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的思想探讨

时间:2022-09-18 03:24:08

农村体育的思想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是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不可或缺的动源,群众体育也不例外。在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取决于社区体育(城市及其郊区的体育)、农村体育(乡镇以下的村落体育)、民间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和学校体育(在校师生的体育)的共同发展,而农村体育是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农民应该是群众体育的主体。欲发展中国群众体育,实现全民健身,必须首先面对如何解决农村体育的现实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而决定意识形态,经济力决定群众体育的发展并通过政治力来规定其发展的方向。由此,研究农村体育问题的理论者们、从事农民体育工作的具体实践者们纷纷从“场地设施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等经济、政治外在因素来探寻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子,而缺乏了对影响农村体育发展本质上的、深层次的文化力(主要是农民体育思想)的研究。诚然这些外在因子对农民体育的发展制约严重,但是忽视农民自身内在因素而去探求农村体育发展的道路也是不全面的,本文的切入点正是从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质层文化力角度进行研究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农村体育质层文化力、农民娱乐体育思想、健身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体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文化理论的论文,以及体育专业报刊上发表的相关专访、消息、报告等文章;编制《农村体育文化力分析调查问卷》,对辽宁省300名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62份,通过问卷分析并进行数据处理,取得了农村体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文化力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

3.1.1 理论依据

文化三层次结构理论指出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制度层、思想层。器物层表现的是一种现实状况,制度层是一种非本原意识形态,思想层是最本质的东西,决定了器物层能否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往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物力、器材、组织、制度等外在因素上,而对影响农村体育发展本质上的、深层次的即质层———农民体育思想的研究较为缺乏。体育思想以极其稳定的性质作为体育文化最内层的因素,潜于农村体育的物力、器材、组织、制度层面之下,成为深层次调控外在因素特征演化的决定性动源,并随着文化的发展、变迁而改变。器物层文化、制度层文化最终是由农民体育思想所决定的,离开了农民体育思想这个基点,器物与制度的选择就会盲目甚至失去方向,即农村体育能否健康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主要是由农民的体育思想观念所决定的。

这就提示我们,发展农村体育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是农民的体育思想,在研究好农民体育思想的基础上方能建设好农村体育。

3.1.2 现实依据

事物的发展动源因时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目前文化力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影响重大。经济力对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力有了,农村体育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农村体育实践现状也证明了这一点:⑴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其体育发展不好,经济发展不好的农村其体育发展却很好的现实;⑵经济发展好了,而农村体育却不像从前那样火了的现实。同时,政治力能够规定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但政治力规定不了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试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自1995年颁布到现在已经近15个年头,是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城市可以说比较明显,而在农村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农村体育的现实状况是有法可依,有法不能依。原因在于法律是一种最好的管理方式,但对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农村体育却缺乏约束力。归根结底,政治上的需要与农民真正需求相互矛盾。经济力、政治力对农村体育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真正起主导性作用的还是质层文化力———农民的体育思想。因此,必须重视农村体育质层文化力的研究。

3.1.3 背景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传统文化对城市现代文化形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而过分注重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与表率作用,进而以城市人的体育思想代替并等同了农村人的体育思想(图1)。由此,城市人的体育体制、制度、项目等特征演化代替、等同了农村人体育思想的特征演化。

城市与农村严重的文化二元分割一直困扰着人们,广大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与带动。久而久之,农村与城市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农村无法理解城市文化,城市无法接纳农村思想。城市认为好的,农村不予接受,甚至反对,认为那是“城里人”的事情;而城市又总是认为农村“不开化”,这是产生农村体育“”的根源。所以要想在广大农村普及推广全民健身意识,就必须正视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寻求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道路。[1]在实际操作中,也往往是“一刀切”,或者是直接以城市体育文化的趋向来发展农村体育。回顾全民健身历史,清楚看到农村健身体系的普及与推广更多的是采用了“城市文化”的思路,而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文化力量。特征演化被代替、等同的结果使农村体育的发展与预期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在“城市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书写农村体育是不现实的,有效发展农村体育,亟待需要我们在正视农村体育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农村体育质层文化力的深入分析。

