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

时间:2022-09-14 03:06:59

【摘要】(一)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先降后升 根据对《京都议定书》中非附件B国家进行分析,将选取东盟国家、中国以及南非地区,作为代表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要非附件B国家或地区。2...

欧盟对中国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

【摘要】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欧盟国家对中国的“碳泄露”问题得到了很多关注。从“碳泄露”主要渠道之一,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入手,首先,介绍了进口替代引发“碳泄露”的传导机制;接着从出口量、出口价格,以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对欧盟碳密集型产品出口现状做了阐述;最后,分别从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生产,以及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对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欧盟碳密集型产品对中国进口替代的情况。

【关键词】欧盟 碳密集型产品 进口替代

一、进口替代引发“碳泄露”传导机制

进口替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碳泄露”是指,单边气候政策下,减排国家的气候政策会导致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碳排放量的增加的效应。一方面,实行进口替代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为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工业部门;另一方面,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程度越高,碳密集型产品在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生产规模就越大,所引致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越多,进而“碳泄露”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大。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引发“碳泄露”的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二、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现状

(一)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先降后升

根据对《京都议定书》中非附件B国家进行分析,将选取东盟国家、中国以及南非地区,作为代表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要非附件B国家或地区。2004至2013年,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由2004年1178.00万吨下降至2008年1078.51万吨,后又逐年上涨至2013年1734.73吨,涨幅47.26%。其中,中国对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规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4至2007年,年进口量下降约150万吨,而后又于2013年上涨至616.74万吨;东盟国家以及南非地区对于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2005年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量分别为628.48万吨、130.63万吨,2013年分别达1135.96万吨、237.59万吨,增幅达40.09%、81.87%。{1}

从整体平均水平来看,欧盟国家对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东京议定书》自2005年2月16日生效,2006年至2008年,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由1124.81万吨下降至1078.51万吨,下降幅度为4.1%,政策效用具有滞后性,由此可见,减排政策的实施对欧盟国家向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呈上涨趋势

受限于国别、年限以及产品类别等数据的难以获取,根据欧盟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定义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单位:百欧/吨)为,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于主要国家或地区,出口额(单位:百万欧)与出口量(单位:万吨)之比。2004至2013年,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由2004年964欧/吨涨至2008年1591欧/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于2009年降至1304欧/吨,后又以稳定的增速上涨,2013年出口价格为1371欧/吨。{2}

国别上看,2004至2013年,欧盟对于中国出口的碳密集型产品价格为1208欧/吨、2139欧/吨,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分别为10.29人民币/欧元、8.20人民币/欧元,剔除汇率因素后,2013年相对于2004年价格基础的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为1704欧/吨,高于2004年单价1208欧/吨;对东盟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为726欧/吨和1260欧/吨,兑欧元汇率别67.00、55.67,同中国情况相同,剔除汇率因素后,2013年价格仍高于2004年;对于南非地区的出口价格为1370欧/吨和1268欧/吨,兑欧元汇率由9.9上涨至12.83,上涨的汇率进一步导致实际出口价格的上升。由上述分析可知,以东盟国家、中国及南非地区为代表,从整体的平均水平来看,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对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实际出口价格呈现平稳上涨的态势。

(三)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国际影响

从国际整体平均水平来看,随着《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的生效,一方面,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另一方面,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实际出口价格平稳上涨。可以看出,减排政策的实施对欧盟国家向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出口价格都具有一定影响,以进口替代引发“碳泄露”的传导机制为基础,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现象已在国际市场中形成,随着没有减排承诺的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在本国生产规模的扩大,本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会给没有减排承诺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碳泄露”。

三、中国与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

(一)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现状

1.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量先降后升、增速趋降。2004至2013年间,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数量先降后升,涨幅35.37%,同比增速趋于平稳下降。2004年中国进口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量为418.90万吨,2007年下降至272.62万吨,2008年开始从284.08吨上升至616.74吨;进口量增速从2011年开始趋于平稳,在12%-15%的区间浮动。{3}虽然2008年开始至今,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但在《京东议定书》生效的2005年后的两年内,进口量有明显的下降,由此可见,减排政策的实施对于欧盟国家向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

