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庐小考 第25期

时间:2022-09-15 03:43:47

“穹庐”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设备和起居方式。居住在穹庐中的游牧民族,据记载除匈奴、乌孙外,还有其他一些游牧(或加狩猎)民族――乌桓、鲜卑、柔然、吐谷浑、高车、突厥、吐蕃、契丹、奚、蒙古等。以穹庐为居住方式的主要游牧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制和礼俗。因此,古代汉语文献中,喜欢用“穹庐”来代指游牧民族,穹庐也便成为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代的“穹庐”词源

汉代以来文献中经常提到的“穹庐”、“毡帐”、“旃帐”、“毡庐”、“帐”、“庐帐”、“牙帐”、“毡舍”、“毡房”、“蒙古博(包)”,等,与游牧民族的基本居住设备和起居方式有关。汉文帝时远嫁西域乌孙王的细君公主,曾有诗描述穹庐生活:“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①“穹庐”是说这种建筑的形状,像天空一样是圆球形的;“旃(毡)”是说其材料。这个用语带了文学色彩,但是很生动、形象。所以,《敕勒歌》里咏叹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一个借喻,反过来以穹庐的形状描述天空。

“穹庐”一词似乎是汉代的发明。《释名・释宫室》说:“宫,穹也,屋见于垣上穹隆然也。”汉人称呼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居住设备为“穹庐”,唐代颜师古注释《汉书・匈奴传》,说:“穹庐,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

匈奴穹庐的形制和礼俗

《史记・匈奴列传》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集解》引《汉书音义》说:“穹庐,旃帐。”②即用毛毡制作的帐篷。《汉书・苏武传》记单于的弟弟于王“赐武马畜服匿穹庐”,③就是匈奴的毡帐。从形制上说,它是一种圆顶的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是毛毡,用于苫盖,其框架是用木材制作的。《汉书・匈奴传》曾记载乌珠留单于时,汉朝廷遣使向单于要求转让匈奴境内靠近张掖郡的一座“生奇材木,箭竿就羽”的山。被单于拒绝,答复说匈奴西部(右部)的毡帐和车辆等,都是依靠此山所产的木材来建造的。④

匈奴的毡帐即等同于定居民族的房屋,而单于的毡帐则是其宫室所在,后来所说的“牙帐”、“斡耳朵”等,都是从这个意义上引申出来的。《汉书・匈奴传》里曾提到进入单于宫帐的奇特礼俗:“汉使王乌等窥匈奴。匈奴法,汉使非去节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庐。王乌,北地人,习胡俗,去其节,黥面,得入穹庐。单于爱之,详许甘言,为遣其太子入汉为质,以求和亲。”⑤

同样,另一位不懂匈奴礼俗的汉使杨信,因为“不肯去节,单于乃坐穹庐外见杨信”。这种入屋的习俗可能与早期萨满教有关。这里还包含有借题发挥,以折汉廷使节锐气的意思。

以穹庐为居住方式的其他游牧民族

除匈奴、乌孙外,以穹庐为居住方式的,见于史乘的还有其他一些游牧(或加狩猎)民族――乌桓、鲜卑、柔然、吐谷浑、高车、突厥、吐蕃、契丹、奚、蒙古,等。

属于东胡系统的乌桓之居住穹庐的生活方式,见诸《后汉书・乌桓传》:“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⑥

鲜卑之居穹庐,应该是其拓跋部迁都平城(398年)以前或更早的时代。《敕勒歌》所描述的是其早期游牧-狩猎时代的生活图景。

柔然(茹茹,芮芮,蠕蠕)以穹庐为居,如《南齐书・芮芮虏传》:“土气早寒,所居为穹庐毡帐。”《梁书・芮芮传》说,“无城郭,随水草畜牧,以穹庐为居”。

《魏书・吐谷浑传》说吐谷浑“虽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梁书・河南传》(即吐谷浑)提到吐谷浑“有屋宇,杂以百子帐,即穹庐也”。即有固定房屋和可移动的毡帐两种居住方式。关于“百子帐”,《南齐书・芮芮虏传》说柔然也有这种帐篷(“后稍为宫屋,而人民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⑦宋朝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二:“古号‘百子帐’者,北之穹庐也,今俗谓之毡帐。”《宋史・慕容延钊传》记有“建隆二年,长春节来朝……是冬大寒,遣中使赐貂裘、百子毡帐。”但有可能,“百子帐”是一种普通类型的毡帐,形制简单。

以游牧为生活方式的高车,也是居住在穹庐毡帐里。《魏书・高车传》里记载过高车人的婚礼,在穹庐前举行欢宴:“俗无谷,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⑧马酪是发酵过的马奶,汉语文献里又称作“马酒”(《汉书・礼乐志》)、“马(潼)”(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八)等,蒙古语称“忽迷思”(cosmos, kumiz)。

有关突厥居住穹庐的记载,见诸《周书・突厥传》、《隋书・突厥传》等,所谓“被发左衽,穹庐毡帐”的特征。《隋书・突厥传》里,还记载了隋炀帝因为视察突厥启民可汗的居处,赋诗“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描述突厥人以穹庐为居的情形,而以“穹庐”、“毡帐”并称。在突厥语碑铭中,毡房作ab。⑨

