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时间:2022-08-10 08:05:2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马克思先后提出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以人为本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在西方古希腊智者学派创始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将从自然界的探索转移到人自身上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倡以人道反对神道,主张以人为一切事物的标准。总的来说,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把人作为万物的根本,提倡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人性和人格。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那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可以确定的是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所以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存于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且出于某种需求、在其所进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就是在某种需求的的驱动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进行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唯物历史观时也是以人作为出发点的,与以往的不同,在他们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把现实的人以及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及“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先后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1.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早先提出人的类本质这一思想,马克思曾借鉴其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人是类存在物”这一命题,说明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是有别于动物单纯依附自然界的无意识的生命活动。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一思想说明了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方式——实践或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因此,实践主体意义上人本地位的确立,为建立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转变,是由批判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开始。费尔巴哈所认为的人的本质是从“你”、“我”这些单个人抽象出来的共同性而非现实的社会关系去进行考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由于人是社会存在物,因而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人的本质。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了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也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此才形成了人的本质。同时,各种社会关系不是平等的,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它决定和制约着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因而对人的本质也是意义非凡。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实现了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过渡。《提纲》以其鲜明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划时代革命的完成,与此相适应,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也将立足点转移到实践上来,用实践及其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把人区别开来。

3.人的本质是关于劳动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深入阐述了人的本质。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揭示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而人的需要又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综合反映,所以可以说,人的需要的产生不仅是人的本能的欲求,不仅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还决定于人的社会历史性。此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种探讨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所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现实的、深刻的、历史的理解。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述也是从不同时期三个不同角度对人的本质做出的揭示。

由此可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从实践主体的角度,系统阐发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划时代的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第一次真正置人于“本”的地位,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形成。这一思想确立的意义在于肯定人及其实践在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这样既驳斥了神学唯心主义的上帝决定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自然决定论,还克服了过分夸大人及其实践作用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既唯物又辩证的积极有为的世界观

三、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的现实启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随着“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和具体落实,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出现新的腾飞局面。

1.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确定了发展的目的、方向,揭示了发展的力量源泉,确立了分配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依靠人民,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才能造福于社会,离开以人为本,发展就会走偏方向、失去动力。

2.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根本,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的,同时也是相互制衡的。缺少文化的支撑和人全面发展的推动,经济是难以持续快速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列部)

上一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下一篇:论世界历史教学的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