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以教育为本、需教师先行

时间:2022-08-18 09:48:13

创新思维,以教育为本、需教师先行

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提出了一个需要我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的艰深命题。随着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教育科学的两大前沿研究主题为“创造可教、学习可视”,在它们被证明可能的同时,进而再研究“创造如何可教、学习如何可视”,王竹立老师在《创新思维能教吗?》一文中肯定了“创新思维可以培养”,正是其中观点之一。

无独有偶,2016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阐释了“创造的教育”的三个方面、六项基本内涵(原文载于《东北师大报》1309期1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系统、深入的思考,具体回答了创新思维“如何教育”的问题,指明了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和内涵,并将其作为东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两大宗旨(创造的教育、尊重的教育)之一。

笔者十分赞同刘益春校长“创造的教育”的提法。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必然是错误的教育。”教师要做学习的引导者,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要形成批判思维的习惯和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品格;环境方面要有广阔的平台、开放的思维和视野,以及宽松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

创新思维培养、创造的教育等这一系列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也凸显出新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对创新的需求。党的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而提出,新的《高等教育法》也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并明确提出,足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行成、创新教育的实践的社会期望是多么的迫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教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大学要培养出未来的创新人才,首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实践,其次是学生要跟进,环境要营造。同时,师范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毕业生应是具有教育家素养的优秀教师,要具备批判、反思的意识及习惯,要具备接受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并把这些能力通过显性知识的培养带动隐性知识的传递,一代代地影响到未来的学生。

创新思维,要以教育为本,需要教师先行、学生实践、环境保障。

上一篇: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反思 下一篇:我国的MOOC平台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