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8-21 03:42:25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摘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正面引导与现实批判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 正面引导; 教师主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53-04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注重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其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形成了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品牌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认知社会向服务社会、由改造思想向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转向。[1]通过总结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验,深入分析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正面引导与现实批判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一、坚持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直接决策下,“05方案”统一课程设置方案,统一编写教材,统一课程建设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组织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决定的,是对思想和心理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的最适宜方式。[2]清华大学“概论”课以“课前调研”的热点问题为授课重点,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3]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各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而且注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互动、互补,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真正统一于课程教学目标。

东北师范大学尝试开展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力求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4]青年学者尹建华等则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各阶段的任务、单课程的综合性和总课程的综合性,系统设计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为依托,通过采取各种具体教学及评价方法或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达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5]张森年所在的教学团队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异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内在的逻辑进阶,经过探索和尝试,构建并施行了以体验型、践履型、研究型三种主要形式为架构的“‘感—行—思’三阶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6]姜建成则从社会实践课程化、[7]蒋德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教学新模式,[8]推进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统一。

我们尝试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形式、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认识总规律,构建以验证型实践教学与探究型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两者互动、互补、融合、不断递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平台。

验证型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其一,课堂实践教学。借鉴科学实验创设人工条件,简化、纯化、强化自然过程或重演自然过程,以便研究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的方式方法,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案例和视频教学,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提供高度仿真的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考、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和视频,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如我们采用“看前提问—看中思考—看后讨论、总结”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把感知—知识内化—用(或行)有机统一起来,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二,基地实践教学。根据教学要求,我们建立了校内外两类实践基地。深入厂矿企业、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考察,是一种经济、灵活、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但学生走出校门所能看到的确是实践的成果或现象,而看不到理论思维和接受的对象的本质,实际上,任何社会调查都有这一缺陷,但为什么社会调查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就在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以校史馆为基地,强化训练。淮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78年挂牌,与我国改革开放同龄,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引导学生开展走访活动,搞清一个校友的成长、弄清一个学院的变迁,达到感悟并传承淮北师范大学精神(“特别肯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太阳石精神)。通过这种训练之后,各课程组注重与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含各类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实训。其三,薪火义务支教实践。这是学校层面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党校党员积极分子必须经过薪火义务支教实践锻炼。“薪火义务支教社”秉承“投薪加火,为农村教育助燃;沥胆披肝,帮农家孩子读书”的宗旨,多年如一日地支持与帮助地域偏僻的农村中小学。通过这种集中实践教学方式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再由骨干带领小组就近(学校周边)或学生家乡围绕社会、经济、历史情况开展自主考察活动。

我们尝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推进探究型实践教学。课题型教学的基本程序:第一,学期初课程组设计出开展课题型教学的选题。选题符合三个标准:教材中的重难点、学生关注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访谈、网络、课堂问卷等方式搜集和从学生“课前调研”中提炼出的问题)。第二,学生自由组合(每组6人左右)选题;第三,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经过师生交流和互动确定活动计划;第四,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鼓励学生自主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第五,资料汇总分析,以论文、研究报告、自制课件等形式上交作业;第六,优秀成果交流、点评,并要求修改后优秀成果汇编成册。即通过“课题选择—制定方案—研究过程(调查研究)—研究报告(自制课题)—成果交流与评价”,把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信”、“行”理论。

二、坚持正面引导与现实批判的有机统一

客观存在是矛盾的统一体、认知过程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等,决定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坚持正面引导与现实批判的有机统一。

面对心理和思想正在发展、又对世界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给他们以科学理论的武装、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正面引导决不是回避社会负面问题。秦宣教授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经常出现巨大反差。如我们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却不能回避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仍处于低潮这一现实;我们讲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却不能回避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讲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共同富裕,却不能回避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这一现实等。理论宣传、研究脱离实际,脱离大众生活,无法赢得大众的共鸣和理解。[9]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在批判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两个凡是”的质疑和批判中恢复和深化的。正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消极现象或不健康的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是相辅相成的。“现实批判”不是简单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揭丑”,过分渲染和夸大负面现象,而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消极现象或不健康的错误社会思潮的分析、评判或质疑。[10]批判的目的不是得出一个否定性的评判,而是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展开对某些消极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的分析批判,进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信仰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坚持正面引导与现实批判的统一,为实践教学坚持正面引导与现实批判的统一提供了示范。实践教学就是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的过程。认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中不断深化,变革世界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知识内化为信念、信念转化行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离不开经验—体验—体认(认同)的作用机制。而经验—体验—体认(认同)的作用机制都具有两极性,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积极方面要引导和教育、消极方面要扬弃。

