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分析

时间:2022-09-29 01:54:55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分析

【摘 要】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等都具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培养学生建立学校归属管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分析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中和活动中重要一份子的感觉,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被他人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励的程度,它反映了大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甚至未来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培学校归属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等都具有明显的影响效果。

1.1 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相关。裴菁菁发现学校归属感与学业成绩存在很高的正相关,并且学校归属感对学业成绩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归属感越高的学生,他们的学业成绩就越高。[1]

1.2 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与学生的行为具有密切的相关性。Anderman研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学校的学校归属感特别高的时候,也就是大部分同学都感到了很高的归属感,那些没有感到归属感的学生就会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1.3 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较多的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Baumeister发现,即使考虑到智商、性别、家庭经济地位等因素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学校归属感仍与自尊正相关,而与抑郁负相关。

2 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因素

2.1 个体因素

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个体因素中,性别因素是主要因素。徐坤英发现,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高于男生,在学校归属感的学校投入、同伴关系和学校融入等维度与男生差异显著。[2]

除了性别因素,人格特质也影响着归属感的形成。范红伟考察了高职生学校归属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发现学校归属感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精神质水平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学校归属感。

2.2 家庭因素

家庭对学校归属感影响的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支持等因素对个体的学校归属感具有影响作用。

McNeal 对家庭结构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低于双亲家庭的学生,具体表现为逃学率高。张新冀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最高,专制型的次之,放任型的第三,冷漠型的学校归属感水平最低。McNeal 发现那些就学校生活与父母进行交流较多的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较高,对学校的积极情感也多。

2.3 学校因素

除了个体和家庭因素,有证据表明班级和学校的特点对学校归属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McNeely 的研究发现,中等大小的学校容易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学校归属感,他认为学生数在 600 到 1200 之间的学校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班级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具有重要的影响。Anderman 等发现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班级和学校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没有表现出与学校、班级的规模或学校类型(公立、私立等)的差异,对学校归属感产生影响的是班级水平的教育和人际关系特征。Goodenow 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显示,受到老师支持和鼓励的学生会产生较高水平的学校归属感。[3]

3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校归属感

第一,加强学校“软件”建设。“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是校园环境。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的重中之重,学校工作人员的行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对学校形成好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学校环境是学校呈现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融入校园的期望,促进学生树立学校归属感。因此,促进学生树立学校归属管,不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也要求学校整体氛围体现出和谐与安定。

第二,重视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大学生处于向成熟过渡的阶段,该阶段他们注重得到同伴的认可。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生与同班同学交往最为频繁,学生如果在班级中得到很好的认同、接纳,这样他们才会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班级的一员。为了使学生能够凝聚在一起,我们必须建立整个班级共同期望并有能力实现的目标,这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班级凝聚力增强,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学校认同感的提升。

第三,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目前,各个大学基本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才有幸能参加到学校实践队伍中去,而且,对这些少数的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也普遍缺少一个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体系,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效果相当有限。鉴于此,首先,学校制定的活动计划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去参加;其次,对于每一个活动计划,要有全面,详细,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这确保学生能真正投到活动中来;再次,这样的活动要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重视。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有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学校归属感,也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逐步提高。

第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辅导员建立督导机制和培训计划。在高校,辅导员普遍负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学校政策的真正实施者,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老师,对于学生影响力较为深刻。因此,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建议首先对于现有的辅导员队伍,要有一定培训机制,补充他们在各个方面的不足,如教育方面、心理方面、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建立高校辅导员的督导机制和个人成长计划,通过这些促进现有辅导员队伍专业性的发展。总之,通过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和学校归属感,进而影响大学的自我价值感的改变。

第五,加强大学校园的社团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工作的蓬勃发展。大学均存在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但作用相当有限。据了解,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对社团充满向往,但是,到大二之后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逐渐减少了。这说明我们社团开展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大一的加入说明同学们有需求,但后来的退出说明社团并没有他们想得到的东西,社团活动内容有待提高;其次,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再次,社团普遍缺少活动经费。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社团活动在大学生中的作用相当有限。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要高度重视社团的建设,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一方面获得了一定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促进了人际交往,增进学校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裴菁菁.中学生学校归属感、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徐坤英.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Goodenow C.Strengthening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context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2,27(2):177-196.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疗效比... 下一篇:Web3.0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宣传的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