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年级组教师的社会网络分析

时间:2022-08-19 07:30:57

中学年级组教师的社会网络分析

摘 要:新课改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显得至关重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金华市某中学高一年级组的教师进行数据采集,运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教师社会网络进行社群图、中心度、密度、中间人等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要通过淡化学科界限、促进教师合作等措施,加强年级组教师之间的交互。

关键词:高中教师;社会网络;UCINET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09-06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领域,“关系”一词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只关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与教师间的和谐关系也十分重要。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传道授业解惑也并非一件易事。原因有三个:第一,教师即便是学富五车,与浩瀚的知识海洋和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相比,也只能是沧海一粟;第二,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内容与结构不再局限于独立学科教材之内,而是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学任务的要求下,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胜任的,于是对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构建和谐的教师关系显得至关重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中学年级组教师的社会网络关系,以此发现在中学教师交互中存在的问题。中学教师的交互主要包括工作中的交互和日常生活中的交互。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就最常见的几种行为方式进行了问卷的设计。并从调查中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年级组中,谁是真正的意见领袖;第二,学科间的交互是否紧密;第三,在学科间是否存在着中间人;第四,是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二)样本的选取

本次调查共抽取金华二中高一年级67名教师,发放问卷67份。以下对67名教师以阿拉伯数字标记从1排到67。其中,1~8号为语文组教师,9~16号为数学组教师,17~24号为英语组教师,25~30号为物理组教师,31~36号为化学组教师,37号、38号为生物组教师,39~42号为历史组教师,48~52号为地理组教师,53~59号为信息技术组教师,60号、61号为体育组教师,62号、63号为音乐组教师,64号、65号为心理组教师,66号、67号为信息技术组教师。其中,31号教师为年级段的中心主任、11号和40号为年级段的中心副主任,2号为校团委书记,这四位是本次受调查群体主要的领导。

三、数据的分析

(一)年级组整体网络分析

1.从矩阵密度分析得出年级组教师之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缺少联系,特别是备课过程中的交互最少

密度表示的是社区成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固定规模组织的成员之间联系越多,网络的密度就越大。一般来说,关系紧密的团体合作行为会比较多,信息流通较容易,情感支持也会较好;而关系疏远的团体,则常有信息不通、情感支持少、协作程度低等问题出现。密度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接近1则代表彼此间关系越紧密。通过UCINET软件,得出在以上六种行为下组员关系的矩阵密度(如表1)。

表1 各行为的矩阵密度

[行为\&矩阵密度\&一\&0.128\&二\&0.043\&三\&0.106\&四\&0.094\&五\&0.047\&六\&0.109\&]

可以看出,教师之间的联系非常少。其中,在备课过程中和生活聚餐中的矩阵密度值为最小,这说明教师在备课缺少交流,很少参加集体聚会。

2.相比较整个年级组而言,学科组内部交流比较紧密,矩阵密度大

运用UCINET中的Extract功能,将每个学科的数据单独抽出,分别制作成矩阵图,再运用Jion功能将每个学科组在六种行为下的矩阵图合并成一个矩阵图,计算出平均矩阵密度(如表2)。

表2 各学科在六种行为下的矩阵密度(部分)

[学科\&平均矩阵密度\&语文组\&0.696\&数学组\&0.357\&英语组\&0.536\&信息技术组\&0.833\&政治组\&0.417\&……\&……\&]

可以看出,矩阵密度比整个年级组的矩阵密度数值大很多,可以认为学科内部的教师交互还是比较紧密的。

3.在会议中和日常工作交谈中,“意见领袖”为人缘好的教师而并非年级组的主要领导

“权利”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一个抽象的人是没有权利的。一个人之所以拥有权利,是因为他与他者存在关系,可以影响他人。社会网络学者从“关系”的角度出发对权利进行定量研究,给出多种关于权利(中心性)的量化指标,即中心度。通过UCINET软件对行为一进行了度数中心度(Degree)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如表3)。

