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策略

时间:2022-08-17 06:17:58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策略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非正式群体的调查,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非正式群体教育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非正式群体 教育管理对策

美国社会群体学家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首次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之后很多学者对非正式群体进行了研究,综合有关研究文献表明,非正式群体是伴随着正式群体的运转而形成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是交叉混合的。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感情和融洽为主要标准,有不成文的行为规则,约束是软化的,非强制的;带头人无正式的权利,是自然领袖,在团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维系非正式群体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

教育领域内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随着授课制的普遍实行和教育相关学科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有特定的目标、特定的文化、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特定的功能,特别是班级中人际关系的产生、人际交往的方式、人际交往的选择,以及由人际交往而产生的人际交往结构对班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班级、社团、系等正式学生组织外,在学生群体中实际存在着的,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无形组织称为非正式群体,又称小团体。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强。可以说,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的课题。在学生管理中,我们不能仅仅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和管理,更应注重对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总之,高校院校的扩招和外部条件的变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昆明市3所高等职业院校的380名学生为调查主体,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配额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具体抽样样本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1 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表2 调查样本年龄构成情况

表3 调查样本年级构成情况

(二)调查信息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法和个案访谈法,调查学生参与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总结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80份,回收358份,回收率为94.2%,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信息处理方法

调查信息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保证了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原因

当问及“你或你周围的同学加入过非正式群体吗?”时,有68%的同学表示参加过。当问及“你所在的非正式群体有多少人”时,有36%的同学选择“2至4人”,38%的同学选择“5至10人”,表明大学生参加非正式群体的人数较多,但是群体规模总体不大。

在问及“你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是什么?”时,有55%的人回答:“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一研究结果与有些学者认为大部分学生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是展现个人能力有差别。大学生由于社会背景、年龄、经历、理想、观念等相同,因此有共同的话题,容易产生共鸣。认为参与非正式群体是体现个人能力的占50%,大学生进入大学,脱离了高中的紧张生活,使他们有自由的空间来发挥个人的特长。因此,他们希望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展现自己。有31%的学生认为他们之所以加入非正式群体主要是个人情感的需要,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远离家乡,在陌生的地方没有亲人和朋友,经常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希望加入非正式群体来寻求感情的支持。有14%的学生认为,加入的原因是为将来走入社会打基础,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多数学校在学生未走入社会之前就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就业的相关知识,使得大学生们积极思索个人的未来。因此,他们愿意自觉加入非正式群体,来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以为将来更快速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本调查依据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性质可分为良性和恶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有多种状态,当非正式群体满足学生交友、倾诉、交往和沟通需要时,良性群体自然形成。当学生非正式群体不利于学生成长,具有明显的“反教育性”和学校教育存在对抗性,社会不良因素大量介入,危害性明显,有时涉及非法活动,称之为恶性群体。

2.根据目的可分为游戏型和学习型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某些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如郊游、聚会或游戏等,学生不得不通过非正式群体形式寻求心理和生理的满足,这类群体可称之为游戏型群体。他们会经常组织课外活动,如课后到网吧或游戏室打联机游戏、台球室打台球、卡拉OK唱歌、酒吧喝酒、聚会等。

3.根据特性可分为破坏型和建设型

学生非正式群体时刻影响班集体建设及学校软文化教育,破坏型非正式群体抵制学校教育,反对参加班集体或学校集体活动,对正式群体的建设起干扰破坏作用。而建设型群体帮助教师管理好班级,建设班级及校园良好软文化环境。

4.根据结构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构成,根据核心人物的权威性及非正式群体的内部凝聚力形成紧密型或松散型群体。

(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积极作用

(1)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非正式群体是自愿性质的,其成员甚至是无意识地加入进来。他们之所以愿意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是因为这类组织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需要的满足。比如,通过非正式群体的频繁接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友谊,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孤独的感觉,满足他们“被爱”以及“施爱于他人”的需要;基于共同的认同认识或兴趣,对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谈论,甚至争论,可以帮助他们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从属于某个非正式组织,可满足他们“归属”、“安全”的需要,等等。

(2)大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频繁接触会使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这种非正式的融洽关系和精神如能带到班集体中,有利于促进正式组织活动协调进行。

(3)非正式群体也是在某种校园环境中存在的。就像环境的评价会影响个人的行为一样,学校的认可或拒绝也会左右非正式群体的行为。非正式群体为了群体的利益,为了在正式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往往会自觉或自发地帮助正式群体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2.消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群体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群体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2)非正式群体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有些学生虽然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但非正式群体一致性的要求可能不允许他冒尖,从而使个人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对策

(一)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不同性质管理,良性群体应加以利用,树立其榜样作用,利用激励机制发挥其积极作用并继续发展;恶性群体应坚决制止,发动一切资源说服教育,争取转化。根据群体不同活动目的管理,以娱乐为目的的群体应引导其参与健康娱乐活动方式,培养良好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加或为学生设计健康娱乐活动(如产学结合,肯德基三人篮球赛,社会公益活动等);以学习为目的的群体应扩大其对其他同学的积极影响,肯定其积极作用。根据群体不同特性管理,具有破坏性质的群体应及时发现,并在最大程度上制止或减低破坏性,对成员应正确引导;具有建设性质的群体应加大建设效果,保护建设结果。根据群体不同结构管理,应紧紧地抓住核心人物从而掌握群体发展趋势;对松散结构群体应争取打入内部,完善内部结构,从而引导教育其向健康方面发展。

