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

时间:2022-04-28 08:54:51

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

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面对这种极其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变化,很多企业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创业管理变革以抓住变化带来的无穷机遇。于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由美国带动的创业革命。随之,创业活动逐步在各个领域蔓延,很快由营利性的商业组织拓展到高校等非营利性组织。高校通过创业抓住了应对变化的大好机会,同时“悄悄”吸收了创业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创业型大学这种新型模式的出现加强了高校实施创业管理的诉求。然而,高校还未有意识地在创业管理的框架内探究高校创业管理的特征以及实施策略。基于此,本研究欲以创业管理为视角,同时从高校组织的特性出发探究高校创业管理的可能基本特征,以便参考该特征有效促进高校由传统管理向创业管理的转型。

高校组织的特性

大学是以维护和发展社会文化形态为使命的文化组织。因此,虽历经千年的沧桑,但终究因能满足文化发展这种特定需求而保留下来。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组织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非营利性。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探求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法,而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二是学术性。大学创造并传播旨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的知识。唯有如此,人类才会支持大学的发展,给予物质和精神的支助。所以,知识是大学得以生存的“理由”,是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即学术是大学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三是教育性。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学术发展意义上的教书育人,因此,大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包括育人的功能,都能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育人途径来看,大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方法;通过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文化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总之,大学是以育人为核心的学术组织,一切活动都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创业管理的内涵

关于“创业管理”的理解

“创业”的本义是“创立基业、创建功业”。 其中“创”指制造或引进新的事物,“业”指“职业、学业、产业、事业”,将之相应上升到最高层次、境界来看,“业”则带有很强的“事业”的涵义。也就是说,“创业”可以广泛理解为“开创一切新的事业。”关于“创业管理”, 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1、创业即为管理。萨尔曼将“创业管理”界定为:“捕捉一切机遇,而不管眼前是否有资源可用。” 他认为创业就是一种管理方法,就是一种为抓住机遇而整合资源的管理方式,创业过程就是一个管理过程。因此,创业管理就是贯穿于创业各个阶段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以及资源整合范式的总和。它包括机会识别、机会开发与应用、资源整合、组建团队和收获回报等环节。

2、创业管理是一个以商机为导向的动态管理过程。著名的创业学家杰弗里.蒂蒙斯认为“创业管理是指开始于机会识别、继而为抓住机会而整合资源和组建团队从而实现特定价值的过程。”

3、创业管理是一切组织为实现特定价值诉求而以机会为导向的动态管理过程。针对创业管理的相关研究仍然停留在企业等商业组织的情况,萨尔曼做了有意的尝试,初步研究了非营利性组织如慈善基金会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创业特征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的创业价值,他认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创业价值在于实现社会的公益服务价值,是一种公益性事业,这种创业是以实现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事业,营利以实现价值为目的,营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以达成组织目标为终点的。” 因此,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不是它的目的,即经济价值不是其终极目标。

综上,尽管关于“创业管理”的定义方式不一,但是关于创业管理的特性以及涉及范围是已达成共识的:(1)管理的外部环境是极其不确定和模糊的。(2)管理是面向未来的,是一种把明天当今天的管理思维,因此需要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未来的可能趋势下摸索前进。(3)是一种超前行为。(4)适用于任何组织和组织发展的任一阶段。(5)是以机会为导向而非资源导向的管理思维方式。(6)组织管理结构是扁平松散灵活的而非等级化的科层结构。(7)创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为机会、团队、资源。(8)创业管理就是一个创新过程。(9)创业管理在各种类型的组织或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方式不一样,其内涵表现出典型的组织特性。(10)创业管理是一个冒险的过程,需要创业精神。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创业管理在不同组织的界定各异,但是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上述总结的十点,各种类型的组织的创业管理的具体内涵和理论发展是创业管理的共性与组织特性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组织,创业管理的解释框架不一样,关键是抓住该类组织的特性。高校的创业管理就要搞清楚高校创业的特征和高校组织区别于企业甚至其它非营利性组织的独特性。

高校创业管理的内涵

根据高校的组织特性以及创业管理的固有内涵,本研究认为,高校创业管理就是在学术价值的驱动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目标,组织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并识别有利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机会,进而以抓住特定机会为核心而有效整合资源和组建团队的动态管理过程。

