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

时间:2022-08-15 03:55:46

网络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

[摘要]网络视阈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新课题。文章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视阈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有效创新模式:建立健全校园网、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作者简介]刘华(1978-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7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zy125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46-0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成员,在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必然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既是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在网络视阈下,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引导大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避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冲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新课题。

一、网络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量较少、知识面较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往往容易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从而很难取得既定的教育效果;而网络最大的优势特征是信息资源的共同享有、共同享用、不断增加、及时更新,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通过使用网络课程、高校精品课程、网上论坛、数字化图书馆、在线数据库、电子信箱等大量的共享学习资料和软件,丰富了大学生网上学习的内容,为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单向性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为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生机和活力;而网络则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图文并茂、声色俱全,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形象而直观,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教育情景,使枯燥、严肃、乏味的宣教活动变得有趣、活泼、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使教育主体的全面互动成为可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拘泥于“一本书、一堂课、一个老师独角戏”的教育模式。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大学生可以迅速了解国内外的各种资讯,而且可以利用校园BBS、QQ、微信、飞信、博客、播客、贴吧、论坛、个人主页、电子邮件、主题网站等网络技术,自由进行交流,发表个人观点。通过独立参与讨论,主动了解信息,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依靠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中淡化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在课堂内,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外,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网络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共享性和匿名性、及时性和难以控制的特性,使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控制,各种非法信息,特别是以色情、暴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低俗文化,可以很容易地进入校园,并在很大范围内扩散。大学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缺少人生阅历与理论根基,对一些错误的、反动的、不良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无法给予合理评判,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不利。

2.不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形成。网络社会营造的是一个虚拟性的数字化环境,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空间,人们可以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隐藏个人的真实身份,运用匿名,而这样的隐匿性往往容易导致出现责任心不强、粗言恶语、冒名顶替、肆意破坏、任意下载他人成果等道德理论问题。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下,思想和判别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互联网上形形的各种信息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容易造成自身行为失控,导致网上道德人格的缺失。网上道德人格的缺失,又往往发展成为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淡化甚至沦丧。

3.迷恋网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网络交往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被简单化为“人机”交流。这种交往缺乏亲切感,带有虚拟化和脱离社会化的属性,难以形成真实、安全、可靠的人际交往。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兴奋、反应敏捷等积极情绪状态,而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却出现烦躁不安、魂不守舍等消极情绪状态。网络的虚拟环境中鱼目混杂,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一旦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蚀,可能会扭曲人格,导致个人中心主义和双重人格倾向,影响身心健康。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已经有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网络迷恋症”等社会心理问题。

4.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成了网络中的弄潮儿,他们在网络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思想僵化、观念更新不够,特别是计算机和英语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因而不仅在信息掌握上处于劣势,而且不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讨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已经了解的信息当作独家新闻进行讲授,自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网络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同志指出:“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速度快,覆盖广的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建立健全校园网,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首先,校园网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网络文化建设,将传播先进文化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把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作为校园网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通过“德育网站”“红色网站”,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重大事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更加清醒地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和党情,从而培养大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在校园网上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特色专栏,打造沟通交流平台和创业发展平台。例如,建立网上心理咨询机构、设置“青春困惑”“校园文化实录”“故事人生”“阳光心灵”“就业指导”等主题栏目,通过在网上的交流、讨论,及时解答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最后,在校园网上开辟BBS、贴吧、博客、师生个人主页以及领导信箱等,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信息搭建良好的平台,使校园网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2.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校园网管理。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还不完善,面对信息的多元化,如果没有自律,行为很容易出轨,因此,学校应开展网络自主性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网络中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我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抉择,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自我管理,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维护网络道德的意识。通过技术、教育、管理和法律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对校园网要进行科学管理,健全监管机制,确保网络正常运转。高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指定专门的校园网络工作人员负责,在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中设置“防火墙”,及时对垃圾信息进行封堵,滤除有害信息,把好信息入口关,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3.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丰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使青年学生养成了强烈的求新意识,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即使灌输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也很快被来自网络的负面消息所稀释或抵消。因此,“两课”教师应该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有的放矢地删除一些价值不大的内容,增加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网上丰富的软件资源开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主题的教学课件,融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渊博的知识和师德修养,还必须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继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只有自身具备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才能引导学生对网上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建立自己的主页和聊天室,与学生在网上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状况,及时有效地解决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渗透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要优化队伍结构,重点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既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较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网络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释放“正能量”,唱响网上主旋律,谱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许朝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

[4]陈庆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J].高教研究,2006(2).

[5]季枫.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

[6]马雅红.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上一篇: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 下一篇:孝敬尽在关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