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体育文化的属性

时间:2022-08-10 05:52:37

分析体育文化的属性

刚刚过去的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崭新的时期。中国体育在这个新时期里运行,其社会功能将发生明显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是渐进的、不完全的———也就是说,中国体育这种功能的转变并不是突然地非此即彼的,而是说它对社会和人的作用点的转移、增加,或重心倾斜的渐变。这种依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转变的转变,将显示出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导向。 一、从生产到生活 促进生产的发展,历来被认为是体育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旧体育理论如是说,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体力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年代,体育培养使用体力的生产者,增强体质就是增强劳动力,几乎可以直接导致产量的增加,所以这样的理论在当时是对的。 伴随人类发展的过程,引入物种演变的参照系。把它拉长、展开,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极强的生物适应性,是在什么时候突然跟不上社会文明的发展的:人类处于运用体力渔猎采集的自然生存状态在时间上以百万年计,处于以全身性体力劳动为特征的农业经济的时间以万年计,处于以部分身体单调活动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以百年计,而迈向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大概只能以十数年计。可见,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健康出现了新问题。 生产方式的转变,给人类带来的是余暇时间的快速增加、精神产品的需求呈几何增加,体力劳动强度则迅速降低、生物适应性也迅速降低。一旦生产活动中体力的作用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时,体育作为一种与生产有联系的教育实践过程,其运行轨迹必然会受社会调控。随着时代的发展,脑力已在生产活动中跃居主导地位,体力已不能作为关键的生产力衍生要素,这势必导致从物质生产需要“强身健体”转化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体力不直接做功于生产,体育的社会功能就从促进生产劳动转变为提高生活质量。 生产方式的升级,必将导致体育方式的彻底变革。一旦生产发展到不需要工人支付更多体力的时候,它反而难以满足健康肌体的自然需要,并使人的活动单调化。劳动丧失对体力的需求,人类失去了生物适应的自然选择,不由自主地堕落为“人工自然”的附庸。这种异化,不仅对人的精神,也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参加体育活动,成为挣脱这种异化桎梏的最佳方式。 信息革命将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使人的体力失去在生产力中原有的重要意义。而分散性的社会组织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使强制性为生产服务的体育领域迅速萎缩。新世纪降低了劳动生产对体育的需求,但却迅速增长着对体育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服务的要求。在新的生产方式里,知识经济彻底改变了体力在劳动中的地位,体育在劳动力衍生因素中的重要性下降,而在个体健康幸福生活中的地位提升,体育可以显示被遏制已久的人文精神,突出它的文化内涵,满足人的深层次需要。 生产目的的变化,也导致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传统的生产很大程度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最大限度地增加物质财富,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现代生产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是为了让人过上好生活。 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一世界性的潮流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革开放"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通过愉快而健康的身体活动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当前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如果说"世纪(年代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年代确立市场经济,那么在新的世纪就正式提出了近期社会发展的明确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单纯的强调经济建设到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已经对准了长远的目标———提高生活质量。国家意志从来没有如此具体明晰地指向老百姓的生活。 体育传入中国最早是进入学校,体育与经济关系的转变,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学校体育。长期以来,我们怀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情结,在学校里执行“体质教育”,锻炼身体是为了“建设祖国”,把“增强体质”这种体育的客观效果,置换为体育的惟一目的,视为本质功能。于是,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的观点盛行,增强体质可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做贡献,体育教师以自己能培养促进生产的工具而深感自豪,体育退缩于学校,与校园外的生活可以毫不相干,与学生未来的生活也可以毫不相干。世界上很少有像中国这样强调体育“增强体质”甚至以此作为体育“本质”的国家。这种把体育效果误解为体育目的甚至是终极目标的作法,生产出种种狭义体育理论,在上一个世纪末期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这些理论用于分析体育的结构功能时具有学术价值,但在实践中把娱乐、竞技、健康、休闲、游戏等统统逐出体育领域,也没看到体质增强的明显效果。