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争议中的文化原则

时间:2022-08-17 12:50:32

当代科学争议中的文化原则

今天一共会讲到六个原则。所谓原则,本身是很抽象的,但我们会结合实例,来看这些原则的应用。

原则一

科学在不断发展,这意味着什么?

第一个原则: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个?因为这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大家肯定同意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不断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是没有考虑过的。

我估计你们中间的大部分人,相信有所谓“纯粹客观”的科学,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科学就是给我们提供外部世界客观规律的。因此当人们在谈论“科学事实”的时候,通常就会意味着在向你宣示“真理”,他告诉你的东西,是完全没有个人偏见在里面的,也就是说,外部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个想法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受过理工科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理工科教育的人其实都相信这一点,都觉得科学会告诉我们一个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但是仔细想想,这个信念和“科学在不断发展”不是明显相悖的吗?科学一直在发展,就意味着我们不断地有新的科学结论,新结论取代了旧结论时,我们就说这个新结论反映了客观真实,而那个旧结论就不再真实了。那么,今天我们相信它是真实的结论,如果明天它被取代,我们又会相信明天的那个结论是真实的吗?那现在的这个结论,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充分的理由,能够确信此刻的科学结论就是客观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

以前还有一种说法,真实情况其实是存在的,我们是不断地去逼近它,科学发展不就是为了不断地去逼近它吗?但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所谓的科学结论是在不断改变的,这些改变本身,是不是能被解释为对某一个预设之物的逼近呢?实际上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这样说。

所以,我觉得在通俗的层面上,最可以接受的就是霍金在《大设计》中所主张的,我们是通过一个图像来把握外部世界的,这个图像是人为建构的,他所谓的图像就是我们今天的科学理论,这个图像不断地在改变。所以我们如果同意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话,那么就要记住一条――今天我们接受的科学结论,随时都可能被取代。既然如此,就没有理由相信今天的这个结论是纯粹客观的。

原则二

科学总是有局限的

接着再来讨论第二个原则:科学总是有局限的。关于这条,很多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当然是很容易同意的,但是如果你稍微仔细想一想,也是有问题的。到底是在什么意义上同意?首先,如果我们同意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的结论随时都可能被取代,仅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知道今天的科学肯定是有局限的,但是科学的局限性还不止是在这个意义上。比较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科学没有无限的精度。我自己就是学天体物理专业的,这个学科看起来是很精密的,所以我们通常把物理学、天文学之类的称之为精密科学。但是其实很多事情我们是做不到绝对精密的,只不过是在现有的要求下,达到了所要求的精度。比方说今天把嫦娥号发射到月亮上去,可是地球、太阳、月亮这三者的力学关系是力学中经典的三体问题,三体问题是一个没有办法获得精确解的问题,我们只能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近似它。但是此刻,对于要把嫦娥号发射到月亮上让它着陆这个精确度,我们现有的天体力学理论是够了。所以看上去似乎是非常精密的学科,实际上也还做不到绝对精密。

第二,没有绝对的确定性。比方说DNA亲子鉴定,不会给你提供百分之百的结论,提供的都是百分之九十九点几的数据,没有百分之一百就是因为不可能有绝对的确定性。这是科学常有的局限。精密科学都有这样的局限,更不要说那些不那么精密的科学了,比方说医学,一种新药推出来会说临床有效率多少,但不会说临床有效率百分之一百,那是因为每个个体的情况都不一样,只能讲一个百分比。通常我们相信百分比高一点的比百分比低一点的要好些。

第三,许多结论需要时间。有些问题哪怕理论上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此刻也没有条件解决。比方说吃转基因大米,到底安全不安全?这个问题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在没有足够长时间来获取证据的情况下,很多问题是难以有明确结论的。

证据、反例、证明、存疑,这几个概念都和科学的局限性有关。

有些以科学的名义发言的人常说“我们科学上有证据”,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雄辩,但实际上完全可以是漏洞百出的。为什么?因为证据是可以选择的,有有利于你的证据,也有不利于你的证据。而公众和专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通常专家可以选择对他有利的证据,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大讲特讲,使公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再看反例,通常我们认为某一个理论即使有很多证据对它有利,但是若有一个反例出现,对这个理论就是致命的,这点科学界是同意的,因此如果你要驳倒某一个理论,你就需要提出反例。