(二)有效管理群体内成员

核心人物: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通常自然形成,该类学生在群体中有较高威信。群体中其他成员在行为和意识上会无条件服从该类学生,因而群体中核心人物的行为和意识对群体行为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通常情况下,核心人物“亲教育性”或“反教育性”将决定该群体教育性质。对待他们应善于发现其优点,并给予肯定,坦诚相待,真心关爱,了解其内心需要,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必要时为其创建能发挥其积极性和特长的条件,如担任学生干部,改变其身份,使其成为正式群体成员,利用其特殊威信改变群体变化和发展。

次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体中除了核心人物,通常会存在1到2个次核心人物。该类学生通常是群体中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是经常被学生称为“军师”一类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群体中起到出谋划策作用,他们的决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核心人物决策,同时对群体中其他成员具有较强影响力。这类学生常具有双重身份,老师常会安排一些正式群体职务,与老师关系较好,但又是某个非正式群体成员。因此当教师想了解非正式群体活动动向时,这类学生是最好的信息提供者。

普通成员:在非正式群体中普通成员占大多数,但只是处于附和与跟随状态,这类学生对群体发展和建设没有决定权,单纯服从和听信核心人物及次核心人物的决定。因此教师在认识非正式群体时要正确区分这类学生,对他们教育应该更细致更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

边缘人物:非正式群体中存在边缘人物。这类学生通常想要加入或想要退出该群体,但处于观望状态,需要外因刺激,是教师最容易教育的一类学生。教师对这类学生教育一定要注意度把握这个年龄学生很强的逆反心理。教师的不恰当教育通常会适得其反,在教育管理中应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及行动趋向,对该类学生说服、教育与引导比较容易。

(三)有效协调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重视正式群体对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影响,应加强班集体建设,培养得力能干的学生干部,创建良好的集体环境。开展积极向上并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班集体中创建正确集体舆论,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健康群体或正式群体。同时要密切关注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如当非正式群体规模较大,号召力较强时可以通过分离,制止甚至处分个别人员的办法减小规模,减低号召力。

高等职业院校非正式群体较多,平均每个班有5个以上,关系较复杂,跨班级、年级、系部学院等情况突出。班级或学校中各个非正式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力较大,群体间的相互影响容易引发班级间、年级间,甚至各系部、学院之间纠纷。教师应积极和其他教师配合共同管理,不袒护,不推诿,不回避。在教育管理中应善于观察学生动向,多和学生真诚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争取其他教师和其他班级同学的配合。

(四)加强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

提升教师管理素质和水平是强化学校管理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管理水平提升。首先教师管理定位需多角度化,对待非正式群体时教师是管理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学习者。教师应在参与前提下,学习了解学生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及情感上遇到的难题。管理方法不简单,不粗暴,管理角度多样化,即站在校方,也站在教师,还站在学生,更站在家长角度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其次,教师知识体系构建需多元化,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及行为学。如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学习公共社会管理学等。教师应抱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做到“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不仅满足于是一名教育者,而且应成为一名细心的心理学家、优秀的管理人员、深刻的社会学家、合理的行为学家。

(五)加强校方管理制度及校园文化建设

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非正式群体,特别是恶性非正式群体产生,在入校时,校方应详细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密切注意非正式群体,跟踪观察。除事先尽量避免外,对已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校方应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学校软文化建设是对非正式群体的潜性教育。校方在学校管理上应多组织校内有意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艺术节,技能竞赛,卡拉OK比赛,街舞比赛,兴趣社团活动等。另外学校可以开设校园绿色网吧,引导学生绿色上网,还可发挥职业学校特长,让学生参与管理校园小商店、食堂及相关专业实训室,倡导健康积极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事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六)加强社区及家庭参与管理机制的建设

非正式群体大多在课外或校外进行活动,因此社区和家庭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应与街道及派出所建立良好关系,随时密切关注学生活动趋向,必要时及时制止学生非法活动。另外学校所在社区可邀请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利用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相应活动,如义务检测家用电器、汽车检修、礼貌礼节知识、学雷锋活动等,建立良好学校与社区关系,同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发挥特长,树立自信心,为跨入社会打好基础。

家庭是人生活和成长的基本单位,家长应对子女健康成长负责,应构建良好的家庭气氛,形成通畅的沟通渠道,平等交流,真诚相对。家长应了解子女心理及生理特征,理解子女正常需要,关心子女成长,掌握子女同伴情况,做子女的好父母、好伙伴。对待家长群体,学校应搭建家长和学校互动平台,适时开展活动,指导家长如何同子女相处,如何教育管理子女,帮助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理解学生的行为特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使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得到充分发展,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这样才能管理好我们的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动者,其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和良好教育策略的实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构成特点、行为方式、相互影响和功能作用等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有助于更清楚、更直接地分析学生非正式群体,并通过深入了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认知程度、管理方法,总结教师教育管理经验,提高教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班尼.约翰逊著.邵瑞珍译.教育社会心理学[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3]斯蒂芬.p.罗宾斯著,郑小明译.组织行为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弗利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叶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下一篇: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