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法归责原则评析

时间:2022-08-12 07:48:44

我国经济法归责原则评析

摘要:经济法归责原则在经济法责任体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对当前我国经济法的归责原则进行研究和探讨是极有必要的。对我国现有的经济法归责原则进行阐述并简要评析,以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法归责原则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严格责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01-01

1 我国经济法现有归责原则概述

1.1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源于罗马法,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并且也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即过错是加害人承担责任的基础和依据。自十九世纪以来,过错责任成为各国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其主要理由有:

(1)道德层面:个人就自己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付责任,此乃正义的要求。

(2)社会价值层面:任何法律都必须调和个人自由和社会安全两个基本价值。而过错责任原则可以实现这个要求。过错责任对于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具有两项重要贡献:首先,过错归责原则扩大了侵权行为法的适用范围。早期的侵权行为法是采用了个别侵权类型,过错责任原则的广泛适用,打破了结果责任对侵权行为类型的束缚,建立了一般的原则,实现了侵权行为法的扩大化。

其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法归责原则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学者对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总结如下:

(1)过错责任原则具有行为标准的作用。法律上的过错体现了对行为人的行为的违法性、非道德性的价值评判。在过错的概念中包含了一定的行为模式,对过错和非过错的评价,实际上就是行为准则的确立。

(2)确立侵权责任,救济侵权损害的作用。实际上,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将侵权民事责任归属于有过错的民事主体来承担。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根本意义所在。

(3)具有预防损害的作用。目的性、预见性和自我控制性是人类正常行为的必备特征,而过错责任的适用旨在教育和惩戒有过错的人,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并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

1.2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过错推定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当受害人举证证明加害人的过错有困难时,为有效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而从加害事实本身推定加害人有过错的认定过错方式。在当前的经济法理论界,绝大多数学者不赞成过错推定成为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他们或者根本否认过错推定是一项归责原则,或是认为尽管它可以成为一项归责原则,也不是独立的归责原则,而是依附于过错责任原则的一项补充原则。

1.3 严格责任原则

按照一般语义,严格责任是指一种比因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而须负责的通常责任标准更加严格的责任标准,责任产生于应该避免的伤害事件发生之处,而不论其采取了怎样的注意和谨慎。但它不是有时由制定法设定标准的绝对责任,即使承担严格责任,仍有某些有限的对责任的抗辩,不过已经尽到合理注意不在其列。从严格责任的语义表述上可以看出,严格责任和无过错责任非常相似,所不同之处就是在免责条件上更加的严格,但实际上二者在思维路径上还是有所不同。严格责任采取了一种过错推定的办法,即从损害事实中推定被告有过错,但准许行为人通过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的过失、第三人的过失和自然原因造成的而减轻或免除其责任。另一方面,从法律性质上说,严格责任保持了法律的惩罚、教育功能,同时也能及时弥补受害人的损失。

1.4 公平责任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责任。”由此,公平责任的概念应该表述为:当事人双方对造成的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观念,在考虑当事人双方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给予适当补偿。对于这个归责原则的独立性问题,由于学界对其还存在着巨大的意见分歧,在这里就不加讨论。

2 我国经济法现有归责原则的评析

以是否将主观方面引入归责为标准,可以把现有的归责原则分为过错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此两种归责原则的不足及其有益启示简要评析如下:

2.1 过错归责原则的不足和有益启示

过错归责是以责任主体是否存在过错来衡量责任主体应否承担责任的,在确定了责任主体应承担责任后,以过错的大小为标准来衡量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多少,即无论是确定是否要承担责任,还是确定承担多少责任,过错归责都是借用了一个标准,那就是主观的过错标准。

2.1.1 过错归责原则的不足

过错归责原则的基础是行为人对于损害的发生,原来有预见的可能性,但因主观意思的欠缺,以致于违反了行为人应有的注意义务而未能预见,简单地说就是“应预见能预见而未预见”。这一判断是基于行为人个人的主观能力而定的。过错责任原则通过对具有主观恶性的过错进行惩罚,实现了法律责任的正义价值,同时也促进了被损害利益的恢复与补偿,在私法领域内成为一项基本的归责原则。但过错过则原则的积极作用弥补不了“主观过失论”存在着的先天缺陷。其一,过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根本无法观察、测量。其二,一旦离开人的行为,根本无法恰当地描述所谓的过失以及注意等心理状态,过失的概念本身就是对行为的评价。因此,过错责任原则在理论上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实务中也缺乏操作性。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原告须要证明被告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因而其行为构成疏忽,才有可能胜诉。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这项归责原则的运用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道义上也欠公平。所以,面对这些情况,严守过错责任原则将对受害人明显保护不力。

2.1.2 过错归责原则的有益启示

通过对过错归责原则不足的分析,可以从中得出:首先,主观标准在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中是不适用的,必须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归责原则,并且需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其次,在构建经济法责任归责时,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一是采用何种标准来确定责任主体是否要承担责任,二是如何确定责任主体承担多少责任。

2.2 无过错归责原则的不足

无过错责任的理论基础是对危险来源的特殊注意义务,它所规制的是对危险源具有控制力的责任主体。这种被赋予了特殊的注意义务的危险可以理解为,危险对不特定范围内的人身权和财产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高,危害后果很严重。无过错责任采用的模式是通过特殊的注意义务和法定的免责事由的共同作用,来确定责任主体是否要承担责任。但是,对于应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到底应该承担多少责任的问题,无过错归责原则就无法给予正确的解答和解决。在无过错归责当中,在确定是否要承担责任的问题上采用了危险致害标准,而在确定责任多少的问题上采取的标准是按照危险实际造成的损害,但是如果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是潜在的,甚至是潜伏很久的情况下,这种实际损害标准就很难适用了,而经济法责任领域,这种潜在的、甚至潜伏很久的损害比比皆是。

上一篇:恢复性司法分析 下一篇:施工企业依法清理应收账款的有效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