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11 03:25:48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在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六步”教学法,结合商科类课程特征,阐述了该模式的具体运用,最后对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定位,认为教师应该是问题引导者、结论归纳者和成绩评定者。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商科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76-02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内容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雏形。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使用探究教学方法。杜威之前,教育者认为教育的过程无非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学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颠覆了这种思想,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循环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他主张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综上所述,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以学生的背景知识为基础,从某一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得到尝试性结论,再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对结论进行检验,最终得到知识。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技能、培养了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能力。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环节。在探究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六步”教学法:现象观察问题设定提出猜想逻辑推理检验假设得到结论。

(1)第一环节:现象观察。某个自然、社会现象的引出。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思维的个体差异性和背景知识的差异性会导致学生对同一个现象从众多角度思考。

(2)第二环节:问题设定。在对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一个与目标知识相关的问题。学生对同一个现象可能会提出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与任务内容和目标知识高度相关的具体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到正确的路径上。

(3)第三环节:提出猜想。教师限定了具体问题后,学生会对限定性问题提出各种答案的猜想,每一个猜想都是对具体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途径。众多的猜想中,不乏有一些非常荒谬的猜想出现。这是一种头脑风暴法。

(4)逻辑推理。有些猜想正好是问题的答案,有些则不是。众多的猜想可以一一进行论证,运用演绎、归纳、试验等方法对猜想进行论证。

(5)得到结论。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到结论。

(6)检验结论。通过查询数据和更多案例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结论就是目标知识。一般说来,商科类课程知识结论的检验只能借助经验数据和客观现实,基本不能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进行检验。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以商科类课程中的“规模经济”知识点为例,运用六步探究式教学法,结合自身经验,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对于规模经济,要向学生传递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第一,规模经济的定义;第二,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第三,规模经济的边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遵循的路径是:先到多媒体上演示规模经济的定义,略作解释后,再演示规模经济的图形。解释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规模经济后,最后指出规模经济存在一定的边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听过之后,如水过地皮湿,不出几天就忘得干干净净,教学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现在来看看笔者运用的探究式教学法。笔者的教学环节是:

第一步,素材展示(现象呈现)。先在多媒体上演示一段关于海尔集团产量变化、成本变化和效益变迁的素材,让学生阅读素材1分钟。

第二步,请同学们针对素材提出一系列问题。由于角度不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不相同。典型的问题包括:海尔为什么如此成功?海尔的成本为什么会下降?海尔的产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事实表明,大多数同学找不到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不会从两者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据此,笔者会及时提醒: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个包含产量和成本两者在内的问题?经提醒后,很多同学顺藤摸瓜,提出一组问题:海尔集团的产量在不断增加,而平均成本在不断下降,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这种现象会不会永无止境?到此,三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合知识点的问题被提出。

第三步,提出猜想。针对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出:“一般说来,随着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和产量数量的提高,平均成本会不断下降。经济学把这种现象叫做‘规模经济’”。从本质上讲,教师的提炼是对“现象规律”做出的猜想。教师在现象分析和问题呈现的基础上,给“规模经济”下定义,水到渠成,效果远非直接演示规模经济的内涵所能比拟。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规模经济现象?”同学们各抒己见,从分工、营销渠道、管理费用分担等很多角度提出猜想。教师把代表性的猜想汇集起来。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企业的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做肯定回答与否定回答的人都有。

第四步,逻辑论证。教师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的猜想一一进行辩证思考。教师以分工、营销渠道和管理费用分担为引子,分别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例如,关于分工能带来规模效益的猜想,教师追问同学们:“分工导致规模经济的内在逻辑在哪里?”同学们会回答:“如果企业大规模生产,则工人可以实现专业化生产,从事某项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关于营销渠道产生规模经济的猜想,同学们会回答:“只有当产量大了,企业才可能去开辟更多的营销渠道,当有效的营销渠道打通以后,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会急剧下降,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关于其他原因的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做类似的回答。关于规模是否存在边界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规模大了会出现哪些典型棘手的问题?同学们会回答:规模一旦太大,总经理的指令可能不会及时到达下级层次中,政令不通,产生管理臃肿的问题。

第五步,得出结论。在第四步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和升华同学们的观点,得到结论: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规模扩大和产量提高而不断下降的现象,产生规模经济的具体原因包括分工效率的提升、营销渠道的共享、管理费用的分担、原材料购买、垄断地位的确立、高科技机器设备的使用等。但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规模太大,会导致管理困难,组织成本太高。

第六步,检验结论。为了检验规模经济原理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列举更多公司的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更多的经济现象。

三、商科类课程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1.问题引导者。探究式教学非常注重问题引导,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够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问题是思维的指向灯。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之一是成为问题引导者。教师不应该直接将原理内容开门见山地摆在学生面前,而是应该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问,引导学生做多角度的回答,将学生的思路引向原理路径上,最终回归到原理。如对规模经济原理的讲述,如果平铺直叙“什么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演化规律是什么?”,那教学效果必定不佳,学生一定不会形成深刻的印象。作为问题引导者,教师应该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如果情境创造不到位,学生无法提出问题,思想的阀门便无法打开。

2.结论归纳者。归纳结论是问题引导的后续动作,也是提问环节的最终归宿。谁归纳结论更好?我们固然不能否定学生在结论归纳中的主体地位,但更不能忽视教师在该环节的引导地位。学生归纳结论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如果停留在该环节,效果并不理想。拿商科类课程规模经济原理知识点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哪些因素最终导致规模经济的产生呢?”学生可能会从分工、销售、管理等方面提出自身的看法,但这些看法肯定存在不全面、不深刻、不系统等缺陷。据此,教师的重要角色是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全面的归纳、升华和再造。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了自身思维的局限,领悟了规模经济原理的真谛所在,对知识点产生了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3.成绩评价者。探究式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和思维。而兴趣和思维的培养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才能顺利完成。教师要善于设计和运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中的言语激励、学生成绩的关联评价是笔者运用的两大手段。对于学生成绩的关联评价,笔者的做法是将平时成绩和教学过程高度结合起来,严格量化。做到多学多得、不学不得。平时成绩占50%,其中10%是出勤,40%是学生在教学中和我的配合表现。学生提问或回答一次问题占4%,要想得到40%的平时成绩,学生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10次。实践表明,在这个制度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习的气氛相当浓厚。

参考文献:

[1]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2).

[2]张林:论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3]陆长平,姜锐等: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大学教育,2013,(6).

上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 下一篇:开发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