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综观高教管理史,高教管理理论基本上是一部借鉴企业管理的移民史。如科学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等等都是来源于企业管理。高校创业管理也不例外,起源于企业的创业实践,应用于高校的管理实践。既然创业管理能够在特定的时代为我所用,说明此管理理论的普适性,无数次的管理理论的成功迁移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组织之所以为组织”的共性和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但是,高校除了具有组织的共性特征外,也有其特殊性,因此,高校创业管理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从组织的特性出发,同时从创业管理的视角切入研究高校创业管理,不难归纳出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自主性

自主性是组织进行创业管理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对于大学组织而言,它们在当今社会受到过多干预,自主性是实施创业管理的大学区别于一般高校管理的显然特征。在这种大学里,它们能够迅速感知环境的变化,识别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并通过自主决策的方式及时调整战略方向、整合资源、组建团队来抓住机会,进而使学校超前发展,引领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

多样性

在这个领域,你可以见到的创业形式是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改革项目合作等等。总之,学科差异决定了产出知识与市场结合的方式不一样,也就是说,创业形式是因知识特性而异的。而创业形式的不同直接促成了高校创业管理的多样性。

事业性

首先,我们只能理性选择旨在于核心价值实现的机会,而不能无止境地追逐那些可能带来可观经济回报但是偏离组织使命的机会。其次,在资源的整合和团队的组建上,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是为抓住机会而找资源和组建团队,资源和团队与机会恰好匹配则创业管理过程才会平衡发展。在这一点上,除了清楚资源是手段之外,还应避免资源需求膨胀的头脑热,如果这样,很容易出现完全偏离机会这个核心而专门找资源的盲目行为,这不仅会使创业迷失方向, 而且导致机会的流失。针对此,高校实施创业管理要牢牢记住事业性这一本质特征。

复杂性

高校组织是复杂的,从投资主体看,它是由政府、社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构成,因此,它是一个由多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组织,其管理要实现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问责,同时要照顾到所有投资主体的需求。而且所有的投资主体的要求均不相同,如政府要求大学参与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和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企业要求大学培养出他们马上能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而且同时为提升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要求大学致力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生家长要求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变动的、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本人则希望大学能为他们提供一段有益于未来发展和值得珍藏的学习经历;投资主体的复杂构成决定高校创业管理的高度复杂,它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管理是在诸多利益诉求的博弈中进行的。而不像企业,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自己投资,自己对自己负责,其创业者与投资者基本是统一的,而高校的创业者与投资者不完全统一。高校的创业者是全体领导和教师、学生,而投资者是政府、社会、企业和学生家长。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者与需求的满足对象(创业的负责和风险承担对象)是一致的,而高校创业的投资者与问责对象不一致。这又使创业管理更加复杂。

动态性

动态性是创业管理的本质特征,所以,与其它任何组织一样,高校创业管理也具有此特征。创业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动态性主要是缘于未来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而体现出来。环境持续变化而且极为复杂,创业者很难确定,所以创业者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创业管理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比如,环境变化了,如果事实证明之前识别到的机会价值不大了,你需要调整战略方向或是放弃机会的开发。反之,变化导致机会的成长潜力更大,此时资源与团队的结构和规模已经不能与机会匹配,则需要继续整合资源和优化团队使之与扩大的机会相匹配并使创业管理平衡发展下去。创业管理中的其它诸要素均如此,需要在不断的变动中及时调整。总之,创业管理是应对环境变化而适时识别机会、为抓住机会而调整资源整合、团队组建的动态管理过程,高校创业管理也不失这一点,在实施高校创业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诸要素使之取得动态的平衡,最后收获成功。

超前性

总体来看,创业管理是“现在”做着“未来的事情”,如机会的识别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时展潮流都要到未来的实践中去检验。资源的整合方式能否抓住特定机会也待将来实现价值与否来验证。因此,创业管理是一种“把明天当今天”的超前行动,正因其把“未来”提前搬到“现在”的模糊思考方式使创业管理具有极大风险性。高校的创业管理也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显现出很强的风险性。高校在这种变动的环境下,高校之间的资源竞争加剧,高校的管理者不得不及时分析自身学校的内外部竞争环境,找出自身发展的出路进而选择适合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这种战略选择是基于现状和未来高校的发展环境和趋势综合分析得出的,是面向未来的一种自我选择,需要自我承担风险。

