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化解汉字书写危机

时间:2022-08-21 12:33:37

怎样化解汉字书写危机

【摘要】因“键盘依赖症”而导致的“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倘如此下去,国人的书写能力很容易退化,这是滋生“新文盲”的渊薮。对此我们应有一种文化忧患意识,用智慧和行动去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通过强化汉字的艺术性书写、把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让书法艺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中国人的必备修养。

【关键词】汉字 书写危机 书写能力 书写艺术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0年7月报道称:“当中国人拥有手机、智能型手机、计算机这类电子工具越多,他们就越没有机会一笔一划地书写中文。无论是使用计算机打字或发手机短信,大多数中国人是使用一套罗马拼音系统,你只要打出这个字的罗马拼音,就会出现一堆中文字供你选择。这样的结果导致产生一种奇怪的新型文盲:书写困难,无法写。而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汉字正在遭遇现代化的侵袭,“提笔忘字”已成新一代中国人的困扰

因“键盘依赖症”而导致的“提笔忘字”现象在中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委托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072名受访者中,83%的人承认自己有书写中文的困难。目前我国有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打字,“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了普遍现象,倘如此下去,国人的书写能力很容易退化,这是滋生“新文盲”的渊薮。当我们沉溺于多媒体时代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却使汉字的传承出现了惊人的阻隔和断层。

在IT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早有学者提出了手写体会被电脑这个“本世纪最大发明”所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特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为电脑输入造成了手写体文字的退化。目前电脑和网络已经完成了对文字书写的初步夺权。与英文相比,汉字面临的冲击更大,因为电脑的使用让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日趋拼音化和字母化,这对汉字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存在最久的文字,同时还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鲁迅先生曾这样高度概括汉字的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故汉字是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的音形意三位一体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成为一门艺术的文字,会读不会写还算不上真正掌握了汉字。当国人只会打字而不会写字时,汉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的内蕴气质就已被丧殆尽。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五千余年而不衰,靠的就是方块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我们不能不担心,再过百年,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像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呢,还是像萨特所说的“纵情于虚无”?救赎汉字,摆脱这场文化危机,是我们当下刻不容缓的严峻使命。

汉字的实用性书写已让渡给电脑,应强化汉字的艺术性书写

化解“提笔忘字”的汉字书写危机,首先要解决人们普遍存在的“搁笔”现象。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计算机、手机、打印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回望历史,从结绳记事到毛笔,从毛笔到钢笔,再到如今抛弃钢笔的计算机时代,我们的书写习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我们的书写变得越来越实用,这显然是与现代化、高效率的生活相适应,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使用电脑也决不能放弃书写,放弃书写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化,放弃“中华文化的根”。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坦然面对和接受汉字的实用性书写已经让渡给电脑的现实,又要紧紧握住自己的笔,让书写与我们相伴永远。

那么,艺术性书写的工具为什么不是人们曾经普遍使用的钢笔而是久废不用的毛笔呢?因为在以前的毛笔时代,我们曾经拥有辉煌灿烂的书法艺术,而在钢笔时代,虽然也有所谓的硬笔书法,但与毛笔书法相比较,笔画粗细均匀的硬笔,其艺术表现力则大打折扣。同时,毛笔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元素,是中国人独特气质的表现,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代表;而钢笔是西方的舶来品,只是在近代随着西学东渐,因其实用性强才取代了毛笔。诚然,中国书法(毛笔书法)与京剧、武术、针灸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书法在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为书法参与当代生活、进行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所以我们更应该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毛笔书法具有巨大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可以解决“搁笔”难题

与硬笔书法相比较,毛笔书法具有巨大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实用的局限而成为一门独特艺术,是由汉字的构成特点及其独特的书写工具等因素决定的。汉字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中国书法在视觉上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其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堪称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同时,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又造成了书法线条的丰富变化。

毛笔书法还为书写者趣味与情绪的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广阔的空间。早在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杨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是心灵的艺术,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写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因此,人们一旦对毛笔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临池不辍,终身以之。即使偶尔中辍,也会心痒、手痒、技痒难熬,必欲书之而后快。北宋书画家米芾这样描述书法艺术的魔力:“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对此,也可以从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得到启示。事实上,类似“手写体的诅咒”的危机在日韩两国都发生过,而这两个国家也正是通过普及书法教育,从而有效化解了“提笔忘字”的难题。

在我国,目前书法只是少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执著坚守的阵地,虽然已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仍无法挽回其日渐式微的颓势。中国人的生活似乎与这一古老的艺术渐行渐远。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学习书法没有任何实际好处,无怪乎在学校教育中,书法兴趣班远不如钢琴班、奥数班热门。如果中华民族对自身悠久的文化传统不予重视,长此以往,这样优秀的传统艺术就可能在中华大地上消失。对此我们应有一种文化忧患意识,用智慧和行动去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书法艺术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中国人的必备修养。

把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

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把书法正式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国内有识之士已经呼吁了多年。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欧阳中石、苏士澍、王明明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剖析了中国传统书写技艺被严重轻视的现象,提出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当代文化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书法教育。这一提案受到广泛关注,再一次引发在中小学校加强书法教育的讨论。

其实,早在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2002年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就对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书法应该达到的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然而,目前的状况是:我国小学一至三年级有写字课,主要是硬笔书法,四至六年级是毛笔书法课,每周一节。由于写字课仅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置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就使得书法排斥在必修课之外(目前全国只有广东一省将书法列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少学校因此自降标准,使得书法教育形同虚设。

书法艺术一直是中国古代学府中的主要科目之一,是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栖息地。据《礼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书法即为当时教学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汉朝增设“书馆”;唐朝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亦列其中;从唐代开始,科举铨选人才即以“身、言、书、判”为标准,“楷法遒美”之“书”是铨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近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教育中也设有专门的习字课。由此可见,提倡书法教育只是重新让其回归课堂,这无论从帮助学生识字、写字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面临汉字书写危机的今天,更显得尤为迫切。

由于上述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本着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责任,教育部应把习字和书法列入全国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加强习字与书法教育,建立配套的书法师资队伍,确保书法在常规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编写《习字与书法》全国材,供中小学校书法教学使用,教材中应突出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内容,强化对汉字的历史传承性的教育。同时,还应出台大中小学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通过强制性的标准提升汉字的社会地位、教育地位。另外,大学也应增设书法必修课(主要是中文专业)或选修课,主要侧重于对书法史论和书法文化的学习,并对各种书体进行广泛涉猎和临习。倘如此,则当下所面临的汉字书写危机必将得到有效化解。(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上一篇:穹庐小考 第25期 下一篇:大学学术权力文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