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18 09:02:59

中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以英国、美国、德国及中国台湾为代表,结合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全球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也陆续尝试了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及分段贯通等模式。本文即对中外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比较研究,提出了在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需兼顾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及加强内涵衔接等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研究;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32-02

中高职衔接指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中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及职业高中的学生(三校生)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教育衔接形式。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有利于确立各行业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并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全球典型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均充分意识到并极其重视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出符合本国(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特征,可有效促进其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如表1。

1.英国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用国家资格框架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英国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做法是,将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包含五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其中I、II、Ⅲ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为中职课程,Ⅲ、IV、V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为高职课程。同时,不同模块对应相应等级的“全国通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国家统一资格框架来保证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清晰界定及顺利贯通。

2.美国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美国职业教育以课程、项目的方式散落至各个阶段的教育系统中来开展。这是一种基于课程的单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它的典型特征是通过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实现普职高度融合。在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引入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课程,将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实施技术准备教育,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中职与高职层次教学大纲或课程呈现系统性,通过大纲与课程的对接保障这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

3.中国台湾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台湾教育体系自中等教育后期则分为“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两大相对独立的体系。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纵向通达且自成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沟通,平等平行。“五年一贯制”是最典型的一体化衔接方式,具体做法是高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我国台湾的“五专”实行学分制,规定至少修满220学分,学生在前两年公共课学习结业后允许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模块的教学方式。

二、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项政策、文件的出台,中国各省份纷纷进行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与尝试,根据相互衔接中中、高职院校间关系的不同,可将其概括为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及对口招生三种模式。

1.五年一贯制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即在一所高职院校或重点中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教学内容贯通中职与高职层次,教育期限为五年,是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五年一贯制模式有利于减少衔接中的内耗现象,便于系统设计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各自的办学优势;五年教育期限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易因期间缺少竞争压力而产生麻木及倦怠;五年时间统一由一所高职或中职院校实施教学,而在学籍管理上则是分段管理,这造成管理繁杂,难度较大。

2.分段贯通模式(3+2、3+3或4+2模式)。分段贯通模式指高职与中职院校挂钩,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在此种模式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院校间存在合作关系。分段贯通模式打破了中、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此模式中的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共同探讨、整体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与办学优势。存在的问题则表现在,中高职院校管理者及教师可能由于固有的习惯,不愿意根据双方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因此,双方合作的深度及效果存在较高的不稳定因素;仅由一所高职院校组织入学考试,考试的规范性、严肃性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对于中职毕业生而言,升学选择面较为局限。

3.对口招生模式。对口招生模式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通过单独组织的高职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中高职学校之间没有合作关系。此种升学、考试模式有利于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统一协调,能够保障考试的质量和规格。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通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成绩评判职业教育人才,不具有人才选拔的针对性;一些中职院校违背了开展对口招生的初衷,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组建升学班,偏重文化课学习,偏离了中职教育的意义;高职与中职院校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没有衔接,专业学习断档及重复问题严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中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1.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需以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基础。英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教育体系完整,发达的国家地区均已形成了与本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相适应的系统、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而中国目前仍停留在各层次教育机构各自为政的探索中,需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贯通及纵向衔接,并以实现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基础。

2.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在中国中高职教育实践中,各省份相关中职及高职院校纷纷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努力,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衔接模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中职毕业生升学选择面窄等问题,并非是中、高职院校层面可以解决的。全球典型的英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均具有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的特征,它使得教育衔接的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普适性得以保证。可见,在各地、各相关院校发挥主动性的同时,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同样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3.中国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亟待加强。与全球典型中高职衔接模式相比不难看出,中国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还停留在仅做到了学历衔接的阶段,诸如中高职专业不对口、培养目标定位混乱、课程设置断档及重复等,由于缺乏“内涵衔接”而出现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中已经逐渐凸显。而在全球典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中,无论通过课程分级、一体化大纲、专门补习,还是一贯制模式,均是以“内涵衔接”来保证中高职衔接的真正实现的。比较之下,中国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评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武佩牛.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

[4]胡晓红.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若干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9,(1).

[5]赵志群.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2,(2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省级教改项目《高职教育国际贸易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GZZD2011011);2011年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广东省中高职国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方案研究》(XJMS2011111);2012年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国贸专业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JG201223)

作者简介:周佳明(1982-),女,辽宁铁岭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上一篇:省级数据集中模式下提升数据质量的探讨 下一篇: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