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公共信息管理比较及启示

时间:2022-08-13 09:03:31

中美公共信息管理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以山东新泰市“80后官员”事件为个案,以对比分析中美公共信息管理、为视角,探讨我国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公共信息及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公共信息 管理 比较研究

一、沉默与搁置的“80后副局长”事件

2010年2月初,山东省新泰市的一则官员任免公示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该市新提拔的6名“80后副局长”中,最年轻的只有23岁,“80后从此集体登上政坛”成为当时互联网备受争议的事件之一。

网络争论的焦点不在于公示本身,而是这批被破格提拔的“80后副局长”的任职资历。以1986年出生的王然为例,她在2008年8月30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新泰市纪委工作,担任案件审理室科员不足两年即升任新泰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在没有任何中层干部任职经验的前提下,连升三级到了领导岗位。

面对网友们“才华超众还是另有原因”的质疑,新泰市委组织部一位葛姓负责人回应称,此次领导干部提拔“符合相关规定”、“没有什么不正常”,并对外界质疑这批新提拔官员“是否能胜任新岗位”、“在原工作岗位上是否有突出成绩”等问题均以“不好说”作答。沉默与搁置的处理固然可以让新闻发言人暂时“脱困解围”,但是同时也是以政府的公信力为赌注。公务人员任免公示属于公共信息,民众对此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在这场政府信息公开中,我们能看到部分政府部门对公共信息的认识与管理是何其薄弱。

二、公共信息管理与政府新闻制度

按照传播学的理解,信息是指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的精神创造物。公共信息,是指在公共机构出现以后,与政治共同体内一切成员的生存、发展都存在联系的信息。政府是社会信息源的最大拥有者,也是公共信息的主角。①因此公共信息往往是由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借助大众化媒体向社会成员。公共信息的是社会成员知情权的需要。美国最先将这种管理公共信息的职能体现为政府新闻制度,我国于1982年也开始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

然而,也许是对新闻这种“舶来品”不能完全消化吸收,长期以来,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对政务资讯、公共服务信息采取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半封闭姿态,新闻媒体也严格执行喉舌职责,公共信息与流通渠道十分狭窄,人们甚至常要通过“流言”、“传闻”、“小道消息”等形式来获取由政府掌握的公共信息。政府新闻发言人也只是在狭义的范围内存在。随着政府部门与媒体进行的改革,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公民意识觉醒,我国的受众主体地位也开始提升。上世纪末,我国政府开始以“服务型政府”重新定位,以政务公开、新闻等形式公开相关公共信息,这对有效沟通群众、改善政府形象、稳定社会舆论等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完善的公共信息管理应当涉及信息收集、甄别、编辑、、监测、反馈等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与政治文明发展相对完善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包括新闻在内的公共信息管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年初的“80后副局长事件”中,相关政府部门“尴尬的沉默”以及“环顾左右而言他”的表现即可看出,我们目前的公共信息管理还只停留在“我讲你听”、 “一发了之”的简单方式。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西公共信息管理的主要制度形式――新闻制度进行比较,以求管窥一二,取人之长,以完善我国的新闻制度。

三、他山之石

1、完善的新闻制度需要法律的支持

公共信息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知情权。西方国家中,新闻制度最完善与典型的是美国。1966年,美国制定了《信息自由法》,规定公众有权向联邦政府索取任何材料,并对信息的公开与保密作了详尽的规定。1976年,美国又制定《阳光下的政府法》,要求合议制的政府机关会议必须对公众公开,除非有九种例外的情况。1996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要求政府机关以电子数据方式为公众提供索引材料或本机关指南,以便利公众提出信息申请。②新闻与信息公开被这三部法律以及宪法明确规定并保障,任何知情权没有被满足的公众都可以依据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任何违反法律拒绝或虚假公开公共信息的政府部门和责任人也要面临法律的惩罚。