表3 行为一的度数中心度(部分)

[成员\&度数中心度\&42\&61.000\&10\&58.000\&13\&36.000\&46\&32.000\&43\&31.000\&……\&……\&47\&4.000\&32\&3.000\&29\&2.000\&]

点的度数中心度就是与点直接相连的其他点的个数。点的度数中心度数值越高,说明该点居于中心,拥有最大的权利,在这里权力大的便是“意见领袖”。而由表3可以得出在会议和工作交谈中,42号教师拥有度数中心度最大值,是意见领袖,10号教师处于其次。这一结论从社群图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图1)。

<E:\2015电\2015.01\005.jpg>

图1 行为一的社群图

事实上,42号教师并非主要领导,该年级组的中心主任为31号,中心副主任为40号和11号,而在调查中发现这三位教师并未成为网络的核心。通过走访调查,得知42号教师是一名非常年轻的政治学科教师,人缘特别好,平时容易相处,乐于助人。而该年级的主要领导由于在交流中很少征求其他教师意见,很难得到教师们的认可。

4.会议和工作中的意见领袖也是教师们寻求帮助的最热门人选

通过对行为四的矩阵图进行中心性的分析,得出度数中心度(如表4)。由表4可以看出,排名第二、三的10号和42号教师正是之前所得出的意见领袖。由此可以得出,在中学教师中最能帮助他们的教师在教师中间说话的分量最重。

表4 行为四的度数中心度(部分)

[成员\&度数中心度\&24\&51.000\&10\&45.000\&42\&43.000\&2\&27.000\&……\&……\&67\&3.000\&38\&2.000\&61\&2.000\&66\&0.000\&]

5.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间的交流仅限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缺少交流,出现多个小团体和中间人

通过对行为二的分析,得出所对应的社群图(如图2)。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教师之间在备课中的交流基本仅限于学科内部,存在明显的小团体现象,特别是物理组(25~30号)、信息技术组(53~59号)、体育组(60号和61号)与其他学科没有交流,其他组间的交流也是少之甚少。

<E:\2015电\2015.01\006.jpg>

图2 行为二的社群图

那么,到底存在着多少的小团体?利用软件,进行了派系分析。所谓派系,指的是在一个图中至少包含三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有三点值得强调:第一,派系的成员至少包含三个点,之所以作如此要求,主要是为了指出一个互惠对不构成派系;第二,派系是“完备”的,即其中任何两点之间都是直接相关,都是邻接的,并且不存在任何与派系中所有点都有关联的其他点;第三,派系是“最大”的,其含义是,我们不能向其中加入新的点,否则,将改变“完备”这个性质。运用UCINET软件共得出26个派系,也就是26个小团体。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行为二的派系分析(部分)

[派系\&成员\&1\&3、 4 、5、 6、 62\&2\&2、 3、 4、 6、 62\&3\&3 、4、 6、 8、 62\&4\&43、 44、 45、 46、 62\&5\&43、 46、 47、 62\&6\&1 、2、 3、4、67\&……\&……\&21\&31、 32 、34、 37\&22\&31 、33 、35 、38\&23\&31 、37 、38\&24\&40 、41、 42\&25\&39 、40 、42\&26\&53、 54、 55 、56、57、 58、 59\&]

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很多成员都在多个派系中出现,而这些出现频率颇高的成员在群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此,作者又利用软件进行了中间人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行为二的中间人分析(只显示数值不为0的数据)

[成员\&协调人\&守门人\&人\&顾问\&联络人\&35\&3\&0\&0\&0\&0\&36\&2\&0\&0\&0\&0\&10\&10\&0\&0\&0\&0\&19\&3\&0\&0\&0\&0\&21\&3\&0\&0\&0\&0\&22\&14\&0\&0\&0\&0\&23\&3\&0\&0\&0\&0\&31\&8\&0\&0\&0\&0\&32\&7\&0\&0\&0\&0\&33\&1\&0\&0\&0\&0\&34\&4\&0\&0\&0\&0\&38\&2\&0\&0\&0\&0\&55\&1\&0\&0\&0\&0\&42\&3\&0\&0\&0\&0\&54\&1\&0\&0\&0\&0\&]

