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

时间:2022-08-12 10:30:22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提出"十二五"期间需要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因此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质量也成为河北省就业工作的重点,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也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构建一个客观、完善的指标体系,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关键字: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他们虽然进入了城市,但应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均滞留在乡村。同时,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二元分割的现象,农民工群体无疑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中。这些都导致了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城乡融入程度相对较为低下,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就业质量问题直接反映了当今社会下农民工做出的贡献被认可的程度,这不仅关乎农民工本身的生存境况和对主流社会的心理认同,也影响了其社会公平感和生存道德,更关系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质量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为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构建一个客观、明确、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更好地评价当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现状,以便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维护劳动者权益,进而有利于实现城市化进程持续稳定的推进。

就业质量的概念界定

就业质量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相关研究起步晚、数量少,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际上才出现了就业质量的概念。欧洲委员会在其 2003 年的就业指导方针中指出:就业质量是一个包含工作特点和广泛劳动市场在内的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了众多因素的内在质量情况,如工作(时间、工资等)、技能、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性别平等、健康与安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性、社会对话和雇员参与性、工作绩效等。

就业质量具有全面性、相对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可用于衡量从业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主要包括从业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从全面性角度来说,就业是一个包含许多环节的过程,所以对就业质量的考察需要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衡量指标;从相对性角度来说,就业质量既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单方向变动的,外界相关政策的变动、公司企业的战略改变以及农民工本身的努力都可能会使就业的质量变好或者变坏,因此,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也应该考虑到各种可变因素;从系统性角度来说,就业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事情,它需要个人、企业所有者和政府共同努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主要内容。

(2)互不交叉原则:就业质量涉及范围非常广,各个指标要做到相互独立,各指标内容互不交叉。

(3)可行性原则: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是服务于实践的,因此,指标体系应较容易理解,可操作性较强。

(4)唯一性原则:所构建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应从农民工的角度出发,以农民工为唯一主体。

(二)工作质量的评价指标

农民工的工作质量是其就业质量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某些狭义的理论中,工作质量与就业质量是同一个概念,因此工作质量的评价指标在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的健康安全水平等是衡量工作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

在收入水平方面,可以用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与社会平均月工资进行比较,如2013年农民工的人均收入2609元,而我国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为4134元,我们可以以农民工的人均收入为基准,将2609到4134元之间列为一般的收入水平,收入高于4134于的为高收入水平,收入低于2609的为低收入水平。我们认为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的界定得依靠整体的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农民工的弱势所在。

在劳动强度方面,主要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在创造物质产品和劳务中所消耗的劳动的量。由于各行各业的情况不一,而且劳动密度一词较为抽象,因此,我们将劳动时间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指标,比较针对实际劳动时间与标准劳动时间进行。按照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劳动者的工资需要折算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按每日8小时,每月174小时进行折算。每日一旦超过8小时,则需支付相应的加班费。由于农民工这个群体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每日的耗时很长。因此我们将8至10个小时定位为农民工的正常工作时间,低于8个小时则是低劳动强度,高于10个小时则是高劳动强度。

在劳动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接触粉尘、高温、毒物、噪声等危害的程度,因此我们把安全的劳动环境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环境中没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存在,不会对工作者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二是工作场所的事故发生率低,且不存在他人对工作者的有意伤害。

而在具体操作时,通过计算被调查者中平均月工资低于社会平均月工资的比例、周劳动时间高于标准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及在不安全环境中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将农民工的工作质量情况划分为工作质量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差五个等级,再从中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三)工作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一个人的工作稳定与否,通常关系到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用个人保持同一个工作的时间长短来表示。对于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稳定性的高低以是否完整的履行了合同中所规定的期限为标准;而对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可以根据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方法,以一个人将一个工作保持六个月以上的可能性来衡量。在具体操作时,为排除因被调查者自愿转移工作对数据结果产生的影响,计算到被调查时为止,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保持最长的一段工作时间长度与参与工作的总时间长度的比例,并整理出平均值,再利用统计学原理计算出正常的浮动范围,调查结果中所得比例越高,表示工作稳定性越高;反之,则表示工作稳定性越差。

(四)福利和保障水平的评价指标

员工是否能够享有公司应该提供的福利与保障,关系到其在工作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小,是就业质量判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无明确劳务关系的非正式工作者来说,其所享有的福利和保障主要来自于社会;而对于在企业中工作的农民工来说,其享有的福利和保障除了来自于社会外,公司提供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具体操作时,我们用被调查中能够享有不同程度的福利和保障的农民工占被调查人员的总数来衡量。在“五险一金”中,由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而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完全由企业承担,且住房公积金属于非法定范畴。因此,在该指标的构建过程中,把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作为基础。若此两种保险至多只享有一项,则为低福利保障水平;若“五险”全享或至少享有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则为一般福利保障水平;而高福利保障水平是指除“五险一金”外,还享有其它福利,如实物、股票期权、带薪假等。

(五)职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除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有一份比较满意的收入以及能否享有应得的福利和报酬外,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发展自身,从而具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就业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职业发展水平主要通过农民工在工作中接受培训的情况、在工作生涯中晋升的次数和机会等来进行衡量。在具体操作时,主要用参与过正规或非正规的技术培训的劳动者占总体的比例以及其中接受培训的次数和获得过晋升的次数和机会等来进行综合评价。但由于该项指标的操作性过大,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并收集到大量数据后才能进行具体设置。

构建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意义

通过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分析方法来得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客观地分析出现今农民工的现状,分析出其中的问题所在,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比较客观、科学、全面的理论依据,以便于使得现今社会中与农民工相关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效地改善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问题,进一步地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就业质量http:///wiki/%E5%B0%B1%E4%B8%9A%E8%B4%A8%E9%87%8F

[2]高伟、张广胜、孙若愚.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 中国集体经济,2012.2

[3]姚永告. 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9.6

[4]钱芳、陈东有、周小刚. 农民工就业质量测算指标体系的构建[J].2013.9

王笑,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在读;罗明清,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在读

上一篇: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应用题能力培养策略 下一篇: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