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从规范到引领

时间:2022-08-20 08:11:59

现代学校制度:从规范到引领

学校制度是学校教育规则按照合理性与关联性原则組成的体系,它依附于学校組织而存在,它只有与学校管理机制相匹配才能反映出学校制度的活力,只有在不断地更(创)新中,才能激发制度的活力。而学校制度执行与落实的程度体现了学校制度文化的特性,反映了学校組织中大多数人的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一、 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追求

任何一项学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均受到教育环境与决策层的影响,同时,它本身也会经历旧的学校制度失效、新的学校制度创生的演进过程。但无论何种学校制度在形成文化路径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持续反思的。一方面,学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好学校”的要求是变化的,学校制度也需要与时俱变;另一方面,学校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也会引发学校制度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制度不是通过师生“固守”它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反思、讨论、评价学校制度的适用性、与学校目标的契合度的方式来实现的,也是在不断寻找师生行为与制度愿景之间的“差距”中来实现的。因此,“好”的学校制度始终是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的,始终是有活力的。

首先,教育正义是学校制度追求的首要价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学校制度概莫能外。正义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合作、有序、有效治理的方式,是一个共同体成为良好有序的共同体的根本价值。在学校組织的公共生活中,处理好制度与个体的关系,实践正义价值,是构建和谐学校組织的价值条件。正义的学校制度即含有善的教育目的和预示着学校組织的“秩序良好”,确保学校組织中关乎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以及其他利益的公平分配。

其次,教育自由是学校制度建构的终极目标。教育制度既是对教育自由予以限制的力量,也是一种解放的力量。从工具理性的角度上看,学校制度通过界定学校中各主体的权利边界,把服从于法则的强制与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显然,“好”的学校制度的建立不能以统一、标准化的模式来约束师生的言行,而是应扩展每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学校制度的构建应基于现实条件。学校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受学校文化的影响至深。如,师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信念、精神状态,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水平、职业操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之间的合作状态等;都是影响学校制度形成的基础。

二、 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可能遇到的阻滞

以“民主监督”与“自主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进行了若干年,却遭遇到了马克斯?韦伯“理性化可能遭遇社会内在的阻滞”的断言,即学校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可能遭到固有文化的阻碍。现代学校制度所倡导的管理理念只以碎片的、枝节性的形态或方式出现在管理者的个体意识和行为中,出现在学校管理的某些方面或侧面,而没有作为教育改革内在的机理、图式、存在方式或文化精神等全方位地扎根、植入、渗透到个体意识之中。其原因如下:

第一,学校制度遭遇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冲突。正如李泽厚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判断:“中国哲学和文化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毋宁更欣赏和满足于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领悟。”这种经验型、人情化和权力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对要建立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阻滞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日常学校生活中形成经验化行为方式的依赖心理,在面对管理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必然面对失范的无序状态,导致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思路、方式、机制等旧有套路被破坏。

第二,教育制度对情感、态度规约的局限性。学校制度的变迁是基于人、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讲究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意义。与经济制度变迁有本质不同,其推进过程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利益的调整与分配,而在于学校自身管理的合理性,与社会发展的顺应性。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制度可以规范制度参与者的行为,却无法规约人们的价值取向、情感活动和行为动机,尤其是对于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制度不能也无法规约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态度,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构成,是影响学生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的集体行为是学校制度产生的基础,决定着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度;教师的素质与工作能力,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决定着学校文化的类型与层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关注教师群体的文化状态和表现形式,对师生进行制度建设的价值引领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三、 学校制度建设要从规范走向引领

学校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来带领师生员工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学校文化与制度改革更讲究伦理和核心价值观。正因为此,学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易受最初制度选择的惯性、“坏”制度搭“好”制度便车和学校系统本身保守性的影响,而出现“摇摆型制度”和“激进型制度”,从而影响学校制度功能的发挥。Deal和Peterson(2002)提出形塑和变革学校文化的三个关键环节:第一步审视学校现有文化,理解学校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分析当前学校文化中的价值与规范:第二步评估学校现有文化,判断学校文化中存有的支持和阻碍学校所注重的核心目标与使命实现的因素;第三步通过巩固学校文化中的积极面并转化其中的消极面来积极形塑和变革学校文化。由此可见,从利用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向通过学校制度的构建引领师生寻找到个体的发展区是学校制度文化形成的必然趋势。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发挥学校制度在学校文化中的张力作用时,既要重视学校制度的规范功能,又要注重制度建设的激励引导功能。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在学校文化形成的初期要重视建构合理的制度框架。要辩证应用“路径依存”理论在学校制度设计与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搭建良性的学校文化发展的架构,预示着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易于形成学校制度运行的良好惯性。学校文化的衍生基本遵循价值观念的提升(观念文化、心理文化的再定位)—行为文化的实践—物质文化的更新—制度文化的记录这一过程来实现。杭州名校集团化中的集团文化构建即证明了此观点。学校制度的建构应以学校发展为本位。学校领导者与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在不断地沟通、磨合、碰撞中,形成合理的行为方式和制度,正是学校文化更新最快和最有活力的时候。

第二,应重视将制度改革的价值意义与实践内涵高度统一,重视学校制度系统本身的建设。每一个制度的出台,都关系到学校个体和群体受益的改变。即使是合理而适时的学校制度也不一定被学校中所有的师生员工所理解而接受。因此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观要明晰,并建立起系统的制度体系,否则,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就要受影响。

第三,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学生都要建立积极的参与制度建设的意识。一方面是遵守制度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制度创新的意识。学校终究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是培养人的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自主能力的场所。学校制度对学校功能具有规导功能。学校管理者应当把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看做是学校民主氛围的培育和学校办学开放的过程,帮助师生员工建立制度建设意识的过程也是制度实施和修正的过程。

第四,建立多渠道的学校制度探索平台。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要冲破传统文化带来的阻滞就必须破除一元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格局,形成多元文化的文化新格局。利用QQ群、微博等公共问题探讨平台,使教师的意愿得以主动表达。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310003)

上一篇:论分阶段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