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问对语文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2-08-17 02:15:50

探究提问对语文教育的作用

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知识的难度系数,要么没有任何铺垫,突兀地抛出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要么不考虑实际情况,频频铺垫,人为降低思考的难度。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因为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知识的难易程度,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铺垫式提问,这就要考虑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对于一些深奥的问题,学生很难找到切入点去思考和解决,这时候,教师就要分解难度,为难题铺上一段“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对于较简单的知识,则完全没有必要为其铺垫。

一、课中巧妙运用铺垫式提问

(一)运用铺垫式提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之所以比较沉闷,主要和学生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巧妙运用铺垫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设计《创造学思想录》教案时,就考虑到学生对这种抽象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太感兴趣,所以用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笔者先在多媒体上呈现一把梳子和一个和尚,然后问他们:“我们怎么也不会把梳子和和尚联想到一起的吧,但是某人才招聘会的题目就是要把梳子卖给和尚庙。第一个推销员一把也没有卖掉,第二个卖掉十几把,第三个卖掉一百多把,第四个卖掉几千把。让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四个营销员是怎么做的?本来昏昏入睡的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特别对第四个推销员的方法很好奇,他们想出的推销方法有很多也非常有创意。这种导入的方式的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并且这个铺垫式问题设计本身也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训练。

(二)运用铺垫式提问,促进思维顺利展开

管春梅认为“:许多教师忽视思维规律,直接拔高难度。有的老师在学生还没有进入深思之中,提问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未经任何铺垫和提示,突然提出部分思辨意识较浓、探究意味较强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陷入一种思维真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1(]P.21)所以当课堂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随机应变,及时为学生铺设好“阶梯”,让他们的思维从真空状态中解放出来。比如笔者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分析人物形象后,笔者就提出问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结果学生都说是“于勒”,然后笔者就让他们再思考一下,结果学生非常茫然,不知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看到他们的表情,笔者就明白了他们对如何判断谁是主人公还不是很清楚。于是笔者就引导他们去回忆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然后问“当时你确定文章的主人公的理由是什么呢?经过这么一点拨,有许多学生恍然大悟,根据回忆总结出如何判定主人公的三条依据。然后笔者再让他们根据这些知识去判断课文的主人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巧妙设计铺垫式提问,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为有难度的题目搭建台阶。

二、课后反思铺垫式提问的效果

上完一堂课,教师要及时反思铺垫式提问的效果,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改进提问的艺术,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要反思备课时设计的铺垫式提问在课堂中的运用是否有效。比如在讲《陈涉世家》时,让学生判断“悍吏之来吾乡”中“之”的用法,笔者就没有正确估计到他们的掌握情况,结果许多学生都判断错误,笔者只好再次带领学生回忆“之”的用法,导致这一环节在课堂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还要反思课堂中是否把握住了铺垫式提问的尺度。铺垫式提问的适度性主要包括提问时机适度、问题数量适度两个方面。时机适度先从教学内容来看,老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再从教学时机看,应该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必须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苦苦思索而不得之时才进行铺垫式提问。只有把握住铺垫式提问的时机,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铺垫式提问只是提问的一种类型,却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可以把铺垫式提问比作是剂、登山的阶梯,虽然比较渺小,却是不可或缺的。有了它的存在,学生的思维不会因卡壳而停滞不前,不会因总是思考不出而从此惧怕语文;有了它的存在,学生的思维如插上了翅膀,可以飞得更高,如沉重生锈的机器加上剂变得轻盈起来。

作者:张海英 单位: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

上一篇:略说妇产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及护理 下一篇:普高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