那什么叫证明?这个词汇也是很容易被公众误解的。以科学的名义发言的时候,经常可以宣称:“科学已经证明”如何如何了。比方说前不久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标题“专家说食用转基因食品会致癌是造谣”,很多人看了这条标题之后,不动脑筋,就会认为:这当然意味着吃转基因食品不会致癌。可是实际上,那句话并不能保证他不会致癌,“专家”只是说,现在断定吃转基因食品会致癌还没有足够证据,如果现在这样断定,你就是造谣。但是如果因此反过来断定“吃转基因食品不会致癌”,你同样是造谣――因为会致癌的证据没有出现,并不能构成“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致癌”的证明,因为不会致癌的证据此刻也没有出现。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持存疑的态度。也就是说,有一些人认为吃转基因食品可能会致癌,但是现在致癌的确切证据尚未出现,不致癌的确切证据也没有出现,所以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我们对它存疑,这个态度才是比较合理的。

现在我们结合上面两个原则,以当下沸沸扬扬的关于转基因主粮争议为个案(这个争议被严重误导),来看这些原则的应用,并引出后面的四个原则。

关于转基因主粮,当下媒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你的注意力又集中在哪里?只消稍稍关注一下媒体,就知道注意力都集中在吃转基因食品是不是安全上。

我们原来吃的主粮到现在为止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人要想让你吃另一种主粮,他正确的说服路径应该是怎样的呢?有两条:第一,告诉你原有的主粮有缺点;第二,告诉你新的主粮比你原来的优越,比如我的主粮更高产,用的农药更少,等等。这样说服你才是合乎逻辑的。可事实上他不跟你讲这些,而是和你讲吃我的新主粮如何安全,这是一个什么论证路径?就算你想给我吃的转基因主粮是安全的好了,可我为什么要换一种来吃呢?当向我们推销一种新产品时,不认真证明新品有何优越,却不停地跟我们讲新品如何安全,这在逻辑上不是很荒谬吗?

转基因主粮到底有没有明显的优势?如果真有的话,就应该重点来讲这个优势。但是我们看见的推广转基因主粮的人,提到那两个所谓优势(一个是增产,一个是少用农药)时,总是轻描淡写,偶尔讲一讲立刻把话题转到吃它是不是安全上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两个优势不能多讲。为什么?第一,这两点非常有争议;第二,如果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两点上去了,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对公众和媒体说谎被揭穿的概率比以前大得多,在今天,你对媒体和公众说谎,只要被关注上了,就很快会穿帮。因此,安全的策略是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他无害的事情上去。刚才我们谈到科学的局限性之一是很多结论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与否恰恰就是一个需要时间来证明的问题,此刻是没办法确定的。

转基因主粮到底有没有优越性呢?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对证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极力鼓吹推广转基因主粮的人经常提到一件事情,说某篇反对转基因主粮的文章已经被什么杂志宣布撤销了,这都几年前的事儿了,整天拿这一篇文章说事,客观效果是要让听众觉得反对转基因的那些理论和研究成果是站不住脚的,连论文都被人家撤销了。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反对转基因主粮的文章没有被撤销,那些文章为什么不讲?

我这里介绍一下新西兰Heinemann教授等五人的研究结果,Heinemann是这方面的权威人士,这篇于二。一三年六月,已被广泛引用。他们比较了数十年来北美和西欧几个作物的种植。北美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大规模种植玉米、大豆、油菜籽这几种作物的转基因品种,而在西欧,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国家是不准种转基因作物的(西欧只有西班牙允许种)。他们选择这两个地区来比较,就是要考察同样的作物,种转基因品种和非转基因品种到底孰优孰劣。

这个论文很长,里面的详细数据和图表都清楚表明:无论种转基因品种的北美还是不种转基因品种的西欧,上述作物的产量都在上升,农药的使用量都在下降。但是西欧的产量上升得比北美快,农药的使用更明显比北美下降得多。所以,转基因品种能够增产和减少使用农药这两个神话,在这项研究中完全破产。

这位教授的论文还强调了一点:凡是种植转基因品种的地区,可供种植的同类作物的品种就会急剧减少,所以实际上转基因品种会破坏环境多样性。转基因品种在这一点上明显是劣势,但这在推广转基因主粮的人那里从来不会讲到。

关于转基因主粮中的专利问题,就更复杂了。许多批评转基因主粮的人还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极力鼓吹转基因主粮的人从来不谈专利问题,他们对专利问题都讳莫如深。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最近出了《未来》一书,相信在座有人已经读过。戈尔虽然是美国人,但他对孟山都公司的行为明显持批判态度。他引用美国一个种子专家的数据,指出孟山都公司控制了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种子基因专利。戈尔说,“这种失衡的权力也体现在人类无法平等地获取和利用从生命科学革命中产生的各类重要突破。”这话比较委婉,实际上就是说,垄断了那么多种子基因的专利,所以谁去种植那些转基因作物,孟山都公司都可以向他收钱。最近的调查表明:美国专利局中,仅BT技术的有效专利,孟山都公司就有八十七项,它的竞争对手杜邦公司有七十四项。前不久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提交了题为《双重风险下的转基因水稻研究》的报告,其中指出,中国的三个转基因稻种里面不仅有孟山都公司的专利,还有先锋公司和拜耳公司的专利。这就意味着,这些大公司随时可以对你的商业化种植启动司法诉求。

连戈尔都批判孟山都公司的这种垄断行为,可是国内某位力主推广转基因主粮的院士居然对媒体说“孟山都等公司确实有占领市场的商业目的,这点无可厚非”。而在二。一四年第一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当记者请他就上述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报告的结论发表意见时,这位院士的回答是:“抗虫棉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种植规模扩大后,从来没有发生国际纠纷。”――记者明明问的是转基因稻种的知识产权,根本没有问他抗虫棉啊!