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吐蕃(藏族),以游牧为主业,也是居住在穹庐里。但因为高原的生态环境缘故,像其邻居吐谷浑一样,同时也以房屋为居:“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者至数十尺。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拂庐。”(《旧唐书・吐蕃传》)

唐代与契丹为邻的奚,也是以穹庐为居住方式。《旧唐书・奚传》有记载,说他们“风俗同于突厥,每随逐水草,以畜牧为业,迁徙无常。居有毡帐,兼用车为营”。

中古关于穹庐的记录,较详尽的是契丹,见载于《旧五代史・契丹传》、《辽史・礼志一・吉仪》、《辽史・营卫志中・行营》,等。《辽史・地理志一・上京道》记载契丹上京的宫城建筑格局:“……北行至景福门,又至承天门,内有昭德、宣政二殿与毡庐,皆东向。”宫殿和穹庐合璧。在朝向上,都遵循了内陆欧亚地区通行的所谓“东方定向系统”。《辽史・营卫志中・行营》里对辽帝的四季营地(“捺钵”)的设施有详细记录,从皇帝的牙帐到供居住、接待等的宫殿(帐),及哨兵的小毡帐,皆以穹庐的基本形制和材料建造。

《辽史・国语解》说,“帐,毡庐也”。《辽史・礼志一・吉仪》记载辽代的一种祭礼,谓之“节仪”,是将穹庐当作了祠庙,“穹庐中置小毡殿,帝及后妃皆铸金像纳焉”。契丹的祠庙以穹庐为之,似乎是一个传统,来自于其早期的游牧―狩猎生活方式。《元史・耶律希亮传》也记载过元代时的契丹族人耶律希亮,在穹庐里设祖庙祭奠的史事。

蒙元时期的穹庐,历史文献亦有记载。至明、清两朝,在蒙古高原和青海等地游牧的蒙古人,以穹庐为居,“择水草旺处游牧”。⑩成为草原的人文景观,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清代蒙古人的穹庐称“蒙古博(包)”,是蒙古语。《黑龙江外记》叙述呼伦贝尔游牧的蒙古,说他们为了转场放牧的便利,携带便携式的帐篷,夏季用桦树皮和苇子搭建,冬天则用毛毡的毡帐以御寒。这部书也提到了遭遇文化变迁的游牧文化,说居住穹庐的人已经开始减少了。

与汉文文献相应证,关于古代在欧亚草原西部游牧的斯基泰人居住方式,古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也有描述:但是斯奇提亚(斯基泰――引者)人在全人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上,却作出了我们所知道的、最有才智的一个发现。……他们不以农耕为生,而是以畜牧为生的。他们的家就在车上,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是所向无敌和难于与之交手呢?这里叙述的斯基泰人以车为家,可能是不确切的,作为当时的游牧民族,他们可能也是采取“穹庐为室”的居住方式。

“穹庐”里的生活方式

古代汉语文献中,喜欢用“穹庐”来代指游牧民族,于是穹庐便成为游牧民族的文化符号。根据现代民族志资料,有些研究世界各地游牧文化的学者,曾就游牧帐篷的定义提出过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见解。柯里柏(Roger Cribb)在他的书《游牧考古学》里,曾就游牧帐篷的定义问题做过概括。按照他的看法,游牧帐篷的分类要视帐篷自身的运用和局限性,以平面形状和内部组织情况来命名,而世界上的游牧帐篷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圆顶的穹庐形的中亚类型的帐篷(yürt),以及中东地区的所谓“黑帐篷”(black tent,kara adir)。

穹庐以及别的居住设备,它们也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居住”硬件加软件的合体,因为这样的概念使人难以想象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头,究竟发生着什么样的活生生的人、物、事、情?最根本的,应该这样理解:穹庐是自古以来牧民的家园;凡是构成了家园的东西,在这种独特的生活空间里都具备了。它也不仅仅是供栖身、起居而已。否则,不能理解那些唐、元王朝身处都市的突厥或蒙古贵族,他们对于穹庐生活的眷恋。

直至今日,城市化了的定居者社会,依然对于异文化的游牧文化抱着两种基本的态度:鄙视、猎奇。实际上,对于以穹庐为家、以四海为归宿的游牧民族来说,穹庐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学术讨论的范畴。我们作为游牧文化的研习者,所作的仅仅是体验而已。(作者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汉书》(卷96)下,第3903页。

②《史记》(卷110),第2900页。

③《汉书》(卷54),第2463页。

④《汉书》(卷94)下,第3810页。

⑤《史记》(卷110),第2913页。

⑥《后汉书》(卷90),第2979页。

⑦《南齐书》(卷59),第1026页。

⑧《魏书》(卷130),第2307页。

⑨参见耿世民著《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3页。

⑩《明史》(卷330)《西域列传二・安定卫》,第8551页;《清史稿》(卷521)《藩部传三・额济讷部》,第14405页

上一篇: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的历史作用 下一篇:大学学术权力文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