3.2 农村体育娱乐文化力分析

现代体育作为呈现性的躯体文化符号,与生命哲学交织在一起,构筑着西方非理性的经纬。它以形而下的躯体运动,揭示着形而上的生命哲学。[2]正是在这样一种娱乐版的现代体育,以荡人心魄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被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用躯体在竞相言说的氛围中,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农民传统节日与善度余暇的生活方式之中,并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积极地发展。

3.2.1 以传统节日为基础的娱乐文化力

从最初原始信仰所产生的宗教祭祀庆典,到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划分“节气”所产生的节日,以及为纪念重大事件而产生的大型活动,古老的华夏民族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节日文化。传统体育则是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大多数都有节日与之相对应,清明的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登高……可以说,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交朋识友、宣泄情感,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潜能的释放,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在物质、精神生活并不丰富的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欢乐。在传统节日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迸发娱乐光彩提供了绝佳机会的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人性,也使得许多体育活动的聚会渐渐演变成了人们享受快乐的节日。#p#分页标题#e#

现代人依旧保持着对传统体育娱乐的那种憧憬与向往,每逢佳节,亲戚朋友总是欢聚一堂,举行一些以传统体育为主的娱乐活动,例如“潍坊的风筝节,广东的舞狮会、龙舟节”,再如“赫哲族每年五六月间举行的源自渔猎游戏的‘鸟日贡’节”等。在对262名农民进行的“农村举办传统体育活动目的”调查的结果显示(表1),对于举办传统体育项目持节日娱乐目的的选择最多。可见,农民与传统体育、传统体育与传统节日一直被娱乐的思想主线所牵系。也许正是体育与生俱来的娱乐特质与人类追求幸福的人性相结合,模糊了中国传统体育和传统节日的界限,让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平凡生活中快乐的风景。

3.2.2 以善度余暇为基础的娱乐文化力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众的农闲余暇时间大大增多,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善度余暇则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话题。

人们的身心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而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因此人们需要在耕耘农忙之末的余暇时间放松自己,进行休闲娱乐,满足自己的愉悦精神、缓解紧张、消除孤独的需求。于是,兴趣性强的体育活动就成了人们的首选,当人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后,就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热情,最后养成持久的活动需要。

在他们的身心得到满足以后,还会带动他的家人、同事、朋友也加入到这种无限快乐体育活动当中去,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体育、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由于参与人的增加,使他们有了集体的爱好和兴趣,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是使他们共同体育行为的基础。

农民在闲暇之余更多喜欢的是兴趣性强的体育项目,如踢毽子、扭秧歌、武术等,这些运动项目受场地等因素影响较小,而且兴趣浓,适合不同人群的参与,所以可以说项目的娱乐性是人们的首选,也是能聚在一起的原动力。可见,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手段,正日益成为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借古罗马西塞罗所言:“闲暇的目的不是为了心灵获得满足,而是为了心灵获得休息”。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休闲娱乐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无论其普及程度或开展规模,都已不亚于竞技体育,并有可能跃居为一股新的体育力量[4]。

3.3 新的娱乐方式出现对体育娱乐文化力的冲击

新的娱乐方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涌现,标志着现代文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以往的体育娱乐活动正在被其他新的休闲娱乐方式所冲击并逐步代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条件、文化生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随着业余时间的增多,也有了充分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充足的余暇时间为广大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创造了条件。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不少农民在闲暇无事时,除了做家务,往往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闲聊。调查结果显示(表3),农村居民大部分余暇时间用在了家务劳动上,看电影、电视也占有较多的余暇时间;其次为活动、会客聊天、读书看报;最后才能提到体育活动,不足余暇时间的4%,由此看出体育活动所占比例极小。

在调查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某些眼前的利益,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吃饱了撑的,是不务正业,还不如挣点钱或者打个麻将、看个电视。”从前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农民的精神需求,而今被新的娱乐方式如:麻将、电视、、请客吃饭等所代替。同时,竞技体育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农村体育: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都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以及省电视台的体育节目,竞技体育的新鲜刺激,从娱乐的角度同样冲击着亿万农民的心。由此可见,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造成了对传统体育娱乐思想文化力的冲击,并使广大农民逐渐地远离了体育项目。