在体力与传统经济关系断裂的今天,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尽快完成传统观念的扬弃,再也不能唱老调来呼吁别人对体育加以重视了。 当利用肌肉产生的功率直接进行物质生产的方式已变得十分落后的时候,当体力在生产力等经济发展因素中的作用和地位飞速下降的时候,体育从面向生产到面向生活。新世纪,人文精神在中国得到更广泛地认同,人们更加关心和珍惜自己与自然和谐的小康生活,从妇婴保健到延缓衰老,即人的生命的全过程都与体育发生联系。从生产到生活,体育与人的联系的功能覆盖面更大了。我国体育领域里带有强制性和半强制性的高水平竞技与学校体育将面临重大的改变和调整,而社会体育在全民健身的旗帜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机遇。体育将发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丰富现代生活方式的社会新功能。#p#分页标题#e# 二、从群体到个体 过去的一个世纪,体育活动尤其是高水平的竞赛,作为意识形态较量的工具,曾被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利用,甚至成为超级大国之间抵制奥运会的武器,给人类的和平发展带来了损害,偏离了体育的终极目标。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群体的需要,为了阶级的斗争,利用体育扩大政治影响,提高国家的地位,在"世纪腥风血雨的历史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当一个群体奋起之时,国家可以利用体育作为强有力的直接的宣传鼓动工具,振奋民族精神,掀起爱国主义热潮,产生巨大的动力。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体育能够满足政治需要的高显示领域是国际层面的竞技活动。用军事化的组织机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更快、更高、更强”视为奋斗目标,把金牌作为标志性战果,必然导致“举国体制”这种高度集权化的形式,它可以充分体现军事活动严密计划的优越性,发挥出巨大的效益,产生累累硕果。 斗转星移,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的心态会上升到更清醒和更理性的层面。体育在政治方面发挥的功能,在一段时期可以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时期的“乒乓外交$),但它却并非是根本的、永恒的功能。尽管我国体育已经对政治文明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我们应该把过去的成绩视为历史性贡献。因为,目前它的政治功能难以避免地淡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点正在逐渐调整和转移。新时期中国体育要从主要为政治服务,转到为满足中国人普遍和根本需求———建设小康社会的轨道上来。 中国体育在"世纪下半个世纪,前%年为阶级斗争服务,后"年为改革开放服务,成绩斐然,也带来难以觉察的隐患。这种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暴露出来,那就是只讲社会责任,不顾个体差异;重视社会群体,忽视人文精神然而体育如果不能真正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就无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千好万好不如老百姓说好。今天,我们已经渡过了全民皆兵、充满仇恨和对抗的热战和冷战时期,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和平发展的新时期。联合国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类发展是一个提高人们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世纪的中国体育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从群体的政治需要转向人的发展需要;从政权的强制性功利需求转向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体现了体育全球化观念的世界潮流。“倡导娱乐、健康第一”,通过愉快而健康的身体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规定:“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说明“我们党要带领亿万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的健康”(李岚清讲话)。这是新时期中国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年以后,中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将达到高峰,在对其政治影响和经济效益高度期望得到充分满足后,竞技运动降温并向其文化本位复归将成为历史的必然。曾几何时,日本从’*!年奥运会上的第%名,到"##"年亚运会的第%名———它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经济总量至今仍然是中国的数倍之多。它已无需通过竞技运动成绩来证明国家的强大,因而从)年代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国民总体素质上。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为强大,更具理性和心态更为健康的表现。体育道路从集中全力投入高水平竞技到普遍关注个体的身体健康,标志着体育需求和价值观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增强过程中的升华。 从群体到个体,并不是说应该放弃群体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指应该把这种需要和利益更好地体现于个体。无庸讳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政治大国依然要利用体育竞赛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依然需要国际比赛的好成绩,但已不完全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而反映更加实际的国家利益(譬如发展经济)。新时期的体育成就,仍然会被政府视为国家利益。