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懂得分享

时间:2022-08-16 11:10:10

摘 要:主要阐述了分享行为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为了能使孩子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幼儿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关键词:分享;因素;途径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分享教育,是指引导孩子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是孩子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有力手段,从小培养孩子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可以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孩子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孩子分享现状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真正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呢?有关专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120个孩子中,只有16个(13%)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而且这16个孩子也是在提示和鼓励下极不情愿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我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也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通的现象。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但一些家长却教孩子在幼儿园里任意拿取玩具、独占玩具。这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使幼儿园教育效果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自然大打折扣。

二、怎样让孩子分享意识成为常态

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占倾向的孤僻性格,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这显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出,3~6岁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享行为,分享的行为意识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因此,分享行为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经过培养,孩子能减少自私行为,而较多地表现分享行为。为了能使孩子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一)讲故事帮助孩子树立分享意识,激发孩子的分享意愿

要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在孩子吃点心时,我们总是把点心放在一只大盘子里,让孩子随手拿着吃。开始时,孩子总是你争我抢,一盘点心马上抢完。这时告状声也会此起彼伏:“老师,××小朋友吃了很多,我只吃了一点点。”根据幼儿期思维形象的特点,我给他们讲了《孔融让梨》,启发孩子明白道理,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懂得有东西大家一起分享。之后,孩子在用点心时不再出现以上这种情况,我们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二)抓机遇创造分享机会,巩固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1.让孩子享受分享的乐趣

我班有一个叫安安(化名)的插班生,他平时言语较少,有什么要求只会用手势告诉老师,小朋友由于听不懂他的话,也不乐意与他交往。每天早上,他们组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可他一到,他就把玩具强行拿到自己跟前,不准别人再玩。我一看,这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积木篮,对安安说:“这个积木篮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向你讨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安安想了想说:“我会不高兴的。”“那你们大家呢?”我问其他孩子。他们说:“我很生气。”“老师,我心里有点难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安安,你看,小朋友们现在心里和你一样很难受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安安不说话了,他拿过积木篮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玩了起来,安安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被人拒绝时的失望,同时感受到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当安安了解了与人分享是一种积极的体验,感受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时,安安就乐意与人分享了,小朋友也愿意与他交往了。

2.开展“大带小”活动

为了庆祝元旦,我们开展了“大带小”结对活动。每班孩子们带一些小食品来园,由每个大班的哥哥姐姐带小班的弟弟妹妹一人到每个班级去品尝孩子自己带来的食品,共同分享。在活动中,大班哥哥姐姐都能尽心尽职,到每个班级去品尝食品,除了自己品尝外,还不忘给弟弟妹妹品尝。这些活动都为孩子的分享行为提供了机会,小班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分享,通过“大带小”活动,让大班孩子的分享行为去促进小班孩子的分享意识的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大班孩子的责任感,能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家园一致,注重言传身教

虽然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幼儿园,同伴分享主要存在于幼儿园,家庭中同伴分享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和协助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必须使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我们利用家园之窗、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将分享行为方面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具体做法、要求向家长宣传,使家长有明确的意识,顺应道德行为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注意提示的技巧,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丽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10(06).

上一篇:拯救男生的英语阅读 下一篇:关于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