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9 10:22:54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我认为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和意义。

一、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必要性

1.归属感的定义。

归属感的定义,具体来说,有如下5种理解:

(1)定义一

归属感是指员工在企业中能有家的感觉。在这一层次上,感情、人文因素大于经济因素。人员之间的密切交往与合作、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共同的利益等都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而员工的归属感又是企业凝聚力的基本条件。

(2)定义二

所谓归属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依存心理的情感体验。

(3)定义三

所谓归属感,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团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并受其影响而获得精神心理上的满足。归属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深深植根于人的心底,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4)定义四

社会心理学把人们的这种个人对特定群体与组织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称为归属感。与归属感相反的是疏离感,人们的归属欲求如果能得到满足,则人们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协调的内心感受,觉得自己有所归属、有所依赖。

(5)定义五

所谓归属感,是指管理者率先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一种仁和的气氛,在鼓励竞争的同时,同事之间又不乏亲近感。

2.学校归属感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学校归属感的定义,我认为第三种理解更符合对学校归属感的要求。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在班级、所在系、所在学校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获得其在精神心理上的满足。

学校归属感教育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还能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校组织的活动,而不是缺少对学校的相应认同和喜欢,游离于学校的具体建设和活动之外。学校归属感教育对学校在如今教育发展尤为迅猛的形势下,能够帮助学校保持求同存异的特色,使学校能够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认识和认同,进一步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虽然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作为普遍年龄在17岁至24岁范围内的大学生来说,对社会尚缺乏主观的认识,而社会在道德层面上,如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或多或少地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归属感的缺失,使其容易陷于信仰迷茫和对个人缺乏相应认同的境地,突出表现在:价值取向迷乱;责任意识淡薄;社会公德失范;缺少艰苦奋斗思想;拜金主义严重,缺少奉献精神。这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临这些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学校归属感教育是必然要求。学校归属感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相应的帮助和影响,尤其是在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归属感。

二、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实施和具体内容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学生,对学生进行学校归属感教育,双方应该有个互动的关系。从学校方面而言,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硬件和软件等各方面的水平和素质,使学生对学校产生认同和依恋;从学生方面而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对学校的认同和深入认识。

1.在学校内部形成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从简单意义上说,学校是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的直接责任者,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教育中占有重要比重。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包括对校园的基础建设、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外,还需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我认为,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我校的校训只有简单八字:“厚德、笃学、求实、拓新”,字字都反映出我校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将其深入到我们的校园建设中,使之深入人心。

要进行大学生归属感教育,就需要统一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使全体教职员工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大学生的归属感教育中。一线教师要为人师表,在把课上好的同时,利用课堂学习和教育吸引学生,使之对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和认同,从而上升到对专业、系级和学校的喜欢。学工管理人员,应该切实结合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办好实事,除了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管理,保持对学生具体情况的联络和畅通外,还应该在学生中形成民主的氛围,使之能感受到个人在学校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民利,由此而产生对学校管理的相应认同;后勤服务工作人员服务工作要及时、到位,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校的关心,而不是流于表面,各种服务都需要围绕学生展开,使之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对学校产生认同和依恋。

2.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针对性。

目前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完全适合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要分析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区分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道德观念与以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不同,根据当前形势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要区分大学生不同群体,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大学生之间的区别,了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区别,了解家庭相对富裕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大学生之间的区别,了解在一种比较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和在一种相对冷漠甚至成员缺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之间的区别,学习比较自觉、学业成绩优良和学习自觉性差、学业成绩差的大学生之间的区别,掌握这些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道德特点掌握对其进行学校归属感教育的不同规律与方法,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确保工作取得效果。例如,有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对学校的住宿条件不如家里的,存在相应的不满;而有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学校的住宿和学习条件远比家里的条件要强,可是因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经济差异,容易导致这些学生归属感的缺失。所以针对这些不同类型和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应进行学校归属感教育,采取有的放矢,求同存异的方法。

3.坚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生理发展的具体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学校归属感教育需要坚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相应的事实,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不能只滞留在对大学生死板的管理上,需要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学生所需。同时,以班级为单位,鼓励学生从中学模式化的学习中转化到具体的活动参与,培养自身的工作和组织能力上来,通过各种班级、系级和院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以及对学校校园建设和管理的相应参与,使之能够在具体的活动中深入了解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在活动中产生对学校的认同和喜欢,由此达到学校归属感教育的目的。同时,在学校具体项目的实施上,要努力做到上下一气,使学生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相应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也产生相应的期望。

对大学生进行学校归属感教育,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一课,所以,我们需要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中,融会学校归属感教育,当然,具体实施和内容还有待具体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心.大学生交往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艾里克・斯盖普,张宏徽.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校集体氛围[J].教书育人,2004,(3):45-46.

[3]余大中.大学生群体归属感探微[J].石油高等教育,1993,(1):54-57.

[4]刁静,黄佳等.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

[5]罗惠玉.关于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调查与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6]杨新宇,李齐全,胡鹤玖.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教育措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3).

[7]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

[8]兰芬.论军校学历教育大学新生归属感的培养.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4(2).

上一篇:高职实践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