但这种国家利益的性质与冷战时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其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鼓励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新时期的体育将从政治旋涡里淡出,走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长远关注每个人发展的立体层次,不仅要为群体服务,而且要考虑微观的个体的需要,从全人类的宏观层次来探索体育的终极目的。 当体育的社会角色从为群体生存拓展到为个体健康的时候,当体育不再强调为培养生产工具或政治工具服务而回到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极目标的时候,体育便会从满足群体需要转向满足个体需要。体育作为人人都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将成为个体的终身需要和全民的永恒需要。 三、从工具到玩具 “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实质是体育从经济、政治的工具向其文化属性的回归。而“从工具到玩具”是这种回归的有效途径。工具,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利用的器物;玩具,是在余暇中得到快乐的载体。新时期的中国体育,伴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其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功能的转移。需要强调的是,功能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其“工具”作用的消失,而是指它作为政治工具,不再强调为“”和阶级斗争服务,应该转向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安康;而“玩具”作用的增加,实际上是要突出它满足人们在小康社会全面来临时精神文化方面的渴求,弥补中国体育在游戏理论和娱乐实践方面长达数十年的缺失。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过程,无论乡村游戏还是隆重的奥林匹克竞技,都具有“玩具”性质。运动场上隆重的礼仪,运动员高超的技艺,惊险而剧烈的竞争场面,无不扣人心弦,使人们原始的攻击本能得以疏导而不至给社会造成危害。当代人们在充分享受经济发达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不安定因素,而开展竞技运动正是有效缓解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良好方式。#p#分页标题#e# 娱乐总是要伴随着休闲和游戏,伴随着对我们越来越多的余暇时间的占领,其主要价值体现为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使我们的身心达到新的平衡。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和观赏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体育在娱乐享受和强身健体的同时,又是消除孤独与寂寞,拓宽社会交往,增进相互情感交流的“剂”,使人容易产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在小康社会中,人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观赏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走向各种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不仅补偿人们体力活动上的不足,也解除人们脑力的疲乏。发掘体育的“玩具”功能,不仅在高水平竞技运动中,还应面向广大群众的社会体育。道理很简单,不好玩的事谁也不愿来。人类在本质上是追求快乐的。在追求享乐的层面上,体育不失为遏制“黄、赌、毒”的良药妙方。毋庸赘言,球场上多一个孩子,游戏机前就可能少一个孩子;户外多一个运动者,室内就可能少一个打麻将的。看电视的时间分一点出来锻炼,身体一定会更健康。 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半强制性的指令人们去做广播体操,而是要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用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新时期的中国体育,必须调整仅仅为政治或经济服务的“工具”意识,突破自上而下的仅仅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纯生物学观念,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为中国人带来健康、幸福和欢乐。 竞技从“工具”到“玩具”的功能重心转移,给体育带来刺激、兴奋和快乐,这不仅能够满足领导的好胜心,也通过竞技运动,向全社会昭示体育精神,令越来越多的人从了解体育、关心体育、热爱体育到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锻炼,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社会体育风尚。 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自身健康的活动,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乐园,它所弘扬和表达的,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健康、强壮、快乐、豁达、平等、自由、善良、竞争和爱。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体育在提高生活质量的进程中,显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在小康社会,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要求基本得到满足,而对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需求将会供不应求。人类的聪明才智和精力,会越来越多地投放到娱乐文化事业中。体育以突出娱乐因素作为发展手段,用培养健康身体的方式来提供快乐,才能在新时期跃上新台阶。 新时期,可以作为政治符号的体育和可以作为经济广告的体育,正在走向作为休闲娱乐文化的体育。体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功能渐弱渐强,地位忽高忽低,但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体育需求却会持续迅猛增长,体育在个体健康幸福生活中的地位将快速提升。