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时间:2022-08-12 07:18:58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同时,中国贸易顺差仍持续扩大,这一现象无法被经典汇率理论解释。本文利用1980-2008年的年度贸易数据对中美贸易进行协整分析,以便检验汇率变动与出口贸易之间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美贸易之间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不满足,即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善中美之间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本文就其可能原因给出几点解释。

关键词:马歇尔-勒纳条件 人民币实际汇率 协整分析 出口贸易

问题提出

自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持续升值。同时,我国贸易收支顺差不断上升,这明显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不符。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而中美贸易的顺差却在不断扩大,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因此,研究人民币升值能否减少贸易顺差,对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

传统国际收支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升值会导致该国进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该国贸易收支状况改善或恶化。而这种影响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情况下才能发生,也就是进出口商品的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就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长短期影响进行了众多分析,得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结论。其中,Rose&Yellen(1989)在早期使用最小二乘法对美国与其他G7国家自1960年的贸易季度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随后,随着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前,需要考虑所使用数据的平稳性。因此,以前的研究结论就变得不太可靠。所以,人们开始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来进行检验。Rose(1991)利用Ender-Granger方法对美、英、德等国的1974-1986年的数据检验表明这些国家的进出口与实际汇率以及国内外产出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不满足。接着,Rose&Andrew(2000)对1970-1990年186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名义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有一定负面影响。而Silvana Tenreyro(2004)采用1970-1997 年的数据专门研究了名义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结论是名义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任何显著性影响。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方法则是应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来检验实际汇率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随着实证分析方法引入我国,国内众多学者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讨。厉以宁等(1991)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进出口弹性不足,人民币贬值不仅不能改善收支,反而可能恶化出口的结论。很明显,这种结论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相反。沈国兵(2005)等应用协整分析方法对贸易收支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戴祖祥(1997)在对我国1981-1995年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为1.3,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从而认为人民币贬值可以改善中国的贸易收支。另外,钟永红(2007)运用时间序列中的协整分析,并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后得出人民币升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的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会产生何种效应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以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为理论依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进而判断中美贸易收支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状况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基本理论模型

弹性分析的核心问题是货币贬值引起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否能改善贸易国的贸易收支。弹性理论认为:贸易国的出口随着实际汇率的上升而增加,反之则相反。上述理论能否成立,取决于该国能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在本文中,采用实际出口额与实际进口额的比率来表示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收支差额,并采用对数模型对马歇尔-勒纳条件进行描述。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D=PhX/PfRM

其中,D表示出口对进口的比率,Ph表示本国商品的价格,X表示本国商品的实际出口额,Pf表示外国商品的价格,M表示本国的实际进口额,R为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外汇汇率,对上式两边分别取对数,可得下式:

InD=InX-InM-(InR+InPf-InPh)

对上式进行整理,可得:

InD=InX-InM-InE(1)

其中,InE=InR-InPh+InPf表示实际汇率。

又由于长期的实际出口和实际进口需求方程可表示为:

InX=α0+α1InE+α2InYf(2)

InM=β0+β1InE+β2InYh (3)

对(1),(2),(3)式进行整理,可得:

InD=(α0+β0)+(α1+β1-1)InE+α2InYf-β2InYh

上式InE前的系数即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当该系数大于零时,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从而改变本国贸易收支。

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1980~2008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空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中美年度进出口贸易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网站;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IMF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人民币汇率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在变量的选取上,中美两国的物价指数分别用两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用剔除物价因素的名义汇率表示;中美两国收入水平用两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实际进出口额用进出口额剔除物价因素来表示。另外,通过对每个序列取对数来消除异方差性。

(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利用ADF检验来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所有数据分析都是借助于Eviews3.1来实现的。

首先对InD,InE,InYf和InYh分别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滞后期的选择采用AIC信息准则。结果如表1所示。

ADF检验的结果表明InD,InE,InYf和InYh的ADF值分别大于5%的临界值,它们是非平稳的。接着,分别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可得对InD,InE,InYf和InYh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全部均小于5%的临界值,所以四个变量是平稳的,即都为一阶单整变量。

在变量都为一阶单整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Johansen检验对于滞后步长十分敏感,所以必须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AIC,SC准则,可以确定最适合的协整检验模型为协整空间中有常数项及线性趋势项,滞后阶数为1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InD,InE,InYf和InYh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最终协整方程如下:

InD=-0.24InE+0.25InYf+0.44InYh-7.79

方程拟合结果如图1所示。

由上式可得,对数人民币实际汇率前的参数为-0.24,小于0,即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小于1,表明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收支并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能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并无显著影响。同时,可以发现当国内实际收入增加1%时,我国的贸易收支盈余增加0.44%。而当美国国内实际收入增加1%时,我国贸易收支盈余增加0.25%。可见,是国内和国际因素共同促成我国贸易收支盈余增加,单纯的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收支状况。

人民币升值不能减少中美贸易差额的原因

根据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来影响该国的贸易均衡,如果本国货币贬值,会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相对下降,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刺激出口的增加。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收支状况来说,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不满足。对此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中国对美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利用国外客户提供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进行加工生产,产品一般是外销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与进出口紧密联系的交易,它在我国的出口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入WTO以后,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达到50%左右。在2008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为2523亿美元,而加工贸易出口达到1498.9亿美元,占比达到59%。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要小于对一般贸易的影响。这是因为加工贸易的特点一般是“两头在外”,“以进养出”。 由于人民币升值首先降低了我国企业采购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人民币成本,然后在加工贸易出口收汇时抵消了人民币收入的减少。伴随进出口规模扩大,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

(二)中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差异

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为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而我国在这类产品的出口上又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为技术含量较高产品。但是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以及对华采取高新技术制裁措施,这就极大限制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及纺织服装,玩具,家具,鞋和箱包等消费品达到1836.1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79%。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3400亿美元,而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41.3亿美元,仅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7.1%左右。所以,美国出口不能充分享受到中国高速经济增长需求带来的好处,进一步导致了中美之间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

(三)跨国公司的对华直接投资

国外跨国公司大规模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产品及服务转化为在华子公司的大额生产和出口。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对美进出口2148.7亿美元,增长8.1%,占当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的64.4%。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时缩小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因此,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对美中贸易逆差扩大有明显推动作用。

(四)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由于贸易盈余不断增加,中国政府和企业有更多可支配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使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1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8年11%提高到29.1%。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7011.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这进一步扩大了中美贸易差额。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单方面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能明显改善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收支状况。美国以贸易逆差为借口要求人民币升值是缺乏理论依据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不能仅寄希望于使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首先,中国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使国内消费升级,努力扩大内需;其次,美国应该积极调整对华出口政策,取消对华出口贸易限制,使其对华贸易能享受到中国高经济增长需求带来的好处。最后,中国可以更进一步的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南美和非洲等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从而减少对美贸易顺差。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秦宛顺.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2.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95[J].经济研究,1997(7)

3.钟永红.人民币汇改对中美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统计观察[J],2007(9)

4.沈国兵.美中贸易关系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5(1)

上一篇:中国对外贸易中大国效应的影响分析与外贸战略... 下一篇:WTO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