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8-19 11:33:52

职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职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兴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今方兴未艾,前景也非常光明。职业技术教育既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也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方面进行塑造的过程。目前,因职校学生年龄偏小,大都处于初中升学阶段,其品性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已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正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是对职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体育教学中能正确地、适时地对职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将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一、当前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职校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心理承受能力弱

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2、自私狭隘,虚荣心强

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缺少意志、毅力

当前,职校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4、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5、有的职校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 发展 起着特殊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 自然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因此体育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在体育教学中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教材教法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构建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针对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体育手段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体育教学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室外课,都要有一定的心理方面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正确的内容和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上一篇:试谈如何提高学生高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浅析热铆工艺在叠片式起重机吊钩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