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1 12:20:49

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但要使的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结合不同地域农产品及农民特色,设计不同的服务模式,满足农民的特色需求。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对农村信息化的内涵进行阐述,通过对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的需求分析,参见国外先进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及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整体框架,构建以信息服务主体为主线、具有农村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以此来解决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 服务模式 需求 山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信息化内涵

农村信息化服务是指对有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战略决策和运行管理中涉及的农村自然资源、经济、技术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一切活动进行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以及农村社会生活等。在此过程中,信息化服务的基本要素有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农村信息服务的对象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农技人员、中小企业、中介组织、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和运销大户、批发市场以及广大农民等。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前沿科技信息,先进的管理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国家政策法规信息,就业信息,农村生活消费、医疗信息等。

由于我国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建立起步较晚,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够、供求信息和价格针对性不强、缺乏预期性、缺乏共享性、系统内服务效率低、服务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信息服务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真正使用农村信息服务获得收益的人少之又少,这急需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消费者与供求者信息不对称,这是造成“谷贱伤农”及“天价蔬菜”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农民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特色的信息服务系统。然而光靠政府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更多大型企业参与信息服务模式的建立。在建立之前需要做大量的调查,以确定农民不同的需求,建立真正能够使农民查询到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确定自己应该种植的农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供需平衡。

2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与政策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我国农业开始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程。80年代初期,国家成立“电子振兴领导办公室”,制订了用计算机“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计算机事业要“抓应用,促发展”的方针,开始了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进入90年代后,我国加紧建设农业信息网的建设。2001年,科技部开始实施“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行动”。2004年科技部信息中心正式成立,其职能之一就是主管科技部电子政务工作。2005年在全国20 各省市建立了188个各级农技110服务中心。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其发展。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同时“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以及“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七大体系”的战略方针。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发展途径:“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2009年的一号文件一共是五个方面28条,每一条都涉及到农村信息化。2010年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升至新的高度。”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指出“要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构建

如图1,以农村信息系统框架的各个主体为主线,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3.1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度,做好宣传工作

政府作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应加大农村信息化政策支持力度,为山西农村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山西省各级政府应尽快结合本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和出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政策法规体系。

由于基层服务体系投资力度不够,一度造成农村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进展困难。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建立农村信息化专项资金,使现有的农村科技计划向农村信息化方面倾斜。同时引导社会资金、风险资金参与农村信息化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3.2企业提供特色服务,改进市场交易方式

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技术、设备、人员、资金等方面拥有优势,可为有关政府部门和其他农村信息用户设计、建设网络中心、网站、网页,研发、出售相应的软件,帮助培训人员,并且把信息服务与开展技术咨询、出售相应软件和收购、销售农产品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加配套的服务。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销售也被逐渐应用到农产品销售方面。企业可构建电子商务拍卖平台,为大量分布广泛的交易者提供网上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从拍卖申请、招标竞价、电子支付、配送服务等一条龙服务。

3.3公共机构培养大批人才,提供研究成果

公共机构中的农业院校通过中等职业教育、高等院校教育和结合三农的实践有计划的开展分专业、分层次培训,造就一批知识技术比较全面、勇于创新、能胜任农村信息化服务及其管理、宣传、推广工作的人才。

农业科研院所中的专家队伍应通过技术研发,满足农村信息需求调研与评估、信息资源开发与分析处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贸易的预测预警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为政府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3.4乡村合作组织提供统一服务,拓宽销售渠道

乡村合作组织来源于农民,服务于农民,应实现以下职能:

(1)通过上网、手机短信、电话咨询或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为会员收集、布信息。(2)建立统一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盟,使农户生产与市场对接。(3)与批发市场、外地运销商建立固定联系,在外地设专门推销本地产品的销售点和信息窗口,引导会员产销。

3.5个人增强农村信息化意识,创新销售方式

个人作为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最终服务对象,应该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培训,增强农村信息化意识,同时应用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确定农产品需求情况,参照专家预测建议进行下一期农产品合理种植。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不是自己直接去市场上销售,就是农产品大量被收购。第一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第二种方式收购价格过低,都不能满足农们的需求。农民应借鉴现代技术和新的传播途径,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应博.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7-49.

[2] 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24-135.

[3] 马晓河,蓝海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2(5):66-75.

[4] 赵元风.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特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2(7):74-78.

[5] 张玉香.关于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1):37-40.

上一篇:《斯巴达300勇士》影视音乐赏析 下一篇:读《孝经》之后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