高校创业管理的实施策略

从高校组织特性出发准确把握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有效实施高校创业管理的前提。充分认识这六大特征将有利于使这种新的管理方法与传统的学术价值观有机融合,顺利促使高校向持久的创业型姿态转变。因此,围绕这六大基本特征,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创业管理的本质要求,高校有效实施创业管理则有一些基本且切实可行的策略可供参考。

转变观念、变革思维模式与行动方式

高校创业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有效实施受制于全体决策者、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意识、观念。在一个学校决策者或者教师对该管理思想、思维和行动方式毫无意识甚至抵触的情况下,创业管理很难全面展开和有效实施。为了使高校创业管理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达到促进高校顺利转型的目标,高校管理决策者和教师及时转变观念和相应变革思维和行动方式势在必行。因此,高校管理决策者应该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同时加大对高校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宣传力度,使全校形成普遍的赞成创业的激动气氛。继而,在全面认同高校创业的基础上,要有效实施高校创业管理,全体管理决策者和教师需要适时变革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高校创业管理要求人们面向未来思考问题,捕捉变化带来的机会。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同样需要行动并作出努力。是一种边前进边思考的行动方式,在前进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资源的整合范式,调整团队的结构与规模,总之是以抓住机会为宗旨。

争取办学自

伯顿・克拉克曾经在界定“创业型大学”时,提到:“创业型大学寻求成为'站得住脚'的大学,能按它们自己的主张行事的重要行动者。” 可见,自主性是高校创业以及实施创业管理的前提。也就是说,高校要完全吸纳创业管理模式,则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争取办学自。高校创业管理要求高校自主识别机会、自行决定获取资源的渠道和方式以及自我把握行动的方针和准则。然而,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发展更多受制于社会、政府、市场等力量。大学办学自在当今社会成为稀世珍宝。如何争夺本属于自身的办学自呢?在市场、社会与政府之间寻求平衡点,也就是把握办学自的“度”。这似乎是当前形势下很有针对性的一个回答。落实到具体管理实践中,高校首先应该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学术追求和理想。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按照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运作规律,来处理各项学术事务。相应地,办学自就按照此原则去争取。其权限范围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内部事务管理方面。

追随变化、捕捉机遇

曾经在哈佛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f Schumpeter)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创业机会来源于外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使人们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使人们能够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做事。” 追随熊彼特的研究者们明确了三个主要机会的来源:技术变革、政治与管制变革,以及社会与人口变化。所以,追随这三个维度的变化进而分析变化带来的具有实现潜在价值的机会是高校有效实施创业管理的最佳途径。对此,高校应紧跟时展的步伐,集中关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对高校发展的导向作用,尤其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发展的需求。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和基础,也是高校改革的导向和信号。跟踪这种变化的需求以及分析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便可寻找到满足新的需求的途径,进而识别并充分开发符合学校发展特色和传统的机遇。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营造一个倡导、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将是有效实施高校创业管理的有利助推器。如果把创业比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重要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显然,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源泉,创业又是创新的动力。基于两者的紧密关系,极力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创新又适合创业的环境势在必行。

创新的环境倡导宽松与宽容。在这种环境中,组织鼓励每一位成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勇于表达不同的看法、对一切变化保持持久的好奇以及积极思考变化背后隐藏的信息。创业象征着激情与变化。因此,创业环境致力于塑造热爱变化并积极适应变化的人。在这种环境里,组织鼓励每一位成员积极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甚至将之商品化、产业化。他们赞成、鼓励甚至崇拜创业。在这种崇尚自主决定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激动气氛里,坚持不懈、艰苦奋斗、踏实苦干、团结协作等创业精神成为培养的重点。

获得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后,学校则可以考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表达方式”来营造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同和受益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对此,学校则可以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采纳学、研、产的结合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或产业化项目,同时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平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技能、心理素质等,进而刺激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业。根据学科的性质创建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的呈现形式、创新思想的表达载体,如各种学术论坛、学术讲座、沙龙、学术期刊等等。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思想成果的表达平台,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形成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百花齐放、学术争鸣的氛围自然生成。

(郑祺,傅家龙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上一篇:浅析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救济方式 下一篇:论预期违约情况下减损规则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