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新方法产业群聚度

时间:2022-08-13 05:39:05

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新方法产业群聚度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在总结已有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一种新方法:产业群聚度,亦称CES测度法,然后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群聚度和经典的产业集聚度具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两者在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上一致性最大,而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自然资源型的重工业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衡量 产业群聚度 产业集群 发展程度 方法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聚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例如,罗勇、曹丽莉两人就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的趋势作实证研究,他们主要是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经济研究,2005);路江涌和陶志刚两人则就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问题以及国际比较问题进行研究(经济研究,2006),接着金煜等人又从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研究,2006),稍后范剑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经济研究,2006)。

本文主要是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衡量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一种新方法――产业群聚度,明确指出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是两个相互密切联系,但又有其特定内涵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产业集聚主要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也十分强调从产业分布到集中的空间的转变过程。产业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能形成产业集群, 它只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总之,两者的关系是,产业集群往往存在着高度的产业集聚,而高度的产业集聚未必就会存在大量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的构成从量上来看必须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大量就业人员的集聚,二是大量企业的集聚,两者缺一不可。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度量问题,不仅国内鲜有论述(罗勇、曹丽莉,2005),即使是国外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亦属罕见,原因不外是产业集聚理论和产业集聚的度量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研究者往往会简单的运用产业集聚度来衡量产业集群的群聚程度。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虽然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裙带联系,但在本质和具体的表现上两者毕竟都不相同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产业集聚理论被许多经济学名家述及,他们过多的从地理集中度来考察集群的问题,即过多考虑了产业集群的地理因素,而忽略了对产业集群本身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使得研究者忽略了产业集群尤其是产业集群的度量问题,本文试图对集群发展程度和规模的度量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由此给出了产业群聚度的计算方法,作为衡量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指标,这可以看作是对产业集聚理论的补充和拓展。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其度量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要想对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进行清晰的识别,首先就得对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尽管对集群的概念众说纷纭,但也不是无迹可寻。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具有分工性质的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了产业区,这些企业有这样一些特点: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马歇尔认为之所以产生集聚的原因在于集聚的企业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即企业可以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层面上实现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同时,在产业区内提供一个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并集聚了许多潜在的劳动力需求和潜在的劳动力供应。

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认为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

威廉姆森(1988)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认为,产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

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的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讲, 就是企业按行业或相关产业在地域空间集聚的现象, 是产业组织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学者林金忠(2001)认为,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空间意义上的外部规模经济。他把规模经济分为如下两类: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同时,它提出了三种聚集经济的类型:多层次聚集(企业间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企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工业综合体和产业链);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

总结以上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所作出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得出,产业集群就是众多的企业和大量的劳动力在一定地域上的集结。再次应该注意的是:该定义对本文的立论至关重要,我们在计算产业群聚度时,就是以该定义为标准而计算的。

(二)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测定方法

笔者根据总结得出的产业集群概念并参考了有关产业集聚度计算的方法,采用了一个新的度量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测度法,简称CES测度法(CES分别是法人企业Corporation、雇员Employee 和份额Share的缩写),计算方法如下:

δ=eαCi•Ei+βCj•Ej-1 (1)

(α和β的值均取0或1)

其中,(1)式中的Ci、Ei分别是某国家或地区i区域中j行业的企业单位数(或法人单位数)、单位就业人员数(或职工数)占i区域总企业单位数(或法人单位数)、总单位就业人员(或职工数)的份额;而Ci、Ei分别是某地区i区域中j行业的企业单位数或法人单位数、单位就业人员数或职工数占该地区总企业单位数(或法人单位数)、总单位就业人员(或职工数)的份额。

而(1)式也完全可用Q=αCiEi+βCjEj来替代, 我们将该式代入(1)式,且两边取对数,则有:

ln(δ)=Q-1即Q=ln(δ)+1(2)

又由Q1=ln(δ1)+1,Q2=ln(δ2)+1,得到:

Q1-Q2= ln(δ1)-ln(δ2)(3)

Q1/Q2= [ln(δ1)+1]/[ln(δ2)+1]= ln(eδ1)/ln(eδ2) (4)

由(3)式可知ln(δ)为δ在(0,∞)区间内的增函数,所以Q也是该区间内的增函数,而(4)式则表明Q的比值和δ的比值也具有一致性(注意e为自然对数底数),因此,可以认为Q和δ是等价的,由Q推导得出的结论仍然会适用于(1)式。在实证中产业群聚度的大小往往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因此两种算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采用Q=αCiEi+βCjEj或者(1)式。

该值可以准确的测度出某行业的群聚程度。当只考虑某行业在i区域各行业中的群聚程度时,α=1,β=0;或者只考虑j行业在不同区域的群聚程度时,α=0,β=1;当α=1,β=1,则既可以测度出某行业在i区域各行业中的相对群聚程度,又可以测度出某行业在不同地域的群聚度。有时侯,我们也用到(1)式的平均值:

(5)

(5)式中, M是该地区所包含的区域数,在没有该地区的上一级区域的数据情况下,可以用来表示j行业在该地区里的平均群聚度,当M=1时,就是i区域j行业的群聚度。

CES测度法既考虑到了企业比重对产业群聚程度的影响,也考虑到了就业比重对产业群聚程度的影响,并分别反映了产业在行业之间的群聚程度和在地域之间的群聚程度,不仅计算十分简练,还可以准确的计算出产业的群聚度,通过下文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这一计算方法的确真实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时间的产业集群发展的真实状况。

实证分析

本文在截面数据分析这一部分,所有的数据都是以2004年全国经济大普查的数据为标准,即使如此,还存在着一些小问题,有必要简单的说明一下:第一,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没有细分行业的数据,而是采用了这四个省区的统计年鉴中的国有以及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在具体计算中也进行了适当处理,所以这四个省的数据误差较大,仅作参考。第二,没有提供北京和上海的单位就业人员,所以采用了全国单位就业人员数占二、三产业的比重来计算出这两市的单位就业人员数,所以数据会部分失真。第三,在部分省(如湖南省)的经济普查数据中,笔者发现用Excel合计得出的总数和第二号文件所给出的统计数据不一致,笔者以Excel计算为准。

笔者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大普查的数据,计算出我国2004年度20个有代表性的工业行业平均产业群聚度,并和罗勇等计算出的2003年的产业集聚度排行进行对比(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产业群聚度和产业集聚度具有明显的差别。不难发现,排行之差大于5以上(包括5)的产业超过一半,共有11个。其中,排行上升的行业是纺织业等五大行业,大部分是传统的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排行下降的行业分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绝大部分属于重工业或资源型产业。

其中,排行之差大于等于7的有四个行业,分别是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而差别最大的产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两者之差竟达12,原因就在于这一行业地域性差别很小,分布相对均匀,但由于其拥有最多的企业单位数和就业人员,而使其产业群聚度挤入前十名,排在第八位。

排名之差不超过3的行业(考虑到年度上的差别,排行之差不大于3可以认为是在正常值范围之内)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几乎都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其中,排名保持不变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三大行业,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从以上分析可知,产业群聚度和产业集聚度既存在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两者在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上一致性最大,而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自然资源型的重工业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此外,笔者列出了主要群聚地区的主要群聚产业,并和罗勇论文提到的主要集聚产业进行对比(见表2),发现两者同样也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产业群聚度和经典的产业集聚度具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两者在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上一致性最大,而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自然资源型的重工业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两者在衡量的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所以,产业群聚度反映的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程度,而后者主要反映的是产业集聚的程度,通过产业群聚度的测定,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英]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5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

3.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6

4.[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5.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7.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

8.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11)

上一篇:竞争优势下国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 下一篇: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