个人经验通常指个人亲身经历活动而产生感性认识。体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对他人经验与自身直接实践成果的一种反思性心理过程。体认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体验的某种选择性结果,并且是对这种结果的一种高度认同和确信。[11]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接触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学生身临复杂的环境中,无论是个人经验、体验、体认(认同)都具有两重性。例如,同样到贫困地区去考察,有人激发发奋图强的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人则发怨天尤人的哀叹等。矛盾分析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经验。科学的体验、体认(认同)也是如此。邓卓明等学者揭示了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展示了科学的经验、体验、体认(认同)的具体途径。[12]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一方面,大学生能增进同工人农民的感情,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感知;对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感悟,全面体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强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实践体验能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行为的引导,促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实质认同。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正在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干扰,实践教学应积极回应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端正思想认识,提升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三、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最近兴起的“问题导向”专题教学法就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统一的生动体现。所谓“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下的专题教学,是指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选择与指向,必须针对大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的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13]而“问题导向”专题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准确把握好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理清大学生对什么问题深感困惑,这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性、成长性和社会化的实践。[14]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综合经验,涉及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内容。实践过程也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5]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实习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合流趋势,才能够合力推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其中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他们在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中扮演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当前实践教学中就教师方面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其一,随着教师学历层次提高,出现了教师队伍“学院化”趋势,而“学院化”教师队伍带来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体验相分离的趋势。针对这种趋势,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中强调: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统筹安排教师参加学生社会实践等,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近年来,我们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校内协作与校际协作相结合、省内交流与省外交流相结合、组织实践考察与自主实践考察相结合,打造了一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的骨干队伍。具体为:积极参与教育部等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考察活动,参加相关实践教学研讨会,提高骨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开展社会调查理论的学习和研讨,提高从事社会实践的本领;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周边农村、社区、企业实地考察,赴华西村、小岗村、上海世博、井冈山等地考察调研,注重在实践考察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二,绝大多数高校课外的实践教学由校团委、团支部、辅导员计划、组织和实施,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难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良性循环、持久发展,[16]即教师队伍要真正形成“合力”,共当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领路人”。学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专业实践的主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教思政[2012]1号文指出: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解决当前的实践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主体性被遮蔽、“主体空场”、“见物不见人”等现象。[17]

开展实践教学,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践融于“三下乡”、“四进社区”、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中,不仅发挥了社会实践的德育作用,而且促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相结合,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的主题和有吸引力的问题、规划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形式,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各环节的指导等。学生则通过自行分组、自行选题(注重把各课程组设计的选题与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结合起来再设计)、自行调研和自我评价,学生由传统的“配角”转换为现实的“主角”,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实践的全过程中,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18]

大学生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9]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紧密结合,共同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大学生能否变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主体,自觉承担、组织和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大学生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或愉悦,或激动,或信服,体会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蕴含的巨大合理性,按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的要求,实现道德践履。[20]以实践养成教育为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本身就可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84-88.

[2] 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7):53-57.

[3] 孔祥云.组织学生“课前调研”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71-74.

[4] 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 (4):87-90.

[5] 尹建华,李 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厘定与模型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中):12-16.

[6] 张森年. “‘感—行—思’三阶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66-69.

[7] 姜建成.论社会实践课程化的价值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08-110.

[8] 蒋德勤.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70-73.

[9] 秦 宣.问题与对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37-41.

[10] 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正面教育与现实批判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9(21):57-60,95.

[11] 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6(6):8-14.

[12] 邓卓明,姜 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9-102.

[13] 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14] 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2-44.

[15] 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7-168.

[16] 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08-112.

[17] 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4-57.

[18] 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70-72.

[19] 骆郁廷,邓纯余.论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81-84.

[20] 王炳林,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69-72.

上一篇:基于山东兴盛房地产公司探究房地产企业战略选...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传播的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