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

时间:2022-08-16 04:20:25

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

【摘 要】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那么学生的语感能力形成就一定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诵读潜思;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感能力,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现将自己的浅显认识展示如下:

一、驱遣想象,诱发语感。

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三种情况:⑴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如教《守株待兔》,当讲到“忽然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问学生:为什么用“窜”而不用“跑”或“走”?学生想象使用这三个词的具体情境,比照分析,领略到“窜”有四处乱逃意,为野兔的偶然撞死提供了可能。这就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诱发了语感。⑵是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产生“内心视像”,并由表及里认识、升华。如教《》,读到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任务一段时,老师提问:“读了课文,你感觉是个怎样的战士?表现在什么地方?当时的情况怎样?”启发学生想象。他们把战场上的险情和的表现,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中过一遍,构成一幅汇声色形于一体的生动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和感情上的共鸣,并从的表现中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从而陶冶了情操,诱发了语感。⑶是材料连缀。即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三四个零碎的事物或细节,要求学生补充、续接、扩展,使这些材料演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如拟出“夕阳、新芽、泪、残疾青年”,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用这四个词语缀合成一个具体事件或故事。这样进行语言实践,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增强了,想象性的诵读也便形成一种习惯和能力。

二、反嚼意会,回溯语感。

意会指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联系,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识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带有直观性质的模糊理解。对词、句、段、篇阅读有所理解,但难以言传,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联系中,由字里行间寻求形成意会的突破口,回溯语感。如教《月光曲》,老师们都强调贝多芬与盲姑娘是一对知音者,但课文中无“知音”一词,用何办法让学生晓悟这一点呢?抓装琴声”一词启迪“你从琴声中想到些什么?”这里包括两方面活动:一是回视课文,以“琴声”为线串起贝多芬与盲姑娘的“知音”关系,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二是跳出课文,以“知音”为基点、“琴声”为线索展开想象,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两方面活动均有语感的参与,其效果自然比老师揭示好得多。

三、唤起“感通”,深化语感。

情感上的激发与“感通”,要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情景意境的再现与设想为前提,但都少不了语感的参与。如《凡卡》一课中,凡卡给爷爷写信,三次“叹了一口气”。诵读时启发学生了解三次叹气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并想象凡卡叹气时的情景,诱发语感,引起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情上的共鸣。激起的共鸣也能深化对语言的感受,带着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对旧制度的无比憎恨之情,回想凡卡形象,理解凡卡形象内涵,体味凡卡三次叹气的意蕴。这样,文情交融,情理合一,便加深了理解,深化了语感。

总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那么学生的语感能力形成就一定会水到渠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创作-写作漫谈》

[2] 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

[3] 《小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下一篇:让中职语文教学有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