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模式构建

时间:2022-10-08 03:33:39

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和谐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和谐消费模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消费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消费模式 构建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批判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和谐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重新定位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构建和谐消费模式。

和谐消费模式的内涵

消费模式是人们消费关系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理论概括和依据。和谐消费模式继承了传统的节约理念,同时又注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

和谐消费模式是适应时代的“和时”消费。消费是人对物的享用,而物的性质、规模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超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消费是无根基的。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鼓励人们适度消费,使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得以良性循环,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不顾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贪图享受、挥霍浪费将会导致资本、资源的匮乏。同时,奢侈之风、淫乐之气的盛行也会消蚀人们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最终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消费模式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将消费植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上,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调整自己的需要,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消费。

和谐消费模式是人与自然“和生”的消费。和谐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本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加大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力度,将消费纳入到生态系统之内,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不突破生态平衡所要求的质的限度,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

和谐消费模式是促进再生产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和立”消费。和谐消费模式利用消费来引导生产,借助市场公平交换,把消费信息反馈到生产决策中去,从而能够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与效率的最大化。

和谐消费模式是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达”消费。只有在合理的人际消费关系框架下,才会有自然生态的详和安宁。和谐消费模式要求在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公平地分享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承担生态成本。发达国家的消费,不能够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转移本国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给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结构要与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结构达成优势互补,着眼于双方的长远整体利益。

和谐消费模式是不同代际人类的“和处”消费。在自然资源上,现在多消耗一单位非再生资源,就意味着后代将要少消耗同样多的非再生资源,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破坏了其再生性,就意味着后代不能再开发利用。和谐消费模式注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有毒材料的使用,给后代人留下更多的物质条件和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这既关乎消费的公平性,又涉及到消费的可持续性。

和谐消费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和爱”消费。和谐消费模式既反对禁欲主义贬抑消费,又反对享乐主义张扬消费。它并不反对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消费,倡导节制欲望的健康理性的适度消费。要求人们按照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创造力充分而自由施展的要求进行消费,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与改善消费结构,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层次与质量,有利于实现人的丰富需要,体现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和谐消费模式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和重新定位,这种全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造成当今环境恶化与全球生态危机表面上直接的原因,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引起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统计表明,在不少国家,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增长,由生活消费而导致的污染在许多领域已经超过了由工业生产而导致的污染。不仅如此,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无论是在代内还是代际,都无法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正、平等、合理、协调的性质,能体现的只是一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同时,传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过分强调物欲满足,忽视经济与环境、社会、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消费的异化,甚至人性的扭曲,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和失落。

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工业文明非持续的消费与生产模式,并且呼吁要更加重视消费问题,呼吁各国执行新的政策以鼓励向适当的消费模式转变。和谐消费模式提倡遵循生态规律,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从生态伦理角度对消费进行理性审视,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消费模式。因此,推进消费方式的转变,构建和谐消费模式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生存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二)和谐消费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

和谐消费模式能够直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谐消费模式强调增减结合、质量兼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追求绿色、环保、低耗消费,崇尚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人们的偏好不再是物质主义的,人们不再注重用物的形式来标识自我价值。

和谐消费模式能够间接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在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时,选择环保商品而排斥非环保商品,会引导甚至迫使企业减少或停止非环保产品的生产而转向环保产品的生产和清洁生产。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生产方式必然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和谐消费模式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间接地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和谐消费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它作为一种公平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以追求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同消费需要的满足为立足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因而,和谐消费模式的消费主体在消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时,都会既考虑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对其它消费主体的消费权益,考虑消费活动对社会、对自然可能产生的影响;既考虑对满足眼前的作用,又考虑可能带来的长远效应,在消费品的使用过程中力求在总体上趋利避害,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效益。

和谐消费模式构建的途径

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有赖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政策的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促进。

(一)培养和强化公民的和谐消费观念,为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提供思想导向

现行的不合理消费模式,既根源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刺激,也根源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之风等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诱导。没有价值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相应的消费模式的转变。只有人们逐渐转变了消费观念、改变了消费习惯,才能最终确立和谐消费模式。因此,要教育引导公民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摒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消费越多就越幸福”等错误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人与自然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的和谐消费观念,把和谐消费的理念植入每一个消费者的观念中,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行为,促进和谐消费模式构建并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提供法律保障

法律和制度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特点,很适合于在扭曲的消费模式下,约束人们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消费冲动和消费行为。和谐消费作为一种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很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但要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做到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与和谐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建立相应的社会机制,为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提供政策支撑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和谐消费中的重要影响力。在政府支出体系中,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维持社会有效需求,实现消费的公平目标。在政府税收体系中,及时调整消费税政策,限制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消费,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条件。对公民所得税的征收,要考虑消费结构升级所需要的资金力量积蓄状况,尤其是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过渡到耐用消费品升级阶段,需要一个资金积累周期。政府通过制订相关的法规以保护各种珍稀动物,严厉打击“杀食”珍稀动物的不法行为;通过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和其他相关政策,引导合理消费等等。通过开征环保税,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引导居民进行绿色消费。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大对自然环境和环境的保护支出力度等,对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促进和谐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信贷的杠杆作用,是实现和谐消费的有效手段。个人消费信贷是消费结构替换和水平升级的重要保障,建立个人消费信贷制度必不可少。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消费处在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个人消费信贷利率以及抵押贷款条件,达到鼓励或者限制消费需求的目的。为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生态环境,银行可以对购买环保产品的个人消费品信贷给予优惠利率。

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政策,增加公民的教育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实现和谐消费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收入是个人、家庭财产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确保经济发展带动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四)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制度,为和谐消费模式构建提供制度支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评估成本与资本时,忽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这种缺陷使它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地区片面追求GDP高增长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地使用自然资源的消费行为。

因此,必须建立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力求将环境保护效果、资源利用率、人居环境指数等因素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要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起评价、共同考核。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制度,力促消费者消费行为转变,为构建和谐消费模式并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建辉.论适度性消费伦理的构建 [N].光明日报,2007

2.赵玲.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N].光明日报,2007

3.肖明辉,蒋永穆.论和谐消费及其宏观调控[J].经济体制改革,2008.1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政务个性化推荐服务框架研... 下一篇:大中型城市商圈重心移动影响因素及其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