3.4 农村体育健身文化力分析

3.4.1 形成健身文化力的重要性

健身文化力与娱乐文化力有着复杂的区别与联系,两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娱乐是健身的手段,健身是娱乐的目的。娱乐文化力在农民体育行为进行的过程中呈现的是一种表象性的吸引姿态,农民在体育娱乐的兴趣中而进行体育锻炼,这种体育行为是一种由被动性所引导的行为方式。当被体育的娱乐性所强烈吸引时,个体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一活动过程中来,而一旦新的娱乐方式出现并能充分代替前者的娱乐性时,前者的行为方式将被疏远或抛弃。健身文化力不同于娱乐文化力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是个体所产生的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动力,是对体育行为过程的一种本质性的认识。实践证明,健身意识的建立能够促进农民持久性体育行为的形成。姚小敏(2009)等人的研究认为,农民是健身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对健身活动的态度、意识、兴趣、行为和习惯是当前农村体育开展顺利与否的关键[5]。而健身活动的态度、意识、兴趣、行为和习惯是在对体育活动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养成的,因此,农村体育健身文化力的形成对健身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性。

3.4.2 农民的健身文化观念

农民几乎没有体育健身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导致了农民的封闭与保守,不利于农民体育思想的形成;农民劳动时间分布的极不均衡,带来了农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与体育,从而形成不了健身的氛围,当然也就不会形成健身的体育文化力。在农村,即使是大病当头,农民也不会意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文明病”却渐渐多了起来,肥胖症、神经衰弱症、糖尿病等困绕着人们,而引发这些疾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运动不足[6]。调查显示(表5),农民几乎没有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的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价值功能在农民的思想领域中急需深化,农民对于心脏病、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更难以与体育联系在一起。农村存在的“劳动就是身体锻炼”、“无病即健康”的愚昧观念与城市“花钱买健康”、“多加锻炼,少去医院”的健康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对体育、体育功能认识的不足,农民几乎没有体育消费。农民健身认识与体育消费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764,两者的相关性较高(表6),可见,农民的体育消费与健身认识有直接关系。关于农民的体育消费调查显示(表7):投入最高的是体育,其次是购买运动服装,购买体育器材支出人均不到20元,而无体育消费的占63.4%,说明在农民群体中有层次有目标的理性体育消费观尚未建立。在农民群众对体育功能认识不足基础上导致的无理性消费观念也是农村体育没有得到积极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农民缺乏体育健身的思想与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限制了农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于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应从农村实际出发、从身体活动出发、从本质认识出发,加以引导。#p#分页标题#e#

3.5 农村健身文化力的形成途径分析

国民体质状况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重要象征,对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来说是毋庸置疑的,而“三农”问题乃是重中之重。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再次把农民问题视为党中央新时期的工作重心,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将下一步的投资重点放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说这是政府从经济力、政治力上给予农村发展的特殊政策。经济力、政治力的投入主体是政府,而文化力的投入应该是我们的体育工作者。需要体育工作者们把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体育健身文化力的形成上,也就是农民健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上。农村体育的发展应该在创新更强娱乐性项目的基础上,灌输体育健身思想,“以人为本”地提高农民的健身思想素质。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深入浅出地引导,让他们逐步建立起“体育健身”的意识,并将农民体育思想意识同文化娱乐相结合,与卫生保健融为一体。只有当农民的体育思想真正上升到健身需要时,才更有利于其健康发展。

3.5.1 发挥农民工的带动力

看待农民工的带动力,在从城市的发展对他们作用来认识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些农民工从城市回到农村后对农村发展的作用,以及农民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我国,农民工属于一类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通常以农民的本位身份扮演着城市人的群体角色。他们的思想较为开化,容易接纳代表潮流的新鲜事物,根在故里身在他乡的农民工在长久城市务工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也能较为容易地接受体育健身的思想潮流。农民工中的大部分最终要落叶归根———回到农村,他们的体育健身思想就能自然而然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到其他农民,进而促进整个农民群体健身文化力的形成。因此:一方面,城市聘工部门要重视组织一系列农民工健身活动,促进农民工体育健身思想的形成;另一方面,农民工回到农村之后,地方部门要给予他们体育发挥的空间,甚至要以资鼓励,带动农村体育健身文化力的提早形成。

