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红利渐失中的保代角色

时间:2022-08-13 04:35:35

制度红利渐失中的保代角色

保荐代表人,简称“保代”,当然也可以自嘲地说是“荐人”,说到保代的角色演进,下文只是我个人的观察,不一定准确,权且一看。

一般媒体常报道“保代沦为签字机器、转会狂人”,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据我观察到的情况,签字机器和转会狂人的保代是有,但只是极少数人,代表不了这个阶层。大部分保代,都是勤勤恳恳工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前一篇谈“三承”的时候,没怎么提及保代从中扮演的角色,其实,在承揽、承做和承销中,保代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在承做过程中,保代更是起主导作用。毕竟,和监管层沟通、上发审会、路演推介、上市后的持续督导等工作,都必须由保代牵头并签字负责(至少法规是这样明确规定的)。

在目前的保代构成中,除了少数保代外,大部分保代均是承做出身,本人一直认为这是保荐制最大的社会优点,也是最大的社会示范作用,就是让草根阶层有了凭努力学习而获得晋升的相对平等机会,也让专业人士获得了凭专业走向中产的机会。成为保代之后,由于各人的兴趣、抱负、所处平台、对投行的领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角色的转变,走向了不一样的投行之路。

一、少数的保代,在成功保荐了几个项目之后,毅然放弃制度溢价和资格保护,跳出狭义投行(通道)范畴,走向大投行或财富管理之路。这类保代,无论角色转换成功与否,是否能复制保代时期的成功,在我看来,他们都显示出超出同侪的前瞻眼光和勇气,值得敬佩和学习。

二、也有极少数的保代,天生洒脱,不喜约束,追求“位高钱多权轻责任少”。他们的流动性很强,有的甚至喜欢到刚好只有4个(甚至不够4个)的保荐机构去,享受优厚待遇的同时,享受生活,跳出投行之苦,超然超脱。这类保代,令人羡慕。

三、部分保代,在成功保荐了几个项目之后,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和口碑,慢慢走向管理岗位,成为团队负责人乃至投行领导。他们总是精力充沛,热爱工作,闲不下来,一年到头全国飞,不是在机场,就是在去机场的路上。作为他们的下属,你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会成长得很快,但也会很累;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拿项目的能力很强,却恰恰是下属的一个悲哀,因为下属基本上只能不断地承做,奖金可能获得不少,但职业生涯却得不到很好的规划,要上一个台阶,很可能只能放弃投行,转行而去。然而这还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下属可能干活很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成功的很少,劳而无功。对这类保代,同行普遍是敬重,但也许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弦绷得太紧易断,学会休息,集中精力出精品,为下属的职业生涯考虑更多一点,可能是这类保代要学会的一课。

四、另一部分保代,还是现场承做人员的角色。当然,资历深点的保代,可以只在现场负责和客户沟通,把握重要问题和改改文件,无需亲自撰写第一版了。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在一个地方长期待着,而且,这类保代普遍有谨慎的特点,一直有“成功,我才刚起步”的想法,于是随着证监会越来越严、越来越细化的项目要求,他们也不放心不在现场坐镇。这部分保代,赚的真是辛苦钱,但也是真真正正的制度红利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不想走向承揽乃至管理岗位,但由于所处平台、个人资历等因素制约,他们基本是靠偶遇承揽项目。厚积薄发,终有一日龙穿凤,是他们的期盼。

随着证监会制度的变迁,保代们都认识到无论接不接受,已运行了十余年的保荐制度必然随着注册制的临近会面临变革:红利,是越来越少了,乃至没有;责任,是越来越重了,乃至终身禁入。是积极转型还是被动接受,相信很多同行都在考虑。而作为政策制订者,如何修订出既能更好督促保代尽责,但也能激励保代履责的制度,也在考验着监管层,毕竟“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政策,必然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另外,监管层在对签字人员严厉处罚的同时,却没法对没有签字、但却可能是实际做局者的幕后人士进行处罚,是否真正体现了三公原则呢?

尽管红利已越来越少,但很多投行人员还是始终坚持不懈要考这个试。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获得资格的人越多,要在这行发展,你就越需要获得资格。至于失去了制度溢价的红利,也只能感叹运气,或者吐槽“这就是中国,而在中国,干什么都得赶早,就如同赴港产子、留学移民一样!”为此,他们在辛苦工作的同时,还在努力看书,精神可嘉,加油吧!(作者/朱永华,西南证券深圳分公司创新融资部副总经理)

上一篇:“互联网+”式信息治理 下一篇:武汉(汉正街)中央服务区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