他的这些话,仔细解读一番是相当微妙的。如果我们的转基因稻种里确实有外国公司的专利,一承认,怎么能再说服中国公众接受转基因稻米?但如果公然对媒体说没有,那不就变成说谎了?我们刚刚说过,在互联网时代公然对媒体说谎风险很大,于是他就顾左右而言他,和你说棉花。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好的方面来解读这位院士的意思,他只是讲了一个正面的例子――没有外国公司专利的转基因棉花,我们种了以后没有国际纠纷;那么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暗示说:如果有外国公司专利的稻种,我们大规模种植以后,会引发国际纠纷?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了《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见2013年4月30日《科技日报》),规劝“从事转基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以对人类社会发展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加强职业操守,规范科研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与社会沟通,促进转基因技术良性发展”。其要点为:一、负责任。“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应对自身的研发活动负责,遵守伦理规范,保障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二、科学家应忠实于事实与证据,尊重公众知情权,并以恰当的方式就转基因安全风险问题与公众沟通;三、“承担项目研究、成果鉴定等活动时,不受各种潜在利益的影响,谨慎对待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研究”;四、“遵守科研规范,保持对技术伦理的敏感性,自觉思考技术开发和应用可能带来的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

原则三

要认识到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原则:必须认识到,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

我们从小都被告知要热爱科学,我曾经无比热爱科学,我自己就是学科学的。到现在为止,还算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作为一个学天体物理专业的人,当然非常热爱科学。但我们那时热爱的科学是纯真年代的科学,纯真年代的科学为人类服务,为人类的幸福提供更多工具,通常不求任何回报。牛顿的万有引力申请过专利吗?他要是申请了专利,说不定能挣很多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有申请过专利,他在做这方面研究时,从来都没有用过政府和纳税人的钱。

可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科学不来劲,科学应该“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当然,我们不反对科学与资本结合,否则我们今天不可能取得这么多物质成就。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么一结合以后,科学就不再是纯洁的东西了。

我一直都强调要重温马克思的教导:“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虽然我们有时候很喜欢资本和资本家,但我们绝对不能忘了马克思的这句话。当科学和这样一个“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拥抱在一起时,这些血和肮脏的东西就沾到科学身上去了,科学也就不会干净了。

不干净也不要紧,我们不能怪科学,因为是我们自己要科学这样的,要它和经济建设结合的。只是,这样一结合科学就不再干净了,不再纯真。不再纯真的特点就是爱钱。现在很多科学家为资本服务。在转基因主粮争议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

我们以前对科学在纯真年代的那个印象,确实非常之好,结果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停留在这个旧印象中,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科学已经变化了。我曾将今天的科学比作一位交际花,她艳光四射、颠倒众生,同时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很多人还以为她是昔日的纯真少女,他们还是继续爱她,处处自甘做护花使者,科学说的一切他们都会信。但如果你知道她已经变成交际花了,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交际花非常聪明地利用了这一点,比如推某种技术是为了赚钱,但她却告知你是为了发展科学。比方说在街头搞转基因食品的“试吃”活动,从事公共卫生的专家告诉我,这种活动深究起来是违法的,因为你不可以把未经国家认证的东西给公众吃。如果你自己在科学实验室吃,为了科学而献身是可以的,但你到街头向不知道内情的公众派发,就有违法之嫌。为什么要这样搞呢?就是利用人们还停留在科学在纯真年代的认识。

发展科学只是手段,人类幸福才是目标。对新技术我们应该有一点戒心。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就像一列欲望号特快列车,它没有目标,不知道会开到什么地方去――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有目标,只有科学发展没有目标。而且这列车还有极高的加速机制(“科学发展一日千里”正是我们经常讴歌的),却没有刹车和减速机制。最致命的一点是,这列车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下车。

坐在这样的列车上,其实就是被劫持了。被劫持以后就和军备竞赛一样,落后的要迎头赶上,先进的要继续领先,结果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停下来,也没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停下来。所以我预言,人类终将进行“裁科谈判”。这样的年代,说不定我们在世的时候就可以看到。