由表6可见,这些成员扮演的都是协调人角色。协调人是在一个群体中起到中介作用的人。如果充分利用协调人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科间教师的交流。举个例子,31号教师同时属于第21和22派系。当21派系和22派系需要相互交流或者出现矛盾时,他们的交集只有31号教师,那么,31号教师在中间就可以起到沟通协调作用。

6.关于听课这一行为,教师的交互相对于备课更加紧密,没有明显的学科小团体现象,年级组主要领导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网络的核心

如果一个行动者处于许多交往网络路径上,可以认为此人居于重要地位,因为“处于这种位置的个人可以通过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传递而影响群体。”因此,中间中心度是一个刻画行动者个体中心度的指标,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通过UCINET软件,对听课这一行为进行了中间中心度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行为二的中间中心度分析(部分)

[成员\&中间中心度\&31\&520.400\&2\&261.322\&22\&220.085\&53\&214.771\&43\&187.227\&10\&184.691\&……\&……\&63\&0.000\&64\&0.000\&65\&0.000\&66\&0.000\&67\&0.000\&]

由表7可以得出,该年级的中心主任31号教师处于网络的核心,在听课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据走访了解,该年级组经常举行听课活动,而年级组主任作为该年级教学质量的主要把关人,对听课这一活动非常重视,经常以听课形式来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但仅靠领导频繁听课是不够的,听课作为教师交流和提高教学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调动起教师们听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聚会比较少,而相比较而言利用通讯工具的交流就显得比较紧密一点,且跨越了学科和办公室的界限

本次问卷中,涉及日常生活交往的行为有聚会和通讯工具的使用。从矩阵密度的数值分析得出,教师之间聚会的矩阵密度仅为0.047,而利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的矩阵密度比较高,为0.109。从以下两个社群图中,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后者的密度更大(如图3、图4)。

<E:\2015电\2015.01\007.jpg>

图3 行为五的社群图

<E:\2015电\2015.01\008.jpg>

图4 行为六的社群图

另一方面,从社群图中可以知道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部,学科间的交互比较多。据了解,由于学科办公室离得较远,教师间的交流很不方便,而网络这种跨越空间的工具无疑成为教师们的首选。这种交往方式应该被广泛利用起来,对教师关系的和谐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至关重要,而在现在的中小学中,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在这个时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中就扮演着关键角色。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群体,他们与其他教师的交互情况极为重要。而在本次的调查中,得出的情况如下。

1.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缺乏交流

在六种行为下,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互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技术教师指向其他学科教师的行为,矩阵密度如表8所示;另一方面是其他学科教师指向信息技术教师的行为,矩阵密度如表9所示。

表8 信息技术教师指向其他学科教师的矩阵密度

[行为\&矩阵密度\&一\&0.019\&二\&0.000\&三\&0.062\&四\&0.002\&五\&0.017\&六\&0.324\&]

表9 其他学科教师指向信息技术教师的矩阵密度

[行为\&矩阵密度\&一\&0.086\&二\&0.000\&三\&0.036\&四\&0.069\&五\&0.005\&六\&0.052\&]

从两表(表8、表9)中,不难发现矩阵密度基本都在0.1以下,接近0,说明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交互很少。

2.信息技术组中,分管网络维修的57号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交互相对比较紧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其他学科教师遇到工作问题时,他们会向57号教师寻求帮助;第二,在利用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时,其他学科的教师也都普遍选择了这位教师。这一结论可从两个行为下的度数中心度被证实(如表10、表11)。

