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 互融 汇通

时间:2022-08-18 07:54:05

【摘 要】目前,选修教材众多,内容繁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乏味,教学陷入了高投入、低效益的泥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力图使选修课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选修课; 整合; 交汇

【作者简介】 程国斌,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高中语文教学能手,盐城市基础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盐城市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主持市级课题两项,主编校本教材一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25-03

学校比较重视选修模块的学习,在高一年级就把必修一到必修五的内容全部学完了。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在选修课本学习上,投入很高,收效却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史记〉选读》,其选文本身已经做了精心的筛选,基本反映了《史记》真实的全貌;同时注意选择浅易文本,有利于高中生读懂和掌握。选文不但内容详实,历史事件经典,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不愧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唐诗宋词选读》,让人们流连在诗词的殿堂里,切身感受到唐诗的风韵,深切地体会到宋词的雅致,并且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论语孟子选读》记载了孔孟的言行,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格光辉和充满着圣贤的睿智。但是,由于容量较大,再好的东西,长时间阅读鉴赏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这既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更主要的是没有模块之间的穿插和交融,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在所难免。如果对选修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再选择,精组合,巧互融,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人物经历重组合

《史记》开创了史传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史记》还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人物的空白,如果没有《史记》我们就不知道中华历史上的许多伟人。比如说孔子,《孔子世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细致全面地勾画了孔子的一生。《孔子世家》是最权威也是最完整的一部有关孔子的人物传记。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是“理想人格”板块,这个板块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同样,在学习《论语孟子选读》的时候,也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因此,读《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地解读《论语》。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选自《孔子世家》)

所选的这段文字,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从政情况。通过认真研读,我们能得到以下的信息:孔子出身贫贱,才貌双全;孔子为政能力较强,政绩显著;孔子仕途坎坷,屡遭“斥”“逐”,未能如愿;在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孔子仍然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没有一丝一毫的放弃;孔子不畏艰难困苦,执着地宣讲其政治主张,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从简短的介绍中,我们后人对孔子的敬意油然而生,一个具体可感、亲切感人的圣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然,全面了解孔子其人信度和效度最高的莫过于《论语》了,重点研究《夫子自道》部分,会大有收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选自《为政第二章》)在孔子的一生中,求道与求仕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曲折坎坷。孔子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时,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言简意赅进行自我评价。言为心声,这足以让后人真实客观地了解和评价他。纵观《论语》,处处是孔子好学慎思的心得之语,无论做什么,心里老是想着学与问。难怪司马迁赞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实至名归,无愧于圣人的称号。

因此,把《〈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 (节选)与《论语孟子选读》组合起来学习,这样可以互为照应,既可以了解孔子的生平,也可以深层次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二、历史事件互渗透

李广是汉代抗击匈奴的爱国名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提到李广的为人和事迹人们无不为之敬佩,他确实是华夏民族英雄之一。

李将军的事迹在《李将军列传》和《唐诗宋词选读》中都有记载和评价。《李将军列传》篇幅较长,分多个课时讲析,主要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在选文中主要记叙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斩杀霸陵尉”、“从卫青击匈奴 ”等事件,在情节中描绘人物,刻画出李广将军的为人。《唐诗宋词选读》中高适的《燕歌行并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都有对李广将军的赞叹,虽然涉及将军的相关内容篇幅简短,但是分量很重,意义深远。在学习《李将军列传》时适合采用长篇短教的方法,把相关的事件进行概括,点面结合,对重点表现李将军性格的事件细化、深化,既有整体的感知,也有局部的认识。而学习《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相关诗篇宜采用短篇长教的方法,把一首诗读“长”,读“厚”。把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渗透,学习会更加有效,学起来更加轻松自如。

《李将军列传》中描写了李广擅长骑射,汉军中无人匹及,是神射手的代名词。这时候不妨联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学生对这首诗耳熟能详,短短的一首诗就把李广的善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请学生自主讲解这首诗后,再回到原文,找出能够表现李将军这一特点的内容就易如反掌,印象深刻。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心的描写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学生有画面感,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姿。

当读到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不禁教人苦苦追念李将军。学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时,当讲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自然会重点分析“李广难封”的典故,尽管书后有注释,如果联系《李将军列传》中的相关内容,比如“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自序》),表现了李将军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气概和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美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将军却命运多舛。“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广一生征战无数却不能封侯,自刎沙场,令后人扼腕感慨。多个选文之间的穿插,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广是一个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悲剧英雄人物的形象。

三、情感取向巧勾连

人物的价值和情感取向具有同一性,在不同的文章当中,通过具体的事情和评价,互为印证,使得人物的个性鲜明,情感取向一致。我们以孔子最为得意、最为器重的学生颜回为例。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时候与三个高徒的对话,非常精彩。子路、子贡的回答让孔子感觉到了信仰的危机,而颜回的回答令孔子很欣慰。颜回对老师的提问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尽管天下人不理解,不容纳,这并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正证明我们是君子,当权者是羞耻的。对于孔子观点和做法,颜回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同样一个问题,孔子三个弟子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回答,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境界。颜回则表现出认识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描写,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选自《论语 雍也》)孔子称赞颜回的品质高尚,孔子为何对自己的学生颜回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原因在于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颜回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并有着为此不懈追求的精神,生活清苦停止不下前进的脚步,在穷苦困顿中也能自得其乐。通过切内联外,让学生加深对颜回这个人物的理解。

选修内容的重组和整合,筛选和穿插,交融和汇通,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新颖性、选择性。把纷繁复杂的选修内容变得简洁明了,变得条理清晰。让学生自主享受学习的过程,积累文化底蕴,改善思维品质,提高人文素养。这样,可以让教学游刃有余,开合自如,促进课堂的生成,提高教学效益;可以让学生有效迁移,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上一篇:洞庭湖畔鱼米香 下一篇:关于小学生看电视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