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曾经对“发展”感觉特别亲切,把它作为一个很好的词汇。但是有一点一定要记牢――发展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标。这其实很容易明白。如果科学发展到损害人们幸福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理由让它再继续发展下去。不能让科学发展妨碍我们的幸福,幸福不该成为“发展”的祭品。

因此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看科学。我们以前习惯于仰视科学,跪倒在它面前盲目崇拜它。所以它的很多负面东西我们看不见。今后我们要习惯于平视科学,正如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所说,我们不能把科学技术凌驾于别的知识体系之上。

科学技术好比是一把切菜刀,我们都知道厨房里肯定要有切菜刀,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但切菜刀确实可以用来杀人,所以平时你一定要把切菜刀妥善安放管理,也一定不会让孩子去玩切菜刀,因为使用切菜刀的必须是有责任心的大人。这就是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经常说的,要用法律和伦理道德来规范科学。刚才我提到的中国科学院的宣言里也提到了这点。

原则四

专家不能垄断科学争议中的发言权

许多公众都没有注意到科学争议中的发言权问题。有一种荒谬逻辑――只有专家才能发表意见。这种逻辑是错误的,但为什么会被公众所接受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科学,盲目崇拜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只要以科学的名义,似乎就有权威性了。其实这种“讲资格”的逻辑,稍加思考就知道是没有道理的。

常见的情况是,有些人对别人的意见很不满意,但是又找不到驳斥的理由,就采用计较别人发言“资格”的策略――宣称别人不是专家,所以没有资格发表意见。假定我们同意前面那个逻辑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比如在转基因主粮这件事情上,结果将是只有推广转基因主粮的人才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当然是专家了,而我们不是,所以我们就没有发言权。难道几个专家想让全国人民吃什么,全国人民就应该吃什么吗?

正确的原则应该是:谁的安全和利益被涉及了,谁就有发言权,发言本身正确与否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你发表言论,但因专业有所欠缺,有错误,别人指出来,你当然应该虚心接受。但不能因为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就没有发言权了。作为公众,有权对涉及自身利益和安全的问题提出质疑,而专家有义务向公众作解释,并且要一直解释到公众满意为止。事实上,发达国家对待类似争议都是这样来处理的。

原则五

高度关注科学争议中的利益维度

由于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现在科学的背后有许多钱,而且还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关于这个利益维度,关于争议背后的利益格局,公众有权了解。

比如有人要推广转基因大米,我们就应该了解并且有权了解:我们的国家是从中受害还是获利?我们的农民是从中受害还是获利?我们消费者是从中受害还是获利?孟山都公司是否从中获利了?推广转基因主粮的人自己获利的情况如何?……这些问题都应该向公众明确交待。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交代利益格局,岂可一谈到这个事情就讳莫如深?

今天的科学家爱钱,不是不可以,但是至少应该把爱祖国、爱人民放在前面吧?总不能反过来吧?

原则六

不存在“纯粹客观”的安全

一个新品种出现,假定真的有优越性从而可以代替旧品种,我们当然还是要讨论安全问题的。但对这个安全问题也有许多错误认识。

很多人相信有“纯粹客观”的安全,认为安全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其实你只要稍动脑筋就会明白,安全怎么可能绝对客观呢?谁来告诉你?你自己来断定吗?你不是被告知不是专家吗?所以你没有办法判断自己安全与否,那到最后又只能是“专家”来告诉你。绕了个大圈后,判定你安全与否的权力,又到了想向你推销转基因主粮的专家手里,他们告诉你转基因主粮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了?

这样的逻辑是不可接受的。我们都知道“杯弓蛇影”的寓言。客人吃饭时看到杯子里有两条蛇,他觉得很不好受,回去就病了。后来主人又把他请回来让他看见墙上挂着的弓在杯里的影子,他才释然,病也好了。这个故事中,当他觉得自己吃下的是蛇的时候,他就病了,所以当你自己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你肯定就是不安全的。不管客观上是不是安全,你主观上觉得不安全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伤害你的肉体。

这里我要强调,当你自己感到安全的时候,这只是安全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你仍有可能不安全(比如上当受骗)。而当你觉得自己不安全的时候,连这个必要条件都没有了,那就肯定不安全了。

这话听上去有点武断,但其实是有道理的。安全就和“幸福”一样,是要自身参与建构才能完成的。有的人可能被旁人认为非常幸福,收入又高,太太又漂亮,社会地位高,又受人尊敬,但结果他第二天居然跳楼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没觉得幸福。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没觉得幸福,别人就无法断定此人幸福;自己没有觉得安全,别人就不能认定他是安全的。所以如要让公众吃转基因主粮,哪怕这个主粮真的安全,也必须先说服公众,让公众接受才行。

上一篇:一种叫保养的品德 下一篇:以音乐继承刘氏三杰精神的刘育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