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时间:2022-10-14 10:10:57

中国画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中国画历来讲究以自然为师,特别是山水画。凡富有永久生命力的艺术佳作,均兼具自然与艺术之美。自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超越了世俗礼仪的束缚,自由地以真性情、真感情面对人生,从而产生情感自然流露的艺术,即艺术的自然美。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的第二层含义是自然景物作为审美对象,即所谓的自然美。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不为人的意志所决定,但必须有人的参与,自然美才能存在于大自然中。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是经艺术家加工后,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自然美是自然的,非形式化的,艺术美是人造的,形式化的。自然美是艺术美的一部分,被艺术美所包涵。自然美相对于艺术美而存在,是脱胎于艺术美的。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恰好相反,西方人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中国人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主客二分”,源于西方人特有的“理性”精神,人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其艺术流为自然之模仿,追求客观现实的科学真实性;“合而为一”,源于东方人的“人为”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为人服务,而其艺术成为理想之现实。由于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这样就为中国画在主客观关系上找到了贯通造化与心源的纽带。中国画是指向人,指向人心的,着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显现、人品的表露和人的理想的寄托。中国画所追求的真、善、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中国画不是直接描摹自然,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内在精神的真实,是经艺术家主观加工的自然的表现,是人化的自然,是自然为主观情思的象征。它的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化的创构。中国画所表现的是中国人的艺术心灵,它既不是对自然世界的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做无尽的追求;借物寄情,借物言志,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生命的动,都有自然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完美结合。

一切美的东西都来源于自然,自然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的自然美则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唐代张b所云“外造师化,中得心源”,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两者关系最好的概括。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转化过程中,画家孜孜以求的是,创造一个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与现实不同的新“自然”。在人类的自然活动中,直接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音调,与自然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灵感是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美创造的条件。谢赫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是布置自然万象于尺幅之中,使自然之境界成为艺术之境界。“应物象形”也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便是中发心源。故“应物”是以心写物,不是对自然简单的再现,而是比自然更高更概括,艺术家必须从精神与物质方面对自然有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包含了作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艺术表现的完整过程。

自然美是客观对象,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相同的风景,不同的人看到,能产生不同的感受,更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美。我们内心情感思想的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像测量仪器一样表现出来,只有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所以说,中国画是中国画家书写情思的媒介,是心灵与自然的完全合一。中国画以透过自然反映某种社会生活面貌,通过“似与不似”的自然形象体现人的情操与理想。万象自然,经人的陶熔铸炼和再创造,单纯的自然美升格为艺术的美。当艺术家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美的价值就具有了超越性。在自然美中,他超越于自然,而达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想结构;而在人类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自然。如宋人尺幅花鸟,于聊聊数笔中,写出无尽的自然,物理具足,生趣盎然。

大自然赋予万物变化多姿的形态,绚烂的色彩,自然美的丰富性,多样性,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对自然机械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艺术家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艺术家将自然中的美集中、典型、理想化的结果。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艺术家和自然世界的“物我合一”,即主观与客观的自然融通,难分彼此!艺术的根本来源,是客观现实世界,中国画中体现的正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观众戏.汇演戏.精品戏 下一篇:音乐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