式: 课堂改革之理想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议中专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高三考生备考做好语文笔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