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赏析与传承

时间:2022-08-17 02:40:22

国画赏析与传承

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2015年1月,第20届美国洛杉矶艺术博览会(LA Art Show)上的中国“水墨之光”“非遗之粹 ”主题展大放异彩,让全世界人民领略到了中国水墨绘画技法的魅力和意蕴。

国画,古时称为丹青,俗称水墨画,主要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中国传统绘画,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又称“国画”。国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的一中画。

国画文脉,底蕴厚重

国画同希腊的雕刻、法国的音乐被誉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的三杰,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用以表达先民信仰、愿望的彩陶画、岩画就初露国画理念。战国时期画在丝织品上的帛画等,揭开了国画的起源,也奠定了国画的基础。

秦汉王朝时期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可以说,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在国画里透射着的特点,对其发展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战争频繁,但仍然在国画史上迈出了稳健的一步,虽民生疾苦但仍然涌现出一批有文化素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和传世佳作。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顾恺之曾说:“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他对艺术创作中形神关系的深刻领悟和卓绝见识率先在历史上扬起了中国美学形神论的大旗。这是他通过对前人的综述而形成的理论,在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传神之作《洛神赋图》当之无愧为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隋唐是国画南北统一,走向鼎盛的时期。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是唐代绘画灿烂发展的前奏。 在人物画方面吴道子、周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子虔的存世名作《游春图》,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五代两宋之后,国画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明末清初以山人为代表的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使之又进了一步。清末,海上画派及后来的岭南画派的出现使传统的国画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展现了新风貌。吴昌硕、齐白石的出现,使大写意出现了新局面,诗、书、画、印达到完美融合。到近代,由于徐悲鸿,林凤眠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画家的回归,国画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当今国画已成为业内第一画种,人才辈出,俊采星驰。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民族,国画起着重要的历史文脉传承,国画历史谱写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历史发展。

国画技法,传承文化

国画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印章等为绘画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魅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富有民族特色的工具材料

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浓黑而具有光泽的墨,洁白而细腻的宣纸,淡雅而又富于装饰效果的矿、植物颜色,其中笔墨是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是中国哲学和传统人文精神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虽然,现代成千上万的画家,都在绞尽脑汁不断探求各种新的材料、工具和技法的创新,但也只有局部的一两个方面的变化,不能成为主流。大量考古及资料证明,传统材料工具的使用已经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其民族特色历久不衰,根本就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

独具一格的笔墨技法

早在南朝齐梁间画家谢赫《古画品录序》中提出六法论:“气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 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谢赫的六法无疑是国画坛的财富,哺育了历代大师,无数的画家和理论家。

继之还有五代荆浩笔法六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明李开先提出神、清、老、劲、活、润,六种笔法。黄宾虹提出平、园、留、重、变五种笔法,提出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七种墨法。笔墨技法中有勾法、勒法、斫法、描法、皴法、擦法、染法、曳法、拂法、颤法、揉法、迸法、拓法、丝法,以及引入书法用笔的提、按、顿、挫、转、枪、衄、,形成丰富多彩的笔法和墨法。

历代山水画技法总结出十余种皴法,如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荷叶皴等等。工笔要求的是运思精深的严谨和笔迹周密的完整;写意,则是要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笔虽不周而意周的脱落潇洒,不拘法度的雄健之气。

豪迈大气的绘画气韵

在传统文人看来,观察一个人,只要他拿起毛笔画一道,明白人即可看出他的全部能耐,包括经历、学识、修养和才华。国画的高度不单是艺术技巧的高度,更是修养的高度、人格的高度、民族精神的高度,是技道合一的艺术表现达到神化的高度。黄宾虹说:“木工之结在于牢,画家之结在于气。”吴昌硕说:“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我演粗笔作粗画,欲宣郁勃开心胸。”“惜哉秋鬓横皤皤,雄心只对梅花哦。一枝持赠双滂沱,挥毫落纸如挥戈。”

国画不仅仅要求画家有较好的文、史、哲基础,还要深入理解书法和绘画的笔墨关系,真正理解什么叫写意画,提高写意画的表现力。深刻体悟何为气、格、神、韵,锤炼笔墨技巧,掌握艺术规律,并且达到如同庖丁解牛的程度。落笔自能通天地神明之德、类万物性情之灵,直达写意绘画之真谛。国画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不可比拟,世界上再也没有绘画形式象国画那样,承载着那么多的内涵,一笔一墨融汇的是人与自然的精神。

国画现状,亟需保护

国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国画就是学习文、史、哲于一体的中国文化,自古即被视为“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可谓博大精深。学习国画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发扬国画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

《张大千和毕加索》文中提到,毕加索一见张大千便说:“我最不懂的,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的艺术。除次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不懂艺术。”毕加索还用毛笔学画国画,其中仿齐白石的画就有五大册,每册三四十幅。他说:“国画真神奇。……连中国的字,都是艺术。”画界泰斗毕加索尚且如是评价国画,崇尚国画,可见国画艺术之神奇。

随着现代化进程、国门打开外来文化冲击,大量文化遗产失去传承。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国画等国粹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及融合。部分西方借此机会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想消解华夏民族文化,化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以削弱中国的综合国力。

缺乏合法保护的国画必将受到文化安全的冲击。切莫亡羊补牢,悔之晚矣。保护传统文化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国画是举世瞩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一颗游离在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外的“珍珠”。传承、发展国画,必须立足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收录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行规范地保护、传承、传播,这是国画发展的可行途径,只有这样才利于国家文化安全,使国画在传承、发展中走向繁荣,始终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作者单位: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常用解法 下一篇:坡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