在我国,公民的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是在宪法层面予以确认的。近几年,随着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的呼声越来越大,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行,对公众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以法规形式出现的条例与法律是有根本区别的,法规无法规定与解决的问题仍大量存在,如法规只能对行政机关做出规定,却不能给人大、法院和检察院设立公开信息的义务,在信息公开的范围上受到限制,关于信息公开的法律纠纷也没有适用的司法程序。③同时,还有《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为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各级行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等蒙上了保密的面纱。

完善的新闻制度首先要有完善的法律基石。目前我国公共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有关部门也缺乏收集、甄别信息的意识。在“80后副局长”事件中,相关负责人的“不好说”使原本简单的资历质疑迅速上升到对当地官场环境甚至是国家官员任免体系的质疑,对政府形象与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公民虽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却没有司法程序可循。因此只有相关法律的“基石”打牢,才能进一步探索制度的完善。

2、完善的新闻制度需要健全的新闻发言人选拔与任用制度

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脱胎于白宫的政治需要,但是随着公共关系理论在美国政界与企业界的普及运用,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公共关系框架的组成部分,致力于向媒介与公众及时提供信息,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成为美国政府与企业实施公共关系行为的重要方式。如今美国的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新闻发言人,稍有规模的工商企业也会设立新闻发言人,这些新闻发言人多是出身公关界或是媒介的专职专业人员。④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政府新闻制度的有外交部门、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以及文联、作协等团体。新闻发言人多由一定级别的官员担任。⑤公共信息时,做到由专人统一安排信息,各级政府部门中普及推广新闻制度,由高级负责人兼任或聘用专职的新闻发言人负责进行所有对外的公共信息的收集、甄别,并主持编辑、,确保一致性、连贯性、权威性。

3、公共信息者必须重视处理反馈

美国白宫可以说是政府新闻公开制度最为完善的机构之一,通过总统新闻会、新闻吹风会、网上新闻会等形式,美国白宫不断对社会公众传递各种公共信息。在积极信息的同时,政府各级新闻秘书与高级官员经常主动接触记者,通过召集小范围的记者集体采访、与记者交朋友、接受专访等形式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交流。总统通过电视直播向公众新闻,接听观众电话或现场提问的方式更是常见。⑥公众或媒体在接受到政府的公共信息后往往会产生各种反馈,可能是赞同,也可能是质疑。新闻负责人及时恰当地处理新闻后的各种反馈,可以为政府部门树立更有权威、人性化的形象。

和美国新闻发言人相比,我国的一些政府新闻官员不善于利用新闻的机会增进和媒体、公众的沟通交流。在“80后副局长”事件中,有关部门先是对网上的质疑置之不理,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说明,尔后在面对新闻媒体时,组织部负责人仅以“不好说”应对。须知公共信息的也是双向的信息互动过程,只注重发出信息的单向流动而缺乏对反馈的处理能力,是 “80后官员”选拔事件备受诟病的内在原因。

结 语

通观新泰市“80后官员”事件,由于相关部门简单的信息处理方式,影响了信息的权威性。也可以看出,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公共信息、管理还存在着“陌生感”,面对媒体面对公众时往往瞻前顾后,“不会说话”。

传播的本质是传受双方沟通、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媒介自身的改革深化,受众对公共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政府必须改变“政府权威――公众无条件接受”的单向信息流向模式,加快自身传播角色的转变,同时对公共信息管理、政府新闻给予高度重视,以阳光、亲民的公共信息管理模式树立政府信息的权威性,提升所信息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①湛中乐、姜永文:《公共基础知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第349页

②肖燕雄,《美国新闻制度及其实践》,《新闻记者》,2004(9)

③韩晓萍、贾鹏雷,《电子政务“杀手锏”》,《计算机世界》,2002(11)

④[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斯各特・卡特里普:《有效的公共关系》,华夏出版社,2002,第410页

⑤⑥徐琴媛:《中外新闻制度比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254页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新概念英语》的品牌形象分析 下一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司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