采用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生产之外的“休闲”,是群体渗及个体的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经济愈发达,休闲时间越多,个人面临的压力愈大,越需要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疏导压力和享受快乐的良好渠道。人们将从被动消极的休闲转向主动追求高质量的娱乐休闲;体育方式也将从群体的指令性锻炼过渡到个体的主动性锻炼。体育与休闲结合,成为健康生活的“玩具”。 体育,是人类进行自身美化的教育过程。体育的新导向,将更加充分地体现人类对自己身心发展的科学认识、价值判断以及审美理想。中国体育发挥“玩具”功能,呼唤半个世纪以来极其缺乏的身体“娱乐”("#$"#%’())是体育走向小康社会的要素。在快乐中追寻健康,体现对自身的尊重和关怀。将它融入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发展目标中去,则可以体现公共福利和国家利益,因而是发展中国体育的必然选择。把体育视为“玩具”,即从充当“工具”转变到制造“玩具”,体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表现了人类自由精神的指向,反映出体育的真正魅力。让我们追寻只有失去时才觉得珍贵的健康,挽回中国体育早已遗失的娱乐,迎来体育文化属性的皈依。 四、顺应转变 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中国体育脱离仅仅在外部形式上“中体西用”的模仿阶段,而真正实现在观念层面上与国际接轨。 在发达国家,体育的人文精神在西方文明中一脉相传,并不需要“从工具到玩具”;而中国全盘接受西方体育时,一直是把它当成工具使用,因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不得不进行“补课”性质的转变。 这种转变并不是线性和刚性的显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流向,其过程是长期而温和的。我们从理论上揭示和区分这种转变,是为了更加明确其本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过去的体育活动并不缺乏娱乐因素,也可以促进健康,也能发展智力、张扬个性,只不过我们历来不强调、不关注甚至回避之。目前,中国已经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我们不能不正视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顺应社会发展,使体育为提高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服务。 (一)奥林匹克这样的一些竞技活动,是人类休闲娱乐的文化载体,无论我们怎样严肃地对待它,也不能掩盖它的名称(*+,-)透射出的本质———具有游戏性质的竞赛。一些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并不刻意追求高水平运动成绩的排名榜,而重在相互了解和交流,通过竞赛帮助国际社会营造和平友爱的氛围。我们现在暂时做不到这样,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去做。中国体育从!.年代到/.年代被视为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的工具,为无产阶级服务,但除“乒乓外交”等偶然的案例之外收效甚微;在改革开放初期给人们带来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完成了它作为政治工具辉煌的历史性贡献。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坚实地前进了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中国体育的社会功能当然要发生重大的变化。面对小康社会的需求,“奥运争光计划”中的“争光”现在应该多一个问号,重新探讨它的内涵。我们为什么仅仅强调“争光”?“争光”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社会需求变了,光要“面子”会丢掉实惠。我们现在需要更加切实的国家利益,更加直接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p#分页标题#e# 至于在类似全运会一类的赛事中,各级政府更应该注重的是竞赛给本地区带来各种利益的广告效应以及扩大内需的作用,把它看成是给人民的幸福生活带来欢乐的“玩具”。 (二)学校体育应该建立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减少军事化体育训练的遗痕,发展运动休闲教育,倡导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培养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我们不仅仅是要像流水线一样地训练整齐划一的劳动机器,而是培养在小康社会中具有丰富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对全中国人民的健康负责,就要使数十万体育教师转变观念,把体育融入到数以亿计的青少年的终身健康的生活中去。 (三)重视大众体育中的游戏因素,用趣味性的身体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全民健身效益的重要渠道。在中国这样的长期缺乏体育娱乐的国家,特别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影响政策导向,给每一位公民提供体育机会,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利。发展体育产业固然重要,但要把体育全部“产业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难以畅通无阻的。特别要避免把体育看成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生产部门,片面强调体育市场和消费,夸大体育产业的效益,这将使体育削弱公益性质,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收入水平很低的弱势群体的需求。相反,在体育消费市场培育以及扩大需求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方面,利用“玩具”的魅力,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面向未来,全世界都希望过美好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全球化共同的愿望。突出休闲娱乐性质,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是体育文化属性具有历史意义的回归。

上一篇:美术地理学的概述 下一篇:农村体育的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