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就业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18 06:02:06

农民工返乡就业研究综述

【摘要】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有效处理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国富民强,构建和谐新农村培养新的建设力量打下基础。因此,对于农民工返乡、返乡后就业的问题不能规避,其妥善解决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针对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研究涵盖较广,相关建议和措施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具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 返乡 就业 研究

2008年末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将掩盖在中国经济建设下部分“农民工返乡”现象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农民工不断向大城市涌入的同时又有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其流向呈现一个倒“V”字形。农民工返乡后出现不适应,自身以及社会因素的缺失再次使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变得纷繁复杂。

农民工返乡原因研究回顾

相关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原因进行探究,归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危机的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全世界,不断蚕食各大实体经济。我国在二三产业如建筑、电子、服装等行业(农民工大量云集的行业)受到强烈冲击,行业内经济萧条使得大量企业倒闭、萎缩,农民工被迫停工。根据列举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对GDP贡献率为-2.9%,出口贸易基本成两位数负增长。①而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不少企业破产倒闭,行业内结构调整和重组对农民工的需求条件趋向从单纯的数量到素质和技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下,大量农民工失业,他们失去经济来源后被迫离城返乡。

就业人口压力。农民工在就业的过程中同时面临着群体内部和外部激烈的竞争压力。据推算,我国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岗位缺口在1500万以上,而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一年高过一年,仅2009年就达到61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人员,总数超700万。②而农民工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素质、年龄、受教育程度、技能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城市适应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政策的束缚导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农民工虽进城从事非农职业,但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始终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地位。例如在户籍管理体制上,农民工“农转城”受诸多限制;在公司社会保障条例上,农民工在工商、医疗、养老等方面受到诸多歧视;在职业准入机制上,农民工大多从事地位低的、廉价的职业。进城打工的过程中,农民工承受了政治、经济、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部分农民工对这种不公平失去信心从而返乡。

产业集群的转移。虽然我国东南沿海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集中地,但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扶持,大量企业开始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另外,农民工较为熟悉家乡资源,并且人际关系相对集中,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兼顾家庭。因此大量农民工在新形势下做出返乡的选择。

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研究回顾

大量农民工返乡后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困境,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大的方面。

内部因素。一是农民工自身素质困境。统计表明,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87.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0.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仅占9.1%。③经分析得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素质有待提高,而他们接受培训机会少,缺乏谋生技能。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辍学之后离乡进城务工,从事非农职业,但返乡后面临新的就业压力,加之对农业缺乏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难以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除此之外,大量青年农民工在失业返乡后可能难以处理好现实局面,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以至破坏农村乃至社会的稳定。二是创业思维的缺乏。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不少农民工返乡后仍希望脱贫致富,一部分人在政策引导下走上创业的道路,但是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思路和方向,致使自己重倒失业的覆辙。

外部因素。一是政府机制的缺失。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缺乏重视,在服务中设置的程序隐蔽、繁杂,就业及相关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等导致农民工在返乡就业过程中面临新的就业困境。此外,部分农民工由于外出务工,不得不将自己的土地转与他人耕种,甚至错过新的土地承包机会,返乡后面临着“土地流转”的风险,④而政府在相关问题上却缺乏法律保护措施。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农民工返乡后在创业过程中缺乏资金支持,且现行体制下如县级银行贷款无批准权,贷款手续复杂,门槛较高,增加了农民工创业融资的难度,而在危机中金融体系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带有城市偏向,大量农村存款没用于农村建设而流出农村,因此在客观上导致了农民工创业困难。

农民工返乡就业对策和建议研究回顾

根据学术界对农民工返乡就业相关研究,大多数学者从不同角度解析农民工返乡就业现象并提出相应措施,大体可归为以下三个角度:

农民工群体角度。当今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农民工在现今强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另外,农民工需要培养长期备战的心理,只有通过不断培训与学习,不断实践才能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此外,广大农民工还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创业思维。部分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但是由于缺乏创业思维以及管理知识,这就要求农民工主动请教相关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创业上的不足,并且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看清形势,明确目标,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再就业资本。

政府职能角度。首先,政府应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和政策宣传的力度,极力提供解决农民工返乡后就业的相关政策,吸纳闲置劳动力将其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潜力军。其次,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资金适度倾斜于各种农民工技能培训教育的开展,增加农民工就业的本领。再次,政府应着力推行“以工代赈”,在农村开展农林水利等工程建设,通过兴建硬件设施提供就业岗位来解决当地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问题。最后,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教育、卫生、医疗、就业体制的改革,逐渐将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纳入国家无偿救助范围,积极引导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村相关服务机构重新进行职能定位,降低信贷门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农民工创业的资金问题,促进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社会责任角度。首先,当地乡镇企业应尽可能吸纳返乡的无业农民工,为企业降低劳动力支付成本,缓解社会群体矛盾,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其次,引进或就地新建农村非政府组织,为老百姓与基层政府搭建沟通的桥梁。在非政府组织引导下,各地可以积极组建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协会,引导和帮扶返乡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

研究结论

农民工返乡类型缺少界定。学术界在农民工返乡就业研究中对农民工返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并从不同角度针对农民工返乡原因提出了解决就业的举措,但是在列举相关措施时缺乏对农民工返乡类型的界定,不能具有针对性地将措施应用到与之相应的返乡原因的农民工身上,造成农民工在不必要的培训或程序上的时间浪费。因此,只有在深入细致地对农民工返乡类型进行分类,了解造成不同农民工返乡的具体原因和背景,针对不同返乡的农民工施以不同举措,才能有效提升农民工返乡后再就业的竞争潜力。

过度推崇创业促就业。近年来由于我国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政府鼓励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诸多学者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作为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主要形式。但是相关研究的态度多为积极的、正面的,过度推崇创业而忽略了众多负面的、失败的创业因素。因此,虽然以创业带动就业能缓解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多数创业失败的现实必须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这样才能为农民工返乡就业打造更平稳的平台和坚实的基础。

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就业研究都较好地把握了“以返乡为特征、就业为根本”这一主线。而伴随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深入,我国的“打工经济”必然会从东部向中西部、城市向农村、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因此,对于农民工返乡、返乡后就业的问题则不能规避,其妥善解决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本文系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就业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R0913,受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资助)

注释

①杨局成:“多举措并举保就业,上下联动促创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09年第3期。

②杨锦绣,石川,吴燕丽:“失业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1期。

③张文静:“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

④陆学艺,龚维彬:“从体制和机制入手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第9期。

上一篇:贫困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分析 下一篇:论社会体育指导员产业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