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创作中的无功利性

时间:2022-08-11 01:10:13

戏曲创作中的无功利性

摘要:有些美是我们可以看的到感觉的到的,有些是我们眼睛或耳朵无法感知的,可是美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美感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包括审美的无功利性以及功利性,我认为无功利性是美感的首要特征。美的创造有无功利性,这里我们主要是研究审美活动的无功利。在文学的创造中是有功利性的,我想说的是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也有一定的功利性。尤其在戏曲的创作以及审美中这种功利性与无功利性关系也十分的明显。

关键词:戏曲;无功利性;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无功利性在美学理论中很很多见,在审美中的心态要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一个事物,说的就是在审美中要坚持无功利性。无功利性是审美的一个基本的心态,在审美过程中 一旦要是夹杂着功利因素,那么这种美就不是一种纯粹的美,这种功利心态往往会左右你的审美结果。在戏曲的创作中,大部分作家是坚持一颗无功利的心。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物质的功利性,有些时候功利性已经成为了生活的首要追求目标。商人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利,工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产出,军人当兵为的是保家卫国,我们的学习生活,为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有甚着就是为了有一份好的工作。在其中有一些是处于自己的私利,有一些是出于公利,但是有一点的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中处处有功利性。然而,在美的创造以及审美活动中首先的一个特征就是无功利性,这是直接的,审美有直接的无功利性。而功利性则是间接的,是隐藏在功利性之后的。功利性与无功利性同时存在与审美活动中。

我们首先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无功利性,每一个人都会去追求自己眼中的美,也许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会去听一场高雅的音乐会,会去图书馆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而经济地位相对弱的人则会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更有甚者只是喜欢看看山中的大树绿草。虽然各有不同,可是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地方那就是他们都在随心所欲的审美,都在按自己内心深处的喜好在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在他们眼中这种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哪一种美,在他们心中都可以带来美的愉悦,都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而在这一审美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没有功利性的,都是按自己内心的需要来审美,没有外界的强迫。这一过程没有物质的追求,只有精神上的愉悦。

审美的这一特征是一种积极的特征。审美的无功利性可以使人的精神获得极大的自由和愉悦。康德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在审美的世界里,这种毫无偏爱,只需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与召唤,这就不会使人的内心压抑而得到自由的释放。在戏曲创作中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超脱了某个时代政治的限制而自由创作的,甚至有些人的创造还是以针砭时弊为其主题。这当然不会得到当局的奖励,更不会得到任何的功利,甚至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一部好的作品就在这种不受奖励的环境中诞生了。例如,司马迁因为创作《史记》不仅没有受到功利,相反,他受到了人生的巨大摧残,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作品。留下了一部史家的绝唱。这就是美的创造的无功利性,而其中的积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人本能的释放,往往是最美的存在。

无功利性并不是指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物质并不代表这个东西不具有美感,在一个人的眼里,一个物质是不是具有美感,不是因为其价值决定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东方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无论梵高的画有多么的昂贵,画中的美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所永远无法理解和欣赏的。同样,王维画中的意境也是西方人所费解的。所以一个物质的美否并不是决定于其价值的大小。所以在审美中往往我们是用一个无功利的心在进行,并不会因为被欣赏物质的价值大小来反映自己的欣赏是否值得。

审美的无功利性在文学的创作以及欣赏过程中都有所表现。首先,在戏曲的创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的出现都是无功利性的体现。一个优秀作家的写作,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都是在没有功利的前提下进行的。戏曲创作主要集中在元明清三代,这三代是封建专制最为严重的三代,封建当局对文化的控制极为严酷,当时文人的地位也十分的低下。尤其是元代,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社会道德失范,人民生活穷苦,文人没有进仕的机会。所以有一大批文人通过创作戏曲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愤懑,通过对自己内心中的真实表达以及对社会黑暗面的真实描述而进行作品创作。当然在这个时候的创作中往往不仅是毫无功利性还会有极大的风险,但是,在元代戏曲的创作又十分的活,这种最能表现低层人民真实心态的文学作品得到很大的发展。说明戏曲创作的无功利性十分的明显。

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描写的是一个“覆盆不见太阳辉”的黑暗时代。在《单刀会》中也是呼吁出现关羽一样的英雄人物。白朴的《墙头马上》也是为了唤醒女性意识。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更是把整个封建礼教作为了批判的对象,把批评的矛头直至封建统治的根基。他们的创作是没有功利可言的,封建统治者是不会夸奖一个对自己政权说三道四的人。可是他们依然进行了创作,他们是为了功利以外的一些东西,那就是自己内心的需要和召唤,是对社会道德感的一种呼吁和呐喊。

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无功利性更加明显。喜欢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想欣赏一种什么样式的美,完全是由自己内心决定的,没有丝毫的牵强,也不需要任何的功利性。我们去看一本关于戏曲理论的书,听一场音乐会,或者欣赏一幅画。都是我们内心的需要,是我们潜意识里希望接受的,不需要功利的驱使。也只有这种抛弃功利,进入完全的审美境界,我们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美,才可能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愉悦。

戏曲创作虽然没有表面上的功利目性,但是在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中也提到“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也就是说戏曲创作虽然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可是间接的还是有一部分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主要是体现在社会功能方面的。这种功利性是隐藏在无功利性之后的。

功利性就是在创作过程中的教化理想以及在审美的过程的选择性。每个作家进行创作都是自己内心所想以及能够表达的一种社会现象,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影响一部分人,可以使人积极向上,让人都向自己想象的那种美好中发展。我们前面提到司马迁写《史记》当时对他的却没有任何利益,可是在他的心目中还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究天人之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还是希望自己的一家之言可以留传下去,可以通过历史来警醒世人,达到教化作用。而鲁迅先生的作品,这种功利性则更加明显了,都是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救国人。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往往是在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这种喜欢是自己内心所渴望得到的,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教育,以此来涤清自己的心灵,是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而这种选择性就体现为我们在审美过程中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积极的,区别于现在社会中对于物质的一些追名诼利,这种功利的选择性提高我们的道德感和人生理想,在戏曲的创作和欣赏中这种功利性也无处不在。

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的时候,也许没有想过自己的作品能有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可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一定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反抗当时的落后思想,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学习红娘学习崔盈盈,希望天下人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洪生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在这些历史剧中往往是借古讽今,或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忧愁,都是希望自己写古事可以对今人有积极的影响。这些都是戏曲创作中的功利性的体现,更不用说一些专门为宫廷写作的文人了,功利性更强了。在欣赏戏曲时我们总是希望观看自己认为好看的戏曲,在欣赏这部戏曲的同时,可以使自己理解过去,使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受益。

总之,在审美过程中既有无功利性的一面,也有功利的一面。功利性是间接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两者并不矛盾,同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在戏曲的创作中这种关系也十分的明显。在欣赏戏曲中也存在这种功利和无功利,只有认清这一点才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第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仇春霖主编:《大学美育》(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修订彩图版),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4] 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王季思:《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赵晨浩(1988-),男,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2级研究生。

上一篇:对比《京华烟云》和《唐顿庄园》 浅析中西传统... 下一篇:浅谈民间美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