3.5.2 提升电视广播的宣传力

在通讯交流设备还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民很难获得必要的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甚至对健身的本质都难以有清晰的认识。相关健身讲座与健身交流机会的匮乏使他们获得健身信息的途径变得更为闭塞。随着“彩电下乡”的积极推广,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有线电视,能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代表潮流的新鲜信息。在持久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下,自然地也就接受了这种信息。这提醒我们:一方面,需要电视媒体经常插播一些公益性的体育健身广告,让健身形成一种潮流;另一方面,媒体工作人员积极搜索一些健身素材或地方体育比赛的视频,以新闻或者特色体育健身栏目的形式进行播放,积累农民的体育健身知识,激发农民的体育健身欲望;再者,开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专栏,宣传体育健身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通过各个方面的宣传,让广大群众意识到体育健身是改善人们自身生活的需要,让促进体育健身成为农民群众的理性选择,让健身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3.5.3 开发影视的感染力

影视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手段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传递信息中感染观众,在感染观众中加深其对该文化的认同。如一部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热播,就引发了全世界对韩国的巨大兴趣和热情。据相关媒体报道,《大长今》在韩国、香港以及欧美等地都曾创下令人瞩目的收视神话,随之而来的便是韩国的各种工业产品销售的大幅度上升。在中国内地,《大长今》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韩潮”入侵,不仅带动了各城市的韩国料理,令学做韩国菜成为时尚,甚至有旅行团到韩国体验宫女生涯、了解传统文化。正如英国布鲁耐尔大学市场营销与传播学教授尼古拉斯·欧尚那西所言:电影作为一个平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是非常好的一种手段。同样道理,农民健身思想的形成也需要影视的这种熏陶与感染。而统计显示,国内关于体育题材的电影大多侧重于竞技、励志或者是对竞技的热爱,而有关体育健身题材的电影非常少,仅《球场风波》和《大李小李和老李》2部(表8);从拍摄年来讲,体育题材电影大多集中在90年前,占75%以上。针对当前农村体育健身文化力形成的需要,亟待开发相关题材的影视,这就需要体育理论工作者们,尤其是体育影视理论工作者们积极地思考,开创感染健身文化力形成的影视作品。

3.5.4 创造健身的氛围力

艰苦的精神氛围可以集中精神,宽阔的精神氛围则可放松身心;喜庆的气氛有利于交识新鲜事物让人振奋精神,安静平和的境地则让人产生纵深思考;烦恼和愁闷的让人淡忘记忆,痛却使人记忆犹新……种种环境场合足以让人引发冷静思索,环境氛围影响人,在大部分时空内,小环境即生活周围的精神氛围最能影响人。人的精神如同磁场,两种相同的精神状态如果离的太近,就会相互排斥相互竞争,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而当一个与众不同的精神忽然闯到某一精神磁场时就会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试想存在一个充满健身氛围的运动场地,当农民走进场地,必将被这个与其不同的精神磁场吸引。氛围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而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某一行为的发生。而当今,农民体育健身没有形成一个激发个体健身行为的氛围,缺少这种氛围力。因此,农民健身文化力的形成过程中,这种氛围力还须根据实际加以创造。

3.5.5 加强健身知识的普及力

针对农民健身知识与身体锻炼方法匮乏的现状:一方面,大力普及健身知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通过建设科学健身科普画廊、开设面向农民的专题讲座等形式,把指导体育健身的理论普及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让农民们理解什么是新陈代谢理论和超量恢复理论,了解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和强度对体育健身的意义,方便农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实施体育健身;另一方面,大力推广体育健身的方法。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广多元化的健身方式和更加科学实用的健身方法,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从传统的、比较单调的健身内容和形式中转移出来,向着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推广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项目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让参与健身的农民群众真正体验到健身的效果,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消费对比3.5.6 挖掘行为的内化力调查发现,持“体育锻炼促进健康”观点的65人中,有实质健身行为的人数不多,而且农民的体育健身认识与健身行为呈低度相关(表9),Pearson相关性系数仅为0.117。也就是说,农民有了“同化阶段”的健身认识,却还不能转化为“内化阶段”的实际行动。同化与内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同化是指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是处于接受某一观点的阶段;内化则是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及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是形成某一行为动力的阶段。形成农民健身思想是一种同化阶段,要真正实现健身行为还须在此基础上实现内化。#p#分页标题#e#

要求我们在体育工作中要善于挖掘农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内化力,以实现农村体育健身文化力形成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分析体育文化的属性 下一篇:体育政策与体育公平探讨