2.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集中于矿物燃料与钢铁。目前,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主要以矿物(化学)燃料、钢铁及钢铁制品为主,2013年中国进口欧盟钢铁及钢铁制品与矿物(化学)燃料之和为405.54万吨,占总进口量的66%;较少量的进口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纸及纸制品,进口量分别为102.15万吨、73.84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6%、12%;很少量的进口非金属矿物制品,进口量为35.21万吨,仅占总进口量的6%。{4}

(二)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现状

1.中国碳密集型产品产量涨幅明显。从整体上看,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规模以逐年扩大,由2004年的310688.93万吨上升至2013年的846718.36万吨,涨幅约为1.7倍;碳密集型产品产量增速趋于平稳,在6%~10%之间稳定浮动。按不同的碳密集型产品类型来看,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五种碳密集型产品的产量都上涨超过1倍,其中,涨幅最大的为纸及纸制品的产量,上升约9倍,由2310.77万吨上涨至22381.92万吨;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的产量增长程度较大,2013年的产量约为2004年的4倍;其余三种产品,钢铁及钢铁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矿物(化学)燃料的生产产量,十年间的增幅在1~2倍间浮动。{5}

2.生产集中于高碳排放碳密集型产品。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上述碳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钢铁及钢铁制品、矿物(化学)燃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纸及纸制品。2013年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于钢铁及钢铁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与矿物(化学)燃料,碳排放程度高居前三名,产量占五种碳密集型产品产量的95%。{6}因此,随着中国对碳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带来更大规模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对中国的影响

1.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指数说明。对于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给没有减排承诺的国家所引发的“碳泄露”,仅仅依靠上述的指标无法对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准确的衡量与评估,因此,依据进口替代与碳泄露的定义(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碳泄露”是指,单边气候政策下,减排国家的气候政策会导致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碳排放量的增加的效应),定义进口替代指数为,碳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生产量的变化率与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变化率的比值。若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的现象明显,则欧盟国家对中国存在或即将存在“碳泄露”,反之亦然。具体公式如下:

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指数(相对变化率)

其中,Y表示中国碳密集型产品产量;M表示中国从欧盟进口的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量;t表示时间。

若进口替代指数为负,表示碳密集型产品生产与进口反向变化,若绝对值大于1,说明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明显,存在“碳泄露”或存在“碳泄露”可能性较大,若绝对值小于1,代表进口替代比较明显,存在“碳泄露”可能性较大;若进口替代指数为正,表示碳密集型产品生产与进口同向变化,若大于1,碳密集型产品表现为潜在进口替代,可能引起“碳泄露”,若小于1,则表示该碳密集型产品暂无进口替代,“碳泄露”可能性较小。

2.欧盟进口替代对中国存在“碳泄露”可能。由表2可知,整体上看,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趋稳。2005至2007年,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进口替代现象明显,存在“碳泄露”或存在“碳泄露”的可能性较大;2008至2013年,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现象不明显,产量的变化与进口量的变化呈同向变化。从不同类别看,2004至2013年,钢铁及钢铁制品、纸及纸制品的进口替代现象明显,存在“碳泄露”或存在“碳泄露”的可能性较大;非金属矿物制品存在相对进口替代,可能会引发“碳泄露”;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矿物(化学)燃料的进口替代现象比较不明显,存在“碳泄露”的可能性较小。

由表3可以看出,目前存在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对中国“碳泄露”较大可能的产品为非金属矿物制品、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纸及纸制品;钢铁及钢铁制品与矿物(化学)燃料进口替代不明显,引发“碳泄露”可能性较小。由此可得出结论,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现象,对中国存在较大的可能引发“碳泄露”。

注释

{1}数据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统计、计算与整理。

{2}数据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统计、计算与整理。

{3}数据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统计、计算与整理。

{4}数据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统计与整理。

{5}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全国宏观月度库,数据统计、计算与整理所得。

{6}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统计与整理。

{7}计算所得,负指数均由生产较上一年上升,进口较上一年下降所致,2004年纸及纸制品的进口替代指数除外。

参考文献

[1]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6).

[2]伍华佳.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产业政策路径探索[J]. 社会科学,2010,10:27-34+187-188.

[3]赵玉焕,范静文,易瑾超.中国―欧盟碳泄漏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113-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AGJ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获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资助。

作者简介:孙雨萌,女,硕士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张荣,女,硕士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朱振荣,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首度流通业研究基地。

上一篇:PEG理论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适应性 下一篇:浅析当前高新区投融资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