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时间:2022-08-15 11:32:09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主要表现为,发展规模扩张过快、速度过急;对自身功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专业内涵界定不清,专业建设相对滞后;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使用、供与求严重脱节。要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健全管理,完善体系;正确认识自身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以“双师型”为核心,加强师资对伍建设;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7-0066-03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扩张过快、速度过急

从规模上说,据统计,到2007年止,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已达1168所。就招生方面来说,仅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其中本科仅283万人,而高职(专科)也近283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的一半。[1] 再以2004年在校生规模来说,该年学生总数是1333.50万人,普通本科737.85万人,其中高职(专科)595.65万人。又以2004年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来说,2004年总数为239.12万人,普通本科仅119.63万人,而高职(专科)已达119.49万人。[2] 这样的发展规模,确实是非常快的。

从发展速度上说,据统计,199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3.4%,2002年上升至15%,到2007年竟达23%。这样的速度,实在令人惊讶。众所周知,毛入学率15%是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分界线。[3]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所用的平均时间为26年(美国30年,法国28年,英国25年,韩国24年,日本23年),而我国仅用了10年的时间。

高职教育发展规模扩张过快、速度过急,在规模和速度上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承载能力,是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相一致的。由于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加,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在师资、仪器设备、实训场所、教室、宿舍等等方面明显滞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高等职业院校对自身功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一是缺乏高职教育的个性特点,过分强调学科性,没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探索改革,只是对本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删减和压缩,走不出本科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二是热衷于专升本,以普通高校为发展目标,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一些办学历史比较长,办学条件比较好的高职院校,不仅想着早日“升本”,还想着争取硕士点、博士点,甚至想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本科院校。这无疑会在教学中强调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淡化、忽视技能训练。[4] 三是在校生的专升本。与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相适应,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不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职业定位作为成长成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对自身功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贪大、求全、追高,实质是办学理念模糊,忽视自身优势。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内涵界定不清、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盲目性比较突出。不少高职院校不考虑师资、教学硬件和教学设施,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专业设置只以近期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们的职业取向作为根据,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的经济收入。[5] 二是专业内涵职业针对性不强,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专业设置中,不少高职院校盲目照抄照搬普通高校的专业名称,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课教材方面,也完全照抄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甚至在教材的内容采用上一点都不予删减、压缩和修改。三是专业设置功利化,商业化,趋同化。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专业设置交叉重复现象相当严重。据媒体报道,有的高职院校近1/3的大学生在学计算机类专业,有1/3的大学生学经济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第三产业类专业,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急需的农、林、农副产品加工类专业等专业设置明显偏少。

(四)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既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教师培训,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无疑难以适应及胜任高职教育对技能培养的需求。从高职师资结构来看,一方面是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操作型教师少。如有的教师操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授课能力。而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知识缺乏,操作能力不强,尤其是动手示范能力差,不能较好地进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另一方面是理论课和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尤其缺乏专业带头人以及职业教育专家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还有就是教学课时多,教师数量少。由于高职院校规模的急剧膨胀,使得高职院校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疲于应付,几乎没有时间用于自身的提高,用于科研和教学教改研究。

(五)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供与求严重脱节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灵活有效的教育调节机制,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更多的是仿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使得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因为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基本上是封闭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采取封闭的办学模式往往导致产学研的脱节,缺乏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实训等方面脱离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从行业、企业角度看,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使得行业、企业缺乏参与和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6]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发展规模扩张过快、速度过急,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来自高职院校自身挽救“生存危机”的需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国家管理不力,调控不当。要克服高职院校在规模上速度上的急剧膨胀,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需进行综合治理,在管理体制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巩固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使高职教育在政策上得到扶持,经费上得到保证,社会对管理上统筹协调,建立起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使高职教育在大众化阶段继续保持健康协调发展。三是要把高职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成为一个以高等普通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即从初职、中职、高职到研究生层次。这样,使得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要进行科学定位,必须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无论普通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来办学,满足社会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要。高职院校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方面和技能贡献方面。二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毕业生的良好就业为生命线。因为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型教育,必须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断变化的需要,必须适应由此产生的岗位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三是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要避免高职院校大量圈地盖楼、盲目扩张的现象和墨守成规、小富即安、不求发展的现象。在学校规模、办学目标、师资队伍、硬件设施、资金筹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适当适度,高职院校必然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正确定位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高职教育属于职业类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但高职教育也不同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它是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必须是技术实施型教育,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将科学、工程、设计等知识、本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须因地制宜,突出地方性、区域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不能够公式化、教条化,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从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把区域性和地方性作为办学特色。

(三)以“双师型”为核心加强师资对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质量的高低,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标志。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关键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措施有:一是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制定一些内部规定和标准,应参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评定办法,着手研究、制定高职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7] 二是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培训和激励。通过继续教育,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让教师不断充实知识,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结合短期培训、上送下派、内引外联,取得劳动人事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支持,激励教师潜心钻研业务,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三是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倾斜。如在确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时,要求具有一年及其以上企业实践经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考虑,学院还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激励措施,让人觉得作为职院教师只有从这方面多下功夫才有前途。四是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分配制度改革使教师获得实惠,是学院“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条件。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基础理论、基本文化知识以“适用”为度,重点是动手、操作、实践、应用。鉴于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与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作法为:一是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与市场对接,开设实用课程,找准高职定位,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和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有利于激活学校的生机和活力。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服务于经济社会,走产教结合的新路,主动、积极、密切地与企业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8] 二是从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上进行规范管理。不仅要明确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要对在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方面的办学定位、办学经费、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式、管理协调机制等诸多问题进行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沁平.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Z].省略/zhi_jiao_news,2008,(6).

[2]杜晓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

[3]马树超.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Z].省略/zhi_jiao_news,2008,(6).

[4]孟昭上.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5]李益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及发展趋势[J]. 教育探索,2007,(7).

[6]陈恩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教育探索,2008,(2).

[7]施新.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 职教论坛,2006,(21).

[8]邓水兰,温治忠. 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教育与职业,2007,(1).

上一篇:外向型工业化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下一篇:汉语二语习得与一语习得的共性表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