表10 信息技术教师在行为四下的度数中心度

[成员\&度数中心度\&53\&11.000\&54\&11.000\&55\&9.000\&56\&10.000\&57\&17.000\&58\&7.000\&59\&7.000\&]

表11 信息技术教师在行为七下的度数中心度

[成员\&度数中心度\&53\&11.000\&54\&66.000\&55\&9.000\&56\&23.000\&57\&66.000\&58\&9.000\&59\&6.000\&]

各学科教师跟网络维修的教师关系紧密能够说明,教师对网络的需求很大,网络将成为解决教师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利用好网络平台,也是加强学科整合的有效办法。

四、建议

(一)淡化学科界限,加强教师合作

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首先要注重的是教师间的合作。教师合作,就是教师为了改善学校教育实践,以自愿平等的方式,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的一种批判性互动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间的合作俨然成为教育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它对教师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要完善合作体制

据走访调查了解到,该年级组绝大多数的教师已经认可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学校也十分关注教师间的合作交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集体备课制度,新教师拜师,青年教师培训等。但是,很多措施都在主课教师中实习,对副课的教师并不硬性规定。再加上这些措施缺乏完善的体制,现在高中课程紧张,很多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关注合作交流。因此,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的合作交流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1)建立合作备课体系,开展 “集中研讨设计”;(2)实行 “开放式” 的课堂教学研讨制度,让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说课、反思、研讨成自觉行为;(3)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应打破时空的制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合作交流是一种智慧的聚合,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交流合作,相互间可以得到心理支持、增强动机,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形成一种伙伴关系,共同搞好教育教学。

2.应关注办公室文化,在办公室的安排上做文章

办公室的安排也影响到教师间的交流。据了解,该年级组教师的办公室是基本根据学科安排的:语文组和数学组是一个办公室,英语组和物理组是一个办公室,化学组、政治组和历史组是一个办公室,其他的学科都是单独的办公室。并且,主课的办公室和副课的办公室相距甚远,这给教师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应该注重办公室文化。建议打破学科的界限,将各科教师随机安排在任意办公室,让办公室的学科更加多元。另外,为了方便各学科教师的内部交流,为各个学科准备一个专门的教研室。

3.充分发挥协调人的作用,让协调人成为学科间交流的纽带

在数据分析中得出,在该教师群体中有几位教师扮演着协调人的角色。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协调人的作用,就能加强学科与学科间的交流。因此,学校可以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加强对协调人的培训,定期召开协调人会议总结情况,让他们在学科交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力契机,通过网络这个载体促进交流

1.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备课方式

调查中得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师在备课方面根本没有交流。笔者认为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备课方式。这样既能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也能促进学科间的整合。借助于超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让备课具有超文本、虚拟现实、信息资源集成化、开放性、互动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特征。并且利用这种技术跨越学科界限与时空界限,让教师之间的交流再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

2.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

调查中得出,教师利用通讯工具的交流比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要频繁得多,这说明教师更喜欢快捷方便的虚拟生活的交往。学校可以建设一个促进教师交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这中间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除了要实现一般教学网站共有的功能,像多媒体课件库、教师备课、在线辅导等以外,还要利用这个平台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平台中可以更多地设计教师间的交互。

参考文献:

[1] 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

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30-35.

[2]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02):

5-11.

[3] 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

究,2008,(01):11-17,21.

[4] 陈向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

育,2006,(10):27-30.

[5] 陈向东,方群,唐辉云.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

网络分析―以“东行记”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01):40-44+58.

[6] 王永固.网络协作学习中互动网络结构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

志,2011,(01):49-61.

[7]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位置分析与助学者群体的发现[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3):23-27.

[8] 覃学健,李翠白.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

技术,2009,(02):26-29.

[9]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04.

[10] 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30.

上一篇:美国会支持蔡英文吗 下一篇:促进审计教育界与审计实务界优势互补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