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时间:2022-08-31 01:06:32

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摘 要]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当前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善于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结合现实的生活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氛围来合力强化民族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它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历史教学中未能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的原因分析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历史教学未能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出了偏差。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的教育还是体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重知识积累轻人格培养。特别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一进校门,家长关注他今后能不能成名成家,老师关注他考试能不能拿优秀。学生做人好不好,性格好不好,有没有道德修养,有没有爱国热情,有没有民族精神,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才不断地出现马加爵、药家鑫和“我爸是李刚”现象。一个人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何以能成就大事。这也是人们感叹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的原因所在。其次是重“主科”轻“副科”。多年以来,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高考分数占比大的学科是“主科”,历史和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等是“副科”,这样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盘踞在许多教师、学生、家长的头脑中。历史学科严重被边缘化,没有专业的教师队伍,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一些农村中学甚至历史课上不上都无所谓,哪谈得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带来的恶果是虽然信息交流越来越广、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但道德水准整体滑坡,各种恶习层出不穷,个人追求模糊不清甚至畸形发展,社会责任感逐步降低,民族精神逐步淡化。

(二)教学方法有所欠缺。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学方法也要为此而设计展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校园之内,书本之上,而一些对安身立命有重大影响的内容反而被忽略了。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重课堂教学轻人生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爱国情结的形成,当然需要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但仅靠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通过学生的人生实践,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人格中,根植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里。

二、历史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探索思考

(一)善于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民族精神。加强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灌输式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以“史”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内心激发出民族意识。可以利用讨论法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二)善于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培养民族精神。赣州素有南国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称,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些资源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十分值得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本地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三)善于结合现实的生活实践来提升民族精神。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以往,更好地面向未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更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贯穿于学生品格形成的全过程,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使之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起到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四)善于形成良好的氛围来合力强化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育光靠任课老师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行,还要调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合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强化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敢于打破分数至上、考试至上的陈旧观念,勇于拓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视野,积极营造多方面关心重视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才能培养继承中华民族优越文化素质的学生。

